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陶诗的“重”与“赏”及诗分唐宋的延伸体现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7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钱锺书先生论陶渊明诗的显晦问题时,举出并驳斥了蔡宽夫、李审言二人之观点,认为杜李韩三人并非不重陶渊明诗,但未详细展开。实际上杜李韩三人就像唐代众多诗人一样,并不是不重视陶诗,而是不懂欣赏陶诗。及至宋朝,宋人开始从更加多样的角度剖析品味陶诗,自然就能发现其生命力的丰富,故渊明文名,至宋而极。其实这本质上仍是诗分唐宋这一观点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陶诗 唐 宋 诗分唐宋
  《谈艺录》二十四《陶渊明诗显晦》一文论述了陶诗在六代三唐时期的接受情况,虽然题为“显晦”,其实内容上更侧重于“晦”之时期。宋代以前,陶渊明之生平诗文多作为典故为后代诗人所用,至宋,正如全文开篇所言: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钱先生举蔡宽夫、李审言二人之观点,又添补定一:《有不为斋随笔》 卷壬亦谓太白、少陵、昌黎皆不重渊明。可见前人对陶诗显晦认识之态度:认为其在唐代即是不为人所重,唐人无知其奥,唐诗成就最高者杜甫、李白皆不重其诗,文章大家韩愈亦不重视。此说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正如钱先生所评:近似而未得实。
  《谈艺录》第88页“陶潜避俗翁”一句出自杜甫《遣兴五首》其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a“枯槁”一语出自陶《饮酒诗》:“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b《杜诗详注》中言:“彭泽高节,可追鹿门。诗若有微词者,盖借陶集而翻其意,故为旷达以自遣耳,初非讥刺先贤也。”黄庭坚曰:“子美困于山川,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寄之渊明以解嘲耳。”c可知此句本意就非评议陶公出世避俗,只是借用典故抒发心中结郁而已。故“陶潜避俗翁”一句本身就不足以作为杜甫因陶渊明不加齿敍而不重之的证据。除此,杜诗中直接提及陶渊明处,还有《复愁十二首》:“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d也只化用典故而已,难以见得杜甫不重陶公。用陶公故事典故或诗文典故处则有许多,如“桃源”,有《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e《巫峡蔽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传语桃源客,人今出处同。”f此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g乃是化用陶公诗句“闲居三十载”,一作十三载。绩古逸业书景宋本配毛氏汲古阁本《杜工部集》、清乾隆五十七年阳湖九柏山房刻本《杜诗镜铨》及《杜工部草堂诗笺》《全唐诗》《杜诗详注》中皆为“三十载”,唯清卢元昌撰《杜诗阐》中认为作此诗时杜甫不到四十岁,故“三十载”应为“十三载”。诚然,杜甫自开元二十三年(735)参加进士考试到天宝六载(747)李林甫上表“野无遗贤”使无人入选,其间恰好为十三年。二说在情理上皆有可取之处,但更古早的版本皆作“三十载”,故以此为准。《醉时歌赠广文馆学士郑虔》 《五盘》《春日江村五首》等诗中皆可见陶公诗典,可见杜甫作诗常用陶令事,这点与李白相同。蔡梦弼《草堂诗话》卷一秦观评杜甫诗,言杜子美之诗,有陶潜阮籍诗冲淡之趣h,可知杜甫作诗,有陶公之风,又熟悉陶诗典故,其必精读陶诗,怎能说不重陶诗?司空图评价韩愈诗:“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抶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i而《荐士》《秋怀》《晚菊》《南溪始泛》《江汉一首答孟郊》(即钱先生所言“江汉虽云广”一诗。“江汉虽云广”乃《江汉一首答孟郊》首句)较其他诗作冲和许多,尤其《南溪始泛》三首,其二平淡朴质最甚。蔡宽夫评《南溪始泛》云:“独为闲远,有渊明风气。”j可推测韩愈此诗潜移默化中受陶诗影响。可知钱先生所言具实。少陵、太白、昌黎三人不重渊明之语似是而非,但又似非而是。
  为何说似非而是呢?少陵、太白、昌黎,乃唐代诗人,并非不重陶诗,而是“不赏”。唐人作诗常用渊明诗典事典,确是事实。论渊明之诗多空泛语,但唐代亦有效陶风气。沈德潜《说诗晬语》曰:“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k王、韦二人之诗钱先生已分析过,效陶诗最高境界当是不言效陶而神似,韦应物于唐贤中最有晋宋间格,其《与友生野炊效陶体》《效陶彭泽》二诗实得陶公冲和之气,刘克庄评《效陶彭泽》:“此真陶语,何必效也。”l《种瓜》一首不言效陶,但以农事为题,真实平易,于质朴之中见生活感悟,真神似陶语。言至于此,怎能说唐人不重陶诗?
