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求雷同,怎么办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guofeng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教材作文”,我们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教材中提出的“写作要求”,几乎都是老三样。第一样叫语句要通顺;第二样叫内容要具体;第三样叫情感要真实。
  一线教师在操作时,由于多次遭遇到这三样要求,于是慢慢地就变得“熟视无睹”,或者直接回避,不去管。其实,不要小瞧这三个要求。它们不但不是最低端的要求,反而应该看作是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先来说一说“内容具体”。专业与非专业的写作之间很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具体。作家的创作,能把过程写得相当具体,细致入微地展示每一个环节。读者如何被征服?就是在我们能感受到但是表达不出的细枝末节上,作者却写出来了,且写到你心里去了。学生的写作基本上就是粗枝大叶。有时候,好端端的一个过程,用成语一概括,就剩下四个字,少了观赏价值。可见,写具体并不简单,而是写作经验的累积和文心细腻共同造就的。
  再看“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最难的就是表达真情实感。有时候明明是这样的感受,但囿于环境,迫于压力,无法表达。或者绕着弯子,要通过各种隐喻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表达真情实感是需要勇气、需要文字表现力的。越是极致的、简单的情感,越是无数丰富、细腻、变化着的情感累积起来、综合体现的。表达,就是要把情感化整为零,细腻地写出变化的轨迹。
  最后再说“语句通顺”。看上去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恰恰就是这一点,我作最后说明,因为其难度系数也最高,而且容易被误解。写作,并不仅仅是自己觉得通顺就行,还要读者认为通顺。只有别人觉得通顺了,才会被接受。通顺,按照朱光潜先生说的,至少在“稳境”,长期保持通顺,慢慢迈向“醇境”。这样看,并非易事。最通顺的表达,应该是语言的一种“化境”,纯净、朴素、不华丽,但达到朱先生所说的“语言的德性”——精确妥帖。“文从字顺”真的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针对教材作文雷同的要求,我们需要在不同学段有所侧重,以让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呈现出阶梯式的递进生长。可以这么划分。
  第一,起步阶段。起步阶段的要求就体现在“低”字上,力求让学生“想得到,写出来”。我们提出“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就值得写”的写作纲领,符合中国传统作文教学理论中的“放胆”说。“放”就是学生写作开放自由的情态,是无拘无束的写作享受。“放”需要借助“胆”。胆量来自何方?来自教师对文质的不苛求;来自将学生放归生活,像作家常说的那样,“先写自己熟悉的”。
  第二,推进阶段。顺利通过第一阶段的写作预备后,学生能搬开阻塞在通往写作之门前的巨石。接下来要引导学生进入“想清楚,写出来”的质变阶段。此阶段尤重“创意”。“想清楚”就是强调作前构思,是思维参与的信号。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之前想清楚:“我”将以什么角色来写,写给谁看;“我”在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让对方看明白;“我”要融入什么样的情境写;“我”写下的这段话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我”将如何安排这些文字,让它们显得更加清晰……想得越清楚,写得越畅快、越讲究,写成的文字越有可读性。“想”的主体是“我”而不是教师,这就一改以往教师代为构思、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写作慵懒状态,同时也决定了教师要转移工作重点,在作前设计上多下功夫,设计出需要让学生想好后再写的创意。
  这个阶段的“教”要在三个方面用心。1.让情境创设更具“陌生化”。写作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要与学生生活关联,但又要有一些陌生化。“陌生化”这一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他从主体的感觉出发,认为人的一般感觉是对熟悉的事物趋向于机械的、习惯的、自发的感知。艺术的目的与功能在于使观赏主体的感觉陌生,要克服习惯的、机械的认知,达到对事物内在生命的体验。将“陌生化”原理运用于写作教学,就是要瓦解学生对惯性思维的依赖,既要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又要避陈去俗,翻新出奇,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去感受和发现旧对象的新意义,调动写作积极性。那些生活中经历过但又不常被提及与察觉的情境就是我们需要发掘创设的。2.让作前要求更明确到位。以往的作文在命题要求上基本都提“字数达到多少,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这些空话、套话,提了与没提一样。我们的要求则不同,要求中必须指定写作的阅读对象,即写给谁看;限定写作外围,即发挥想象所受的制约,不能随意;设定写作时作者的角色、所处的场景;设定好写作的目标……这好似赛前说清楚规则,使写作成为一种有规矩的特殊的言语表达经历。3.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我们一再强调对学生创意写作的评价也要有创意,没有统一的格式或要求,要根据创意的不同实施针对性评价。评价者自己要先进入情境中,设身处地下水感受,尝试表达,体察创意的难点、亮点,之后再根据明确的要求对照评价。具体地说,通达是基础,言语通顺达意;符合情境是达标,每次练习都是唯一情境下的创意,不能模仿、复制,他人的永远不是自己的;言语能有出乎意料的创意,有一鸣惊人的内容,能一语中的达成目标的视为优秀。
  “想清楚”,具体说需要“三个明确”:1.明确“我”所处的具体的言语交际语境,写作处于真实可感的语境中,有可感;2.明确“我”将以什么样的身份写,与文中的“他人”是什么样的关系,写作链接生活,有可依;3.明确写作任务以及达成的目标,能主动选择有效的方法,写作有了动力,有可为。想清楚后写,有思维参与,写就变得简单、主动,写作才符合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思维与问题的解决”范畴,成为在具体可感的语境中,针对特定读者,为达到目的进行有效书面语言交流与生命意义的建构。只有这样,写作过程才能表现为态度主动、言语生动、思维灵动、与读者思维互动的“活”的言语表达。
  第三,提升阶段。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将进入由段到篇的阶段——“想得妙,写出来”。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篇是由各个独立段串联起来的,写的过程仍旧以段的形式出现,写后组合成篇。这样设计,一来降低了笼统成篇的难度,避免了篇章练习中贪多求全的目标混乱,让学生更加充分细腻地体验创意写的过程。
  “想得妙”中的“妙”是此阶段的评价理念——妙赏学生的思维。何谓“妙赏”?“妙”就是无死板恒定的规律性、无世俗条框的限定性,具有充分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追求多元、个性的感受。“赏”建立在“妙”的开放性上,是对写就的文字诚心诚意的欣赏。我们欣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但也重视表达是否符合命题的范围与限制,让其思维不断趋于合理,具体说从四个方面训练:1.要求学生作前构想要充分、持
