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赏的力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偶然地听朋友讲过这样一则事:在日本有一个名家,在他还年轻的时候,因为犯下重罪被监禁一生。在狱中,他不禁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从出生到成长,面对极其冷漠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他几乎一无是处,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人们对他的任何正面评价,他好象天生就是一个坏种,注定要走上犯罪道路,然后在高墙铁窗中走过自己的一生。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丝极其微薄的余温,那就是曾经在学校的时候,学校美术老师曾给他在一次作业评语中写过一句话:“你的图几乎没有可取之处,但是构图还可以。”多么吝啬的赠予!然而,就是这句话,使他没有迷失人生的方向。既然老师都说自己的构图还可以,那我就好好构图吧。于是他就一直画了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最终被提前释放,名声大噪。暮年成功,他不骄不躁,兢兢业业地回报着社会,如果不是他在一次讲学中,给大家动情的谈起自己年轻时候的过失和经历,谁会想到那个美术老师一句不经意间的赞赏,竟然会支持他走好这么艰难的人生。
  美术老师给了他人生最重要的精神力量——赞赏!
  给孩子以赞赏,万不可说某某“什么都不行”,要注意他是否“构图还可以”。因为老师的一句否定也许会把一位天才扼杀在摇篮里。要知道,赞赏就是成功的开始。
  老师的赞赏是由于赏识而加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老师应看到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同时,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不能采取责骂、惩罚的态度,而要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并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境,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且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和笑声,充满着决心和信心。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善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恐”,作为一名老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美,经常体验被爱感、成功感、自豪感和愉快感,从而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性格,建立起亲密、和谐、真情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智慧的火花。
  刚刚接管一个新的班级时,霎时间就已被孩子们的纯真和质朴所打动,而唯一令我感到遗憾的则是课堂上他们被动、沉闷的表现。面对我的提问,即便最容易回答的问题,他们也大都把小脑袋躲藏在书本后面默不作声,呼应我的每次都是那仅有的几只小手。面对此情此景我本想大发雷霆,诉说满腹的牢骚,可静下来仔细一想才感觉到,他们有此表现完全是由于惧怕课堂,对自己的回答缺乏应有的自信。解决这一难题应从鼓励开始。课堂上,我转变以往的我来教学生学的方式为师生共同学习。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课前我也只是简单的预习而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有问题我们一同来讨论解决。此时,我把自己与学生地位等同起来,消除了学生的惧怕心理,再一听老师对新知识也未必事先学懂就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从学生的眼中感受到了些许希望疑惑,正是这些希望与疑惑增强了我的信念。我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课堂上同学们可以随时向任何人提出不懂的问题;二是回答问题不论对与错只看谁的声音洪亮态度积极。这下可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给老师提出问题,有的向同学提问,还有的竟自问自答……学生的表现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让我始料不及。他们是那么的出色,让我把平生所有夸奖别人的话竟一股脑都抛了出来:“你的声音可真大,同学们都应该向你学习。”“你又进步了,老师可真为你高兴!”,“真了不起,今天你都发言三次了。”“原来你的声音这么好听,下次继续好吗?”在我接连不断地鼓励声中,孩子们不停地坐下,又一次一次站起来……殊不知被人夸奖也可以心醉,孩于们陶醉在阵阵成功的喜悦中,一张张的小脸像绽开的花朵一样美丽,洋溢着惊喜,写满了自信,同时也有一种被他人认可的满足感。
  他们亲自品尝到了在课堂上勇敢发言的甜头。于是我又乘胜追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以便规范他们的语言,使他们的回答更符合要求。针对不同的课型,使用不同的提问方法,但无论如何都忘不了说那句:“你的回答可真棒,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继续努力!”因为它给学生以自信。
  我衷心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善于赞赏他们的好老师。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中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
【摘 要】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研的方法,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结合本人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对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探究性 学习 生物教学 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研的方法,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
【摘要】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从自己本身的教学方法上来进行改进,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听、唱、想、说的参与以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等教学手段来改进课堂欣赏教学。  【关键词】小学 音乐 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能陶冶小学的情操,开启小学的智力,促进小学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何谓快乐习作。  “快乐习作”,指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心境自由,敢于创新,乐于表达”。这既是小学生习作训练取得成功的一种良好的积极心理状态,又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所应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所应追求的至高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强调的也就是写作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
【摘 要】小学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过多受教学目标的控制,对于学生阅读而言,极不情愿地接受一些说明方法和事物特点的学习。开展一种拓展教学,遵循学生的“兴趣、质疑、探究、分歧”需要,创设丰富的拓展平台,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情感、阅读方式和阅读探究。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这种探究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强。  【关键词】小学 说明文 拓展教学    谈及说明性文章,略有“
【摘要】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框架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综合性学习最终的目标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应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生物教学中如何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找准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关键词】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生物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每天工作压力很大,体育课要教不难,但是要教的好不容易。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耕耘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从学校体育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到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整个体育教举体系,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体育课上如何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
【摘 要】为了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高一化学教学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本文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并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对高一年化学教学的整个环节进行教学有效性研究,摸索高一年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推动高一化学课改的良性、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学 有效性 新课改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学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许多变化,解放
教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民主对话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作为新居民子女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善于观察学生,善于观察教育活动,具有独到的洞察力,并且能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和要求、个性和基础对教育形式、内容、途径、方法进行合目的性的创新探索,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进行不断的反省与思索,从而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以学施教,以学定教,从教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