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4日至9日,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五国海军在孟加拉湾举行了超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国派出了包括核动力航母“尼米兹”号、常规动力航母“小鹰”号、“芝加哥”号核潜艇等主力战舰在内的13艘舰船;印度派出了由“维拉特”号航母领衔的7艘军舰;日本与新加坡也分别派出了两艘驱逐舰和l艘护卫舰;澳大利亚则派出了1艘护卫舰外加1艘油轮。舆论认为,这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在孟加拉湾海域的最大军事集结,引起了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媒体更是对此议论纷纷,而针对这些热议,各当事国军方和政界纷纷做出了解释和澄清,表示不指向特定国家或地区,而只是参演国“共同利益”的一种体现。其中,尤以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基廷上将的正式表态最具代表性。他说:“我确信,这不是想孤立中国,把中国置于一个角落”,“恰恰相反,我们想要拥抱中国,并达到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同时也希望到达的那种程度,达到他们所希望的程度”。不过,外交辞令能否等同于真实动机?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只能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军事从来都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军事演习作为某种虚拟的实施一般并不针对特定的国家和对手,但是人们通过研究这些国家政策规划者们制定的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仍然能依稀可见其军事行动的背后动机。因为,军事与政治、外交的不同之处在于:政治家和外交家的任务是努力争取好的结局,而军事决策者们则要提前作最坏的打算。
时间、地点、演练内容的高度敏感性
美印之间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每年都举行,今年又把日、澳、新三国海军拉了进来,此次海上联合军演引起外界广泛议论的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其时间、地点以及其他一些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
就演习时间而言:一是它发生在由中俄领衔、中亚国家积极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代号“和平使命—2007”)结束后不久,有与之针锋相对的嫌疑。二是它与4月16日美、日、印三国在日本海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以及8月上旬美军在太平洋关岛附近举行的大型海空联合军事演习(代号“2007勇敢之盾”)存在呼应关系。三是就在演习前夕,时任日本首相安倍刚刚访问印度,表示要致力于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同时还提出了所谓的“大亚洲”外交构想。他描绘的这个“大亚洲”把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包括在内,可是偏偏将中国排斥在外。四是演习后期,美、日、澳三国首脑又利用在悉尼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的机会悄悄进行了安全磋商。据印度《亚洲时代报》跟踪报道:此次安全对话的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印度,一个是关于中国;关于印度的都是“积极的和友善的”,而关于中国的则多是“消极的和敌意的”。
就演习地点而言:一是此次联合军演首次被安排在印度东部水域——孟加拉湾进行,这也是该海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多国演习,距离马六甲海峡相当近。印度学者普拉巴卡尔就此直言:孟加拉湾位于印度洋与东南亚水域的交汇地,“它是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进入马六甲海峡之前的必经之地”。美国媒体也评论,此次军演是参与国“国家共同利益”的一个反映,因为该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全球运输要津。资料显示,马六甲海峡连接着印度洋与南中国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每天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油轮会从这里通过,这些油轮满足了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及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约95%的能源需求。二是演习地点靠近孟加拉和缅甸,而这些国家恰恰是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几个关系较好的邻居。因此,国外有媒体称,中国虽然不是孟加拉湾沿岸国家,但是它正试图加强与孟加拉、缅甸的海上联系,从而确保海军能顺利通过这一水域。毫无疑问,中国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已经引起相关国家的怀疑和关切。
从演习内容看,此次五国军演的对外宣传曾急于强调要把重点放在打击海盗侵袭及实施海上救援等非传统安全目标之上,然而事实上,它们不仅派出了航母、潜艇、战斗机等重型兵器,而且还着重演练了各国舰队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包括进攻与防守、水面战与潜艇战、海上封锁等传统安全范围内的海上军事行动,后期甚至还演练了反潜和打航母等科目。对外宣传和具体实施的矛盾难免不让外界对其战略意图和深层背景做出种种不同的解读。
“亚洲版北约”的产物?
