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到高中课改阶段。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各界评论好坏参半。但有一点达成共识: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课改的许多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工作的重心一直都是教师,一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但是,我们一直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忽视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象——中学生,忽视了对他们的新课程改革培训。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主导权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落实。但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学生——新课程改革成效的体现者。“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线教师的一头热,则根本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生培训,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新乐章。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内容
(一)新课改理念培训,重塑学生朴素的课程观。
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种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巴西籍葡萄牙学者保罗·弗莱雷说过: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这其实就是压迫。但是,许多中学生对新课程改革却不以为然,他们已经习惯于并乐于完全倾听老师的独自讲授,乃至于当一些老师私下和一些中学生交流他们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意见的时候,许多学生竟然表示并不知道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也不喜欢老师的设问,更不喜欢和同学讨论,压根儿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些和当前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朴素的课程观,形成了接受式的课程学习观,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仅拥有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一般都将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局限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形成了封闭的课程观,学科界限分明;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分数意识,许多学生仅仅将分数作为自己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偏重于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朴素的课程观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影响了他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由于中学生在自身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朴素课程观与我们当前新课改的很多理念不相符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时就很难得到中学生的理解。因此,新课改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理念培训,帮助他们重塑朴素的课程观,从而逐渐重构新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新课改教学方式培训,引导学生重构新的学习方法。
1.自主性学习
主体性教育指出,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丰体的教的活动,又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中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教育要求关注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里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进程,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中学生具备独立的意志,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要求中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
2.合作性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学习,因此,合作性学习是当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性学习注重中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帮互学、互相讨论,从而达到最大化效果。Jonson和Johnson认为,教师在运用合作性学习织教学时,必须包括积极的相互依靠、个体责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社会技能和小组过程等五个要素。因此,合作性学习的实施就要求中学生相应地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从以前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要求中学生习惯于和同学探讨问题,习惯于向同学请教并习惯于耐心向同学讲解,从而培养当前社会要求中学生养成的合作意识,培养交往能力。
3.探究性学习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向中学生传递大量的间接经验。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兢兢业业履行的职责。但是,在向中学生传递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中学生自身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当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要求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中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以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让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研究过程。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对话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中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与中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因此,对话式教学要求中学生将自己与老师放在平等位置,敢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向老师表达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构建新的对话式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实施
(一)社团活动的组织。
社团是一个中学生在学校重要的活动场所,是中学生在学校的归宿。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展开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组织中学生交流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请新课改的相关专家来学校给中学生开设关于新课改的讲座,促使他们加深对新课改的了解并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二)教师的积极引领。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实施者和引领者。对于新课改,教师自身已经参与了很多次的培训。教师有责任将自身领会的新课改精神与学生分享,积极引领学生向新课改理念靠拢。教师应加强自身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多和学生探讨他们对新课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改的认识,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从而促使他们为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社会的大力支持。
对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全社会都将焦点聚集于教师,关注对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大量的报纸杂志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改的意见,但很少有人顾及到中学生对新课改的意见,更缺乏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因此,我们应当呼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生自身对新课改的意见、看法,从而为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搭建平台。
当前,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到高中课改阶段。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各界评论好坏参半。但有一点达成共识: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课改的许多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工作的重心一直都是教师,一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但是,我们一直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忽视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象——中学生,忽视了对他们的新课程改革培训。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主导权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落实。但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学生——新课程改革成效的体现者。“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线教师的一头热,则根本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生培训,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新乐章。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内容
(一)新课改理念培训,重塑学生朴素的课程观。
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种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巴西籍葡萄牙学者保罗·弗莱雷说过: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这其实就是压迫。但是,许多中学生对新课程改革却不以为然,他们已经习惯于并乐于完全倾听老师的独自讲授,乃至于当一些老师私下和一些中学生交流他们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意见的时候,许多学生竟然表示并不知道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也不喜欢老师的设问,更不喜欢和同学讨论,压根儿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些和当前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朴素的课程观,形成了接受式的课程学习观,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仅拥有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一般都将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局限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形成了封闭的课程观,学科界限分明;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分数意识,许多学生仅仅将分数作为自己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偏重于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朴素的课程观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影响了他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由于中学生在自身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朴素课程观与我们当前新课改的很多理念不相符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时就很难得到中学生的理解。因此,新课改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理念培训,帮助他们重塑朴素的课程观,从而逐渐重构新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新课改教学方式培训,引导学生重构新的学习方法。
1.自主性学习
主体性教育指出,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丰体的教的活动,又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中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教育要求关注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里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进程,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中学生具备独立的意志,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要求中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
2.合作性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学习,因此,合作性学习是当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性学习注重中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帮互学、互相讨论,从而达到最大化效果。Jonson和Johnson认为,教师在运用合作性学习织教学时,必须包括积极的相互依靠、个体责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社会技能和小组过程等五个要素。因此,合作性学习的实施就要求中学生相应地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从以前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要求中学生习惯于和同学探讨问题,习惯于向同学请教并习惯于耐心向同学讲解,从而培养当前社会要求中学生养成的合作意识,培养交往能力。
3.探究性学习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向中学生传递大量的间接经验。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兢兢业业履行的职责。但是,在向中学生传递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中学生自身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当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要求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中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以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让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研究过程。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对话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中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与中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因此,对话式教学要求中学生将自己与老师放在平等位置,敢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向老师表达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构建新的对话式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实施
(一)社团活动的组织。
社团是一个中学生在学校重要的活动场所,是中学生在学校的归宿。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展开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组织中学生交流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请新课改的相关专家来学校给中学生开设关于新课改的讲座,促使他们加深对新课改的了解并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二)教师的积极引领。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实施者和引领者。对于新课改,教师自身已经参与了很多次的培训。教师有责任将自身领会的新课改精神与学生分享,积极引领学生向新课改理念靠拢。教师应加强自身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多和学生探讨他们对新课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改的认识,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从而促使他们为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社会的大力支持。
对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全社会都将焦点聚集于教师,关注对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大量的报纸杂志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改的意见,但很少有人顾及到中学生对新课改的意见,更缺乏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因此,我们应当呼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生自身对新课改的意见、看法,从而为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