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失嗅患者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先天性失嗅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6年9月收治的8例先天性失嗅病例的临床资料。4例为伴有其他异常的先天性失嗅患者,其中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3例,鼻腔鼻窦发育异常1例;另外4例为孤立性失嗅。8例患者均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体检、T&T嗅觉检查、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7例行嗅觉通路MRI和性激素检测,2例行嗅黏膜活组织检查。结果8例患者自幼均未闻到过任何气味。除1例鼻腔鼻窦发育异常外,其余7例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以及鼻内镜检查未见异常。主观嗅觉测试均为完全失嗅。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显示最大嗅刺激引不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CT检查显示1例鼻腔鼻窦未发育,其余7例未见异常。MRI检查:6例均为嗅球、嗅束缺失,嗅沟缺失或部分变浅;1例双侧嗅球发育差。内分泌检查:3例青春期后外生殖器以及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血清睾酮、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以及促卵泡生成素水平低于正常。其余4例性激素检测正常。嗅黏膜活检:1例未见嗅上皮典型结构;另1例为鳞状上皮组织伴慢性炎性病变。结论先天性失嗅诊断应依据病史、专科体检、嗅觉测试、鼻窦cT以及嗅路MRI检查结果。嗅路MRI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异常心理的分析,提出了优化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改革教法学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意志力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并付诸于实践,受到启发。  关键词:化学教学 健康心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