看山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z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去看过山。
  这话说出来会让人笑。谁没看过山呢?攀登过多少座名山都已不在话下,看?不值一提。
  可是,如果飞行三小时,再转搭汽车三四个小时,还要克服高海拔缺氧的困扰,就为专程去“看”山,恐怕还是有些不同的吧。
  去年深秋,我就是这样去看的山。从北京飞成都再搭汽车去一个叫小金县的地方,看的这山叫四姑娘山,是四川西部四座比肩而立的雪峰。四姑娘山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交接的地带,她因一个动人的传说而得名,也因备受登山爱好者推崇而著名。看山、登山,写山、画山,几乎是古代文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多少好诗名画都出自山中。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山,山形山色、山容山貌、山里山外、山上山下。山,在审美之外,又予人深邃的哲思,带来豁达的感悟。
  现代人喜爱登山的不少,专程看山的不多。
  我国境内距大城市最近的雪山就是这四姑娘山了。她山峰险峻、岩壁类型复杂,每年都吸引众多的登山家来这里挑战,是国际登山的热点地区之一。普通游客大多只看不登,我便是其中之一。

  看山第一站,是一个叫双桥沟的地方。时值深秋,霜色微寒,漫布山谷的,是山林深深浅浅的金与浓淡各异的红。一入沟内,交错闪过的是峡谷两侧金黄的红杉、艳红的槭树、鹅黄的山杨与墨绿的冷云杉交织的巨大色块。人在车中,车行谷中,巨幅色块像挂在天地之间飞动的彩衣,又似阔大舞台正在滑动的幕布。待舞台开启,甫一定睛,远处雪山隐现,近前青山兀立,一丛丛经霜的灌木夹杂在浓淡不一的绿色里,弱小却醒目。高大的松柏间,挂满金黄色果实的沙棘树一派娇俏诱人,溪流蜿蜒、行云如黛、松涛阵阵,木栈道上游人似彩点,恍若画中游。这个地方叫人参果坪,是个面积有数百亩的大草甸。相传,人参果坪是四姑娘山神灵的见证。很久以前,当地老百姓多灾多病,四姑娘山神为了救助这一方百姓,去佛祖那里要来人参果种在这里,解除了百姓的病痛。为了感谢四姑娘山神,当地百姓在此修建白塔供养,并将人参果坪周围的领地全部敬献给四姑娘山神,因而这里虽有大片平阔之地,但没有一座村寨房舍。
  徜徉在四姑娘山的领地而不见四姑娘山,人参果坪,是看四姑娘山的序曲。序曲,带给人一份准备好的郑重期待,也拂动了一双想象的翅膀。四姑娘山,我来看你了!
  看山第二站,长坪沟。清晨,车刚一到达沟口,阵阵欢腾已先抵耳畔。原来,站在沟口白塔的一个高台阶处,远眺白云飘飞间,已隐约可见四姑娘山金字塔形的雪白峰顶。湛蓝的天空下,在视线的尽头,银装素裹的四姑娘山之巅,在云影间时隐时现,游人个个引颈欢呼,这便是我们要看的四姑娘山啊!这初见的兴奋与喜悦来得如此突然,欢呼是最直接最单纯的表达。见惯了城市里灰蒙蒙的天空,见多了高层建筑物林立的天际线,忽然置身一片旷阔的天穹之下,恍若时空骤然停顿,刹那忘我,成为素心人。那样浩大无边的纯粹的蓝,那样晶莹、巍峨、摄人心魄的白,那样穿过山峦穿过密林穿过每一片针叶闊叶穿过果实芳香的晨光,一时间,在每个人的脸上都罩了一层甜蜜的金色光晕。