  钱先生《谈艺录》中有一句“虽道渊明,而未识其出类拔萃”m,可知时代时局对世人眼界的制约,唐人看渊明,识其隐逸而不识其豪气;识其淡泊而不识其风力;识其朴质而不识其丰腴;识其文拙而不识其炼字。《宋书·隐逸传》《晋书·隐逸传》具言陶公隐居之事、故唐人重其人而不重其文,将其视作古时隐者,诗文中每谈隐逸、田园、饮酒、重九、辞官、归隐之事,陶公典故,信手拈来,又不加研究其诗文情感,故多空泛语。诗中言及陶公其人,多美其志节;言及陶公其诗,与其志趣相投但未必真正理解陶诗,虽有效陶之作,数量毕竟稀少,佳作更是罕见,且多承其闲远恬淡之趣,于力量上还是不如陶公。钟嵘《诗品》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唐人作田园生活、归隐之诗,偶效渊明亦是情理中事。陶诗之奥,唐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实乃时代所限。
  反观宋人,颇能觉陶诗之高妙。欧阳修推《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n宋蔡正孙撰《诗林广记》,卷一即论陶渊明,朱文公云:“作诗须从陶柳门庭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沖淡之趣,不免局促于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o是对陶渊明诗艺上的肯定。 黄山谷云:“渊明之诗,所谓不烦繩削而自合者。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孔子曰:‘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与放,岂可与不知者道哉!道人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说者曰:‘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渊明之诗,要当与一丘一壑者共之。”p可知渊明作诗并非如颜延之所云“文取指达”,而是于质朴无华之下,藏着琢磨考究、炼字推敲的功夫,但又不致让人轻易察觉到雕琢的痕迹,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陈后山云:“陶渊明之诗,写其胸中之妙。无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耳。”q刘后村云:“陶公如天地间之有醴泉庆云,是唯无岀,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8全然不似唐人评议陶公之诗。风评既转,宋人作文谈艺亦有所变。陈仁子撰《文选补遗》,增陶诗四十首,又添《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祭程氏妹文》《祭仲弟文》《自祭文》,并附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   诗文如此,而宋人于平易质朴之中能见陶公丰富多情之处,较之唐人,亦是一大进步。例如苏轼评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仕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s,赞其真率;辛弃疾《贺新郎》“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t,若不是看出陶诗平淡自然之下流动的隐忧,怎在忧愁之际会联想到《停云》?此具为唐人所未见之处。自宋以后,陶诗解读之广之深,较之以往皆有所不同。归有光见陶公乐天安命之实,刘熙载赞陶公介拙高格,在宋人之境界上更高一层。
  文人对渊明之诗的接受,何以实现由唐至宋之转变?钱先生在《谈艺录》开篇《诗分唐宋》中言:“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 1所谓唐人、宋人于陶诗的接受理解,本质而言是性格相异两类人于陶诗的看法。故虽渊明文名,至宋而极,“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 2,仍有王夫之、黄承吉、包世臣诸人不以为意;钟嵘并非宋人,《诗品》中,“陶公位列中品,但记室评其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推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何其高妙!”@ 3(钟嵘未选陶公入上品,却给如此盛赞,许是与时代格局有关,南北朝时人赏陶诗者凤毛麟角,记室不得不考量)评诗固然与各人之品鉴水准、品位喜好有关,但与古诗“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做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4亦有关联。唐时陶诗不被赏识,是主流文人诗人之性格喜好所致。并非唐人皆未识陶诗之奥,宋人皆识之,此处“唐”“宋”为品性之分,而非朝代之别;也并非唐人赏诗水准一定低于宋人,横看成岭侧成峰,是陶渊明诗内涵之丰富,境界之高远,使后人得以从各个角度品味琢磨,唐人所见陶诗一角,而宋人在前人基礎上更有新得,故陶诗初问世鲜有问津者,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得人赏识,推为一等。陶诗之显晦,可看作“诗分唐宋”说的又一例证。
  acdefg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70页,第470页,第1438页,第115页,第1388页,第66页。
  b 王叔岷 :《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0页。
  h宋刻本《草堂诗话》卷一。
  i四部丛刊景旧钞本《司空表圣文集》卷二。
  j宋刻本《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七,古诗三十二首。
  k清乾隆刻沈归愚诗文全集本《说时碎语》卷上。
  l四部丛刊景旧钞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六。
  m@ 1 @ 2 @ 3钱锺书:《谈艺录》 ,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0页。
  n四部丛刊景宋巾箱本《笺注陶渊明集》卷五。
  opq! 8蔡正孙:《诗林广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s请乾隆刻本《苕溪渔隐夜话全集》前集卷三。
  t汲古阁影宋钞本《稼轩词》卷一。
  @ 4明夷门广牍本《诗品》中。
  参考文献:
  [1]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卢佑诚.钱锺书的陶渊明接受史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3(1).
