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小学生运动参与有效性对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影响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实验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着重研究提高小学生运动参与有效性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以期对丰富运动参与乃至学校教育整体发展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提高小学生运动参与有效性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运动参与;有效性;学校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24
  1 研究目的
  运动参与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领域之首,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着重研究提高小学生运动参与有效性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希望通过研究,为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整体发展提供借鉴。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州市白云区9所小学水平三学生共769人。9所学校涵盖省市区级学校、农村薄弱学校和外来工子弟学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实验观察法
  2.2.2.1 实验研究法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单组前后测实验,以“‘352’教学模式”作为自变量,实验班学生在体能(50米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技能(肩肘倒立)、心理素质(情绪、意志、自信)的前后测数据作为衡量实验效应的指标(因变量)。
  2.2.2.2 观察研究法
  教师参与活动或借助听、评课,对过程、结果进行记录,通过观察,对教法、手段、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记录。
  2.2.3 调查研究法
  2.2.3.1 问卷调查法
  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经过心理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员、体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共10人2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问卷发放2次,于实验初期和后期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回收率达100%。对2次测试进行相关分析,R>0.5, P<0.01,说明2次测试高度相关。
  2.2.3.2 访谈法
  抽选部分实验学校领导、师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实验前后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行为,体育教学效果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效果,以及学校在德、智、体、艺等方面的变化,认真做好访谈记录与核实。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快速发展
  3.1.1 提高了运动参与率
  经过实验前后学生“对运动促进健康的认识”测试结果对比(见表1),从实验前的37.3%大幅提高到67.5%,说明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明显提高。
  某校长在访谈中说:“为推动课改,我亲自承担实验任务,坚持每天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十分钟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室。很多学生一下课就冲到操场活动,有些老师担心学生玩疯了,会影响学习,但抽测成绩显示明显进步了”。有实验班学生谈到:“相比以前,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们越来越喜欢体育课;课外活动时操场上到处是人,稍迟些就没地方玩了”。可见,实验提高了运动参与率。
  3.1.2 学生体能、技能明显提高,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通过对实验前后测试成绩的对比,P值<0.01,均具显著性差异,学生的体能、技能有了明显的进步(见表2)。
  通过实验前后两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比,各校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也有明显好转,尤其是实验班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有明显提高。
  3.1.3 促进运动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实验当年运动队训练成效明显,参加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得4项国家级、20项市级、138项区级和175项学片奖励。
  3.1.4 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
  本次实验设计了“‘352’教学模式”(一种高效课堂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师的主导下,从教学时间、学生分组和学习环节三方面按3:5:2进行划分、组合),制定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各校作了统一要求,实验过程中教师亲身感受“‘352’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看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运动的明显成效,从而坚定了课改信心。
  师生们对实验效果体会深刻:“用‘352’教学模式去组织教学,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都有明显提高。”“实验让我对教法有了新的认识,能采用多种手段去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一起探究、共同完成学习。学生的自觉性提高了,能互相帮助,集体荣誉感强。”“以前我不喜欢体育,觉得自己没有兴趣和特长,体育课使我觉得很无聊。现在感觉不一样了,老师给很多时间让我们进行小组学习,互相探讨,不像以前那样枯燥,发现自己喜欢上体育课了”。师生访谈可看出,实验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体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可以说,实验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
  3.1.5 推动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
  作为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验成效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实验班以点带面的影响下,以及项目的优化和有序的组织,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活动效果明显好转。
  有家长说:“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健康,也给紧张的学习带来放松,我们全力支持”。“一年来,孩子的抵抗力增强了,生病少了,体质有明显改善”。可见,实验促进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并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与大力支持。
  3.2 促进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
  3.2.1 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经过实验,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班风、学风明显进步,推动了学校的德育发展。有老师说:“实验规范了课堂常规管理,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在游戏活动中、团队比赛中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大课间体育活动各环节管理有序到位,校风、班风明显提高。”有家长说:“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学生个体的培养促进校风建设;校风的进步带来学风的好转。看到孩子不断在进步,家长就有了信心和希望。”   实验当年,有3所学校分别被评为省、区德育示范学校,1所被评为区德育达标单位,还有3所分别获得了市、区、学片德育方面的奖励。
  3.2.2 促进了智育的发展
  学风好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加上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课学习。有家长谈到:“校风、学风有明显进步,孩子对学校、对学习越来越喜欢了,学习成绩也有较大进步”。通过对各校三个学期文化课质量抽测的成绩对比,相比实验前有明显的进步。
  同时,不少学生明显感到学业负担减轻了。究其原因,由于积极锻炼,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精力充沛,加上学风好转,学生对待学习更加自觉、主动。有家长说:“孩子学习比以前自觉,精神状态也更好了……”。事实上,由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相应地也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3.2.3 推动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