  长坪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是登顶四姑娘山三峰、四峰的必经之路。这里原始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供游人行走的木栈道从原始林穿过,两侧柏、松、杉、杨柳、灌木,密密匝匝,遮天蔽日。地表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地衣、落叶。呼吸之间,有清新与沧古混合的气息,感觉那是原始森林收纳千年时光后散发出的特有的时空气息。几乎每走一段木栈道,迎面都会遇到一两棵姿态各异的古柏,树干灰白,枝条苍劲,如同智慧的长者在那里守候,显然是修木栈道时被用心保护的。一路且行且顾盼,四姑娘山一会儿掀开云纱露出皎洁的面容,一会儿又薄纱遮面,悄悄在远处俯瞰你。行至深谷,忽见开阔平湖,一排排枯死的沙棘与杉树挺立湖中,干枯的枝丫倔强地伸向空中,像是从古战场上归来的不屈的士兵。此刻,四姑娘山安静地躺在这片湖水里,赤裸纯净,仿佛触手可及,它与湖中枯树的倒影叠加,半是怀抱,半是陪伴。
  木栈道之后就进入一片叫上干海子和下干海子的沼泽地,沼泽地行走艰难,但过了沼泽地,即是攀登三峰、四峰最重要的大本营。大本营是一块开阔的草甸子,正午的阳光灼热刺目,游人一到这里便放松慵懒起来,装备专业的登山者虽在这里或坐或卧地修整,却未见有懈怠。到这里,算是到了四姑娘山脚下。初见时的兴奋经历了一路的仰望与追寻,与四姑娘山似乎变得亲近起来,黄绿色的草甸像是她舒展的长长裙袂,她脚下的人们正沉浸在愿望得偿的满足感中。可是,当你猛一抬头,发现眼前的三峰、四峰忽然如此清晰,两座白色尖锐的三角形峰,直指苍穹,两侧山脊,如同锋利的刀刃,线条硬朗,如巨斧削过一样。此时你会心中一惊,四姑娘山的巍峨奇峻里没有亲切,她只会让你惊心动魄!四姑娘山四峰中幺妹峰最高,海拔六千二百五十米,是四川省内第二大高峰,仅次于蜀山之王———贡嘎山,被称为蜀山皇后。大峰、二峰、三峰海拔也都在五千米以上。
  看山第三站,海子沟。海子沟全长十九公里,面积达一百多平方公里,因有十多处高山湖泊而得名,是攀登大峰、二峰的必经之路。去海子沟看四姑娘山,不是行走在缓坡沟谷里,而是从山脚登到山脊,再沿大段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山脊一路向前攀行。高海拔缺氧,一路艰辛狼狈,却依然坚持攀爬,只为站在山脊再看四姑娘山。回头想想,多少有些执拗与夸张。可是,当我终于站在海拔三千六百七十米左右的朝山坪,放眼环顾,那种置身圣境的震撼,至今无法忘怀。什么叫天高云淡,这里就是。什么叫层林尽染,俯首即是。四顾览层巅,四座雪峰翩然呈现天地间,大地苍茫,碧宇澄澈,白云如帆,千里江山。这是上苍绘就的巨幅画作,大自然的呼吸与脉搏,就在这一刻宁静的光辉里,她让我屏住呼吸,凝神,静听。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一隅山川之形势气象。”置身情境之中,想起北宋画家、水墨山水宗师郭熙的“三远”理论,体悟更切近了。“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艺术的取精用弘,都是直接从大自然受到的感召,而人类自古以来的诸般感悟,又何曾离开过对大自然的静观与聆听?