  作 者: 周怡然,上海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湘西文学具有鲜明的神秘主义倾向,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土神巫文化的浸润,二是传统神秘主义文学的培育,三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直接启发。本文以于怀岸新作《巫师简史》为典型个案,具体展示当代湘西文学与神秘主义的渊源及其内涵。  关键词:当代湘西文学 神秘主义 《巫师简史》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湘西自古神巫之风盛行。苗族祖先蚩尤被尊为战神,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被立为八位大神,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嬗变到近代社会的关键时期,鄞县的近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1929年至1939年是陈宝麟主政鄞县时期,县政亦在其主持下不断推进。陈宝麟结合鄞县实际,持续关注民生,疏浚河道,改善交通,重视教育,推行新生活运动。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陈宝麟 鄞县 教育  陈宝麟(1898-1965),字冠
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洒下过无数抗战烈士的鲜血,赵一曼女士就是其中之一。阿成所写以赵一曼女士为名的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英雄形象赵一曼。  小说叙事巧妙简洁,以赵一曼女士在1936年被日军抓获实施酷刑最后处死的事件为背景,在描写中不是像书写史实般把赵一曼女士被捕、受刑最后处死的全部过程融入小说中,而是将其内容缩略,只选取突出赵一曼女士性格的关键部分,并运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多角度意图为读者
【摘 要】进入小学高学段,学生基本完成了常用汉字认知积累,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解读能力。这个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及其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和组织,而且还应与中、低学段的阅读教学有所区别。如,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更加主张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养成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的小说《痴女阿莲》展示了马来西亚华人乡村封建思想压制下的人性异化、乡村女性被摧残丧失独立人格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困境。对于人生存状态和乡村社会痼疾的反思,使这部小说具备追求时代和人性之永恒的特征。小说浓厚的乡土气息显然受到台湾声势浩大的乡土文学创作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商晚筠 阿莲形象 乡土书写  商晚筠是较早期一批获得台湾文学大奖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也是受到李昂、
摘 要: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和米切尔笔下的斯佳丽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女强人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于以平行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她们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文化和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异同。她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强或弱地反抗着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诋毁和歧视。此外,价值观的不同造就了她们内在品格与结局的不同。通过比较她
摘 要:《小团圆》和《好儿女花》分别是张爱玲和虹影影射个人爱情婚姻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九莉和六妹与乌特·艾尔哈特在其《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中的“好女孩”与“坏女孩”相照应,也正暗示着她们截然不同的结局。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寻找造成两位女主角相反结局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透过作品来了解作家的叙述方式及策略等,更进一步解读两部作品。  关键词:《小团圆》 《好儿女花》 九莉 六妹 
摘 要:王安忆以失落与自适两类人的人生奋斗为视点,叙述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实践和成果。她叙述自我救赎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成长,并以此为受挫女性提供建设理想生命状态的样本。另外,她在世俗之态中肯定知青的奋斗理想,认为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体现了王安忆对知青群体理想践行的价值认同。  关键词:人生跨越 现实性 自我救赎 知青群体  王安忆以不同境遇中的人们改变生存状态的实践和成果,表达了她积
摘 要: 深圳画家陈宏新的创作历程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人物画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画家对于“人性”的艺术探索。陈宏新的艺术之路受到成长背景、时代风格、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画家最终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在特定时代形成的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陈宏新 人物画 艺术风格 创作路径  陈宏新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一直在广东生活并进行艺术创作。他出生于深圳观澜街道一个
摘要:阐释中国20世纪的历史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进入新时期文学之后,多位作家都做出了独特阐释。作为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进行创作的高产作家,莫言的作品非常关注对历史题材的重新处理。在多部长篇小说中,莫言都有意通过一种新的视角来反观历史、解读历史,试图找出“历史”与“当代”这两个时空之间的某种联系,寻找一种解决当下类似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莫言 新历史 叙事 解读  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