  实验当年,各校艺术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据统计,获奖节目或艺术作品中,省级有37项、市级26项、区级7项、学片29项,数量和质量均比以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明日之星艺术小学是外来工子弟学校,其大课间体育活动处处渗透着美,活动路线、场地设计让学生感受图形美、线条美,师生们伴随着欢快的乐曲活动,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创造了美,该校舞蹈队的两个节目《插班生》、《一张珍贵的照片》参加全国首届民办学校比赛获一等奖,被评为“全国十佳艺术学校”。环滘小学的毽球特色大课间活动,学生在练习民族传统的毽球项目的同时,欣赏着优美的民族音乐,感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的潜移默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提高运动参与有效性有利于推动体育工作快速发展
  提高运动参与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锻炼效果。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推动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使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得到保证。学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基础,有利于运动队的选材、提高训练成效及竞赛成绩,从而以点带面促进体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4.1.2 提高运动参与有效性有利于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提高运动参与有效性有利于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对学校的德育发展有明显效果;学风的明显进步,学生身体素质的显著提高,精力充沛,提高了学习效率,相应地减轻了课业负担,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智育发展;提高运动参与有效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对“阳光美少年”、“体育美”、“健康美”的最好诠释,有利于推动学校美育工作。
  4.2 建议
  4.2.1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全民教育观念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前提条件是全民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必须改变过去唯升学率评价教育的功利做法,真正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通过行政推动并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最终实现全民教育观念的转变。
  4.2.2 教师应更新理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与教学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与教学观,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建立重视学生健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好地学习掌握新课程理念,更快适应新课程发展。二是要转换角色,实现从教学的“传授者”角色向“组织者、引导者”转换,从教学的“领导者、权威者”角色向“指导者、服务者”转换,从课程的“执行者”角色向“开发者”转换。
  4.2.3 加强课改研究,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各校在开展课改前,应通过课题研究等形式加强课改研究,特别是加强课改的教育理论、实践与操作层面、教学模式构建、改革中的障碍与破解策略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让教师一边研究一边实践,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直至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雪红,陈筑,张虹. 学校体育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季浏,汪晓赞,庄弼.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科学合理的针对畜牧动物防疫工作进行优化和改进,有利于不断提升我国畜牧养殖综合水平,保障养殖中的各种动物健康,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近年来畜牧养殖的疫情防治工作较为严峻,这对兽医从业人员的防疫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当前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当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要想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畜牧兽医防疫水平,应直面在工作当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改
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交流、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对体育课堂教学、教材使用、教法研究的指导,近年来各地市都经常开展一些体育赛课和教研活动,笔者经常参加了一些省、市的体育课堂赛课、教学比武、优质课展示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在感叹新课程的实施在逐渐趋向成熟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体育教师通常忽略的一
逐步推行党委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是党中央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推行党务公开并非易事,在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人们对地方党委(包括县级)党务公开的认识还存在着一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发展非常迅猛,农业机械越来越先进,大型化机械设备已经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好帮手。但不论是什么样的机械设备,都是由各种各样的零部件组成的,其使用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损。这些污损如不能有效的清洗,都会对机械设备各类零部件正常使用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整机性能。本文试对应该如何做好农机具零部件的清洗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农机零部件的清洗方法
化学肥料的使用对促进粮食作物的产量的增加起到巨大的作用,然而为了促进产量,大量的使用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严重时甚至导致环境污染。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可将农作物秸秆还田与施用化肥结合进行,此种做法可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做到对环境友好,是日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  一、秸秆还田与化学施肥配合使用的意义  传统的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为了确保产量需要施用大量的化学肥料,久而久之,土壤
畜牧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为了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对牲畜的患病进行有效控制。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比较常见传染病,经常发生在春初秋末。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造成疾病的大范围蔓延,从而造成牛的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牛巴氏杆菌病的相应危害  一旦牛患上这种疾病,肺部就会产生炎症,同时还会有大范围体内脏器出血和发热情况的发生。因为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以一定找出
随着社会的愈发繁荣以及人们的文化修养水平越来越高,农业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人生存需要的“粮食”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与发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多种多样,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虽然农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根据几千年来的需求以及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的共同作用下,种植业是农业中占比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