  久,不要贸然动笔、随意行文,以训练全面思维;2.要求学生作文
  全程的构思要多角度,不要陷入单一死板的牛角尖,以训练其发散思维;3.要求学生表达要抓住
  关键处,不要不着边际或是平均用力,以训练集中思维;4.要求学生在写作或是作后的自查自改时,能有选择地从反向逆推,反弹琵琶以求证,以训练逆向思维。
  当然,以上序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可及时调整發展的进度,老师们要顺学而教。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提到“起跑线”,可能热度最高的当属“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了。关于“起跑线”,中国的家长有很多话题和经验,更有很多教训。“赢在起跑线”是太多家长的梦想,因为梦想驱动,家长对孩子的各种开发、各种抢跑都投入了极大热情,“零岁方案”“提前占坑”一片火热,让人目不暇接。不少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抢先起步,就可以抢先成功,因此大家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有人亦步亦趋,也有人叫苦连天。那“赢在起跑线”究竟靠
文本解读  《金木水火土》是统编本一上识字部分的第一篇学习写字的课文。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儿歌首行以“一二三四五”起句,五个数字是先人认识世界的开始。第二句,介绍自然界最基本的五种物质。第三、四句,介绍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本课是第
有一次,我把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瀚的《凉州词》两首边塞诗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习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对战争场面、宴飲场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会,对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把握都还算到位,朗读也呈现出看得见的变化,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高兴之余,我问了一个问题:“两首诗学到现在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吗?”  一个男孩子缓缓举起了手,我把话筒递给他。  “我不懂‘醉卧沙场君莫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我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两位大家的书信都谈及了“奉献”的道理。《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谈到了“奉献”的道理。  两封大家的书信是学生学习的宝贵教材。其朴素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亟待补充的思想之钙;其就地取材、现身说法的大智慧,则给学生学习说理以很好的启示。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价值
很多人听了我的课,都觉得课堂上“接学生的话”这方面,我做得好,希望我能说说自己的“秘密”。  其实,课堂上学生发言后我的瞬间反应,纯属对语言的敏感,算是条件反射。“想都没想”,嘴上就冒出这样一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把这样的答案说给身边几个徒弟听,大家评价说“真小气,有保留”。窘迫之余,追溯十几年前着力修炼课堂教学基本功时,还确实针对“如何接话”有过一段自我修炼的方法,具体、实在、可操作。十几
将多篇不同的文本进行整合,让这些文本凝聚在一起的首先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逻辑——即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课程建构和实施策略,群文阅读要确保具体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首先就要在文本的选择和整合的策略上下功夫。那么,群文整合有哪些不同的策略,这些整合策略下的群文阅读实践的学习价值分别有哪些?  一、读写目标式整合  为了聚焦具体的读写目标,并让学生拥有足够充分的
教学目标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一线语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常常是靠个人的教学经验,或直接套用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仅凭个人经验必然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直接套用语文课程目标的分类方式则会过于简单机械。那该如何科学、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呢?  一、立足全册,明确年段总目标  我们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借助随文旁批、泡泡提示、课后习题等,进一步学习“有目的地阅读”。知道有目的地阅读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调整阅读速度,与阅读目的无关的不需要逐字逐句读。阅读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实现自己的阅读目的。  教学
我爱读书,也偏爱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能和她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碰撞出一些思维的火花,就像看见礼花绽放苍穹,那真是幸福倍增的时刻。  少年不识读书乐,爱听表扬。爱听表扬,为求数量强低头。  而今识得读书乐,欲罢不能。欲罢不能,却道好书赛佳肴。  第一次批阅淑女班的作业:我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一个班里有那么多人不写作业! 17个学生,8个没按要求写完;没想到有一个女孩子居然会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书,居然
读是理解内容、获取语言的途径,写是倾吐表达的平台。教材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赏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又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写作的智慧,破译写作密码,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读中感悟作者写的匠心独具,在写中检验自己读的品味与广博。那么,读与写如何水乳交融呢?  一、梳理文脉,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指标之一。能够将很多信息筛选并浓缩,用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