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班额教学策略之我见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chu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思维的触角,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语文课堂要解放学生的眼睛。那么,如何解放学生的眼睛,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观察课文插图
  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教材的重要一部分,课文的插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北师大版的教材,插图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因此,运用好课文的插图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品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只要充分挖掘,发挥插图资源的作用,就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一课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论自己心目中的草原。孩子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从草原优美的插图中走出来,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其中有位学生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又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补充“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还有学生补充“热情好客的蒙古人,天籁般的歌声。”“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有羞红脸含苞欲放的,有绽开笑脸怒放的,淡淡的清香弥漫了整个草原。”“穿着彩虹般盛装的蒙古族健儿策马驰骋。”孩子们寥寥数语却勾勒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不需老师支离破碎的讲解,不需教师喋喋不休的诠释,在精美的插图中学生读懂了课文深刻的内涵。
  二、观察大自然
  大自然是一个瑰丽的、动态的、神秘变幻的、潜藏无穷奥秘而有规律的物质世界,在大自然中,学生不仅能活泼身心,锻炼身体。回到大自然中,不仅能欣赏大自然中各种旖旎的风光,陶冶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钻研的精神。使他们能在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认真思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并与课内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在大自然哲理的启迪下,打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如在教学《瑞雪图》一课时,我让学生走进冬天下雪时的田野,回忆下雪前天气的骤然变冷,观察下雪后山川披上素装,粉妆玉砌的世界。在垂柳树下体会“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在松柏树上观察“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轻轻地摇动树枝体会“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站在高处极目远眺,欣赏“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在万籁俱寂的自然界中去体会,聆听各种声音,树枝被积雪压得“咯吱咯吱”的声音。
  三、观察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观察是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语言的积淀,巧妙地把作文训练寓于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留心观察的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田野》时,让学生走进秋天田野,用心观察,有心体会。有位孩子是这样描绘所见的:“看,那边稻田里农民伯伯正在收割稻子呢。他们手中拿着镰刀,左一下,右一下,是那么的熟练,还不时擦着头上的汗,神态是多么的专注,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远处还有几台收割机,它们也在收割稻子呢!仿佛是几只小船在金色的海洋中航行。机器的‘隆隆’声好像是唱起了欢快的歌。那边田埂上来了一群少先队员,他们有的送水,有的帮忙收割,还有的干脆跑到稻田里捉起了小虫。少先队员的欢笑声久久回荡在田野上空。”“紫色的玉米穗像娃娃的头发,有的娃娃笑裂了嘴,露出金灿灿的牙齿,真逗人喜爱!稻谷也熟了,一片片黄澄澄的稻田就像无边无际的海洋,在微风中,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农民们正在田野里割谷子,他们都笑得合不拢嘴啦!在田间小路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菊花,红的、黄的、紫的、深红的……朵朵都那么美,那么艳。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当然解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还要学会观察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给学生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聪明的、出乎意料的哲理性的问题,而要从观察中汲取知识,活跃知识,就要激发观察顺序。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有目的的全面观察,就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由先到后,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等觀察方法,并能及时做到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总之,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活跃起来了,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了“周转”,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必要的观察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小班额课堂辅导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号:GS[2017]GHB1618研究成果。
  编辑 李烨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知识有机融合。常说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正是地理学科的写照。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知识面日益广阔多样,教师不能在考试模式下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有“大教育观”,要有包容意识,涉及其他学科的养分为己所用,促进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融合教学;必要性;体现;实施与反思   一、初中地理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1
摘 要:低年级写话教学是孩子作文的起步阶段,孩子们都有畏难心理。教师要鼓励孩子多看书,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孩子的写话兴趣,培养孩子乐说、善写能力。  关键词:写话教学;走进生活;写话欲望;鼓励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由于农村低年级孩子生活阅历肤浅,认知水平低下,即使理会图意也不知如何
摘 要:小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目标,因此,小学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强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养成   行为习惯主要是指在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指导下,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须努为就轻而易举地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的活动模式。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说的就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是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新课程标准中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由此不难看出,在教育上,比起讲授知识来,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诚然,在许多情况下,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以应付各式各样的测试,但是,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知识的掌握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受教
摘 要: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影响小学阶段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提升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可以让他们对中国的汉字产生感情。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天一时就能见效果的,要从源头抓起。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教学措施  大家都知道,要想提高语文成绩,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学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有效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也在不断地推进,而社会的责任感则是素质教育里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的教学体系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和社会责任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重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社会的责任感,培育学生的责任心。   关键词:责任;道德与法治;社会责任感;策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明确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什么人”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初中历史与社会包含地理、历史等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以德树人,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多方面能力,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探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借鉴。   关键
摘 要:自教育部发布中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条例以来,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要求就一直在被反复讨论。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授课经验不再是评价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应用信息化手段参与教学的水平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探讨如何在信息化大潮中提升九年级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条例;教学辅助;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教育价值追求,即学会学习是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换言之,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认同学习是一种享受,并内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了这一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对策   对于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三框题“享受学习”,2011版的《义务教育思
摘 要: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是路程记载的一种标识。在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必须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在当代教育中历史学习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莫大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强大的作用。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用史料滋养学生,拓宽学生眼界;学生用史料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针对史料教学过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