  看山三日,物我俱一。在视线的流动与转折中,辛苦的身体参与的是真山真水画幅里远近虚实、明暗流动的节奏,而自由的心灵在俯仰间体会的是“澄怀味象”的欢快。
  四姑娘山,值得一看再看。
  选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皇帝拥有天下,最喜欢的当然是皇权。但也有另类,他们沉溺于自己的玩物。千里江山,不如尽情一乐。最早的玩家是周武王。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周武王一面分封诸侯,一面派出使臣到边远地区,号召各国臣服周朝。慑于周武王的威名,许多远方国家和部族都先后派人到镐京,向周王朝称臣纳贡。有一天,来自西方的旅国使臣,献上了一只叫獒的大狗。这只狗身高体重,且通人性,见了周武王还俯首行礼。周
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
一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拨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我们经常在山梁上远远地看。二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自明叔叔是远近
冬天来了,每天都是风雪交加,伊丽娜每天都趴在窗口望着远方。远方,白雪皑皑,除了白,还是白;除了雪,还是雪。伊丽娜默默地念着丈夫洛克的名字,湿了眼睛。洛克去年冬天就去了外地,音信全无,生死未卜。伊丽娜无日不思念洛克,洛克就像空气一样围绕着她,看不见摸不着。想着洛克,伊丽娜突然就想到了山脚那边的小屋。那座小屋以前有人居住,那户人家搬走后,小屋就成为人们落脚的地方。迷路的人,走累的人,都可以去小屋歇息。
其实我一直不太清楚“乡愁”究为何物,虽然我经常会觉得自己在品味着它。如果说,它是一种对故乡或家国眷恋的情感状态,那么,这种情感或许有点像空气,呼吸它时你感觉不到它,一刻或缺就顿觉憋闷。它也像极了恋人关系:失去了的才是你的。有人以为游子或戌邊将士才最珍视乡愁,其实并不尽然,我的记忆中就有许多时候,几乎是在不经意中便与它撞了个满怀。印象最深的是:小学6年级时,父母双双被“打倒”。有天夜里我听父亲对母亲
母亲信佛,而且虔诚,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念佛。一串佛珠,在她半百之年,挂在了脖颈,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她。她信佛,是由衷的。因为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佛的身上。她以为,只要她信佛,而且虔诚祈祷,亲人们就不会遭遇灾难和不幸。四月,野杏树开花,阳光一照,半个天空都是杏花的颜色。看此情景,母亲嘴里念念有词:佛爷保佑,杏花开得这么好,就不愁今年没有杏仁油点燃珠拉(蒙古语:佛灯)了。七月,杏子熟了,饱满
一2017年6月初,央视节目《朗读者》上,主持人董卿问一位老太太:“听说很多媒体要采访您,都被您婉拒了,因为您太忙,也不喜欢接受采访。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能请动您?”老太太沉思片刻,慢慢地说:“因为我老伴儿爱看这个节目。这辈子我欠他的太多,而他的时间可能不多了,我要尽量弥补……”这位老太太是谁?她叫樊锦诗,曾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我父母是杭州人,但我出生在北京。”樊锦诗的父亲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
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我会对母亲说:“我回来了。”母亲平平淡淡说一声:“哦,准备开饭。”每天送孩子上学,孩子在校门口会对我说:“爸爸再见。”我转头就走。这样的生活场景,天天发生,细细品味,却有幸福感。相爱多年,父亲和母亲结婚了。母亲为给我带孩子,父母分居了。父亲来到北京我六十平米的拥挤房子里,一家人团聚了。多年来夜间的电话粥,变成了默默成眠,父亲和母亲人到老年,他腹诽她的唠叨,她对他的木然不满,多少
少年时,离开大埠子的我万般不情愿回到大埠子,三叔每次都是语重心长地劝我,“你要回来,给你父亲上坟。你不愿给别人上坟可以不去,但你父亲的坟你要来上。”大埠子距离县城三十五公里。以前那里交通极为不方便,每次过去的路以及回来的路,都觉得无比漫长。曾经通往大埠子的唯一一条路,晴天的时候坑坑洼洼,自行车难以通行,要时不时下来推着走,雨雪天的时候泥泞无比,每次通过它都要经历一番严峻的考验。但不管怎样,每年至少
村里有两个重要的节日:一是端午,二是春节。我离开故乡后,已经很少过端午了。不过从渊源上说,我对端午还是别有情感的,因为它是为纪念屈原而设,而屈原实为熊氏,这么说来我们就是本家了。熊姓难得有几个名人,有关屈原的这点掌故成了村里孩子莫大的骄傲。我有关端午的最深记忆是在节日前后几天,每家每户的门上都会插几根艾蒿,说是为了辟邪。而孩子们也会提着一个用毛线编织的网兜,网兜里装了一两个染了一品红的熟鸡蛋。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