有人猜测这次演习是“亚洲版北约”的产物,抛开演习本身,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下这些参演国有没有这方面的战略意图。“亚洲版北约”的构思最初是由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纳拉帕特教授于2002年提出来的。当时,美国五角大楼和印度相关机构举行对等安全磋商。纳拉帕特主张建立以美国为首的亚太地区安全体系,并提议该体系仿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建成一个北美一亚洲条约组织(NAATO),一般简称为“亚洲版北约”。根据他的勾画,在新的安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美国,此外还应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甚至也可以吸收科威特、阿曼、巴林、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参加。美国军方对此颇为积极,五角大楼亲自出面拉拢有关国家撮合此事。美方的意图有两个:一是在军事上希望借以提高亚洲盟国的实力,以便协助美国更好地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二是在政治上打算按自身意志建立所谓的集体安全架构,美国、日本和印度要在这个架构中发挥核心作用。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其2006年出版的新著《走向美丽之国》中也提出了要组建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同盟的构想,并在任上积极推动。此外,日本外务省还在外交上提出了意欲在欧亚大陆外围建设“自由与繁荣之弧”(价值观同盟)的构想。这些都与“亚洲版北约”大同小异,有着近似的目的和意图。如今,日美同盟早已升级,日本与澳大利亚也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就看印度方面何去何从了。这也是美、日等国近期为什么积极拉拢印度的缘由。2007年6月2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讲话中奉劝印度放弃“不结盟的陈1日思维”,加入美国主导的民主国家联盟。然而,印度外长慕克吉回应指出,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不结盟运动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印度虽然想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也乐于与区域外大国套近乎,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但仍然不愿放弃自身固有的原则和观点。国外也有报道称,东京不久前曾再度呼吁扩充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的安保合作以便将南亚的印度纳入其中,无奈印度方面至今不肯应允。
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
而外界议论最多的就是这次演习是针对中国的,实际上从演习本身看不出来,要看这些国家在其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没有防范与遏制的一手。
首先说说美国。冷战结束以后,美方虽然没有直接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却认为中国的未来走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对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采取了“两面下注”的策略:一方面想通过接触和合作将中国全方位地融入国际体系,另一方面又欲通过在某些领域的防范与遏制防范中国成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可以这么来说,目前双方在经济、外交等领域里的合作要多于斗争,而双方在军事、安全等领域里的斗争又要多于合作。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何以美方一方面承认中国是“利益攸关方”,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提升美日军事同盟、构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强化西太平洋军力、阻止欧盟对华武器解禁、乃至推动建立所谓的“亚洲版北约”了。
其次说说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铁杆盟友”,日本的外交大方向历来唯美国马首是瞻,尤其在对华政策上更是如此。虽然当前中日关系较之小泉时代有所改观,但是由于历史问题、东海问题、台湾问题等种种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限制因素,加之日本自卫队战略防范重心向东南和西南转移、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防范对象也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日本积极配合美军海外军事行动、推动“亚洲版北约”、“自由与繁荣之弧”以及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建立、藉反恐为名趁机借船出海并把军事力量推到马六甲海峡以外,并不让人奇怪。事实上,就连其原防卫厅长官中谷元自己也表示:这是一种冷战思维,与其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如处理好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减少误解,加深信赖,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再次说说印度。印度与中国山水相连,由于历史上的西藏问题与边界争端等,双方在地缘战略上存有戒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自2003年开始,两国政府审时度势,都做出了战略调整,集中力量发展自己,不再把对方作为对手,双边关系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5年还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因此,如果要说在国家政策的公开层面上印度想以中国为敌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符合印度自身的战略利益的。而与此同时,对其国内的鹰派和保守势力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印度正在积极推行“东向”政策,旨在跳出限制其战略选择的南亚次大陆,向着亚太地区的更大空间扩展;而且这种“东向”政策的重心有向政治安全和战略筹划方面转移的趋势。印度军事力量进入南中国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同时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协作,其中虽不乏有平衡中国实力的用意,但以印度目前的国力和对外政策目标而言,刻意将中国树为敌人实在非高明之举。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8月份安倍访印时鼓吹“四国联盟”之际,印度外交秘书梅农这样回应:“我们与日本的关系不会以与中国的关系为代价,……这不是零和游戏!”
最后说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与日本签署了“安保协定”,并积极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合军事演习;但是它与中国也有着良好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之于它自身有着广泛的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一般情况下它不大可能追随别的大国与中国为敌。澳大利亚政府和军方已经多次表示,即便美、中在台海爆发冲突,它也不会轻易介入。国防部长布伦丹·纳尔逊近期强调:堪培拉有理由依赖“集体防御”,因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失败国家”的前途、跨国犯罪和恐怖活动等都要求各国采取联合行动。这大体上反映了澳大利亚参与“防扩散安全倡议”以及本次“马拉巴尔—2007”海上多国联合军事演习的初衷。
(责任编辑:王 栋)
时间、地点、演练内容的高度敏感性
美印之间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每年都举行,今年又把日、澳、新三国海军拉了进来,此次海上联合军演引起外界广泛议论的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其时间、地点以及其他一些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
就演习时间而言:一是它发生在由中俄领衔、中亚国家积极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代号“和平使命—2007”)结束后不久,有与之针锋相对的嫌疑。二是它与4月16日美、日、印三国在日本海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以及8月上旬美军在太平洋关岛附近举行的大型海空联合军事演习(代号“2007勇敢之盾”)存在呼应关系。三是就在演习前夕,时任日本首相安倍刚刚访问印度,表示要致力于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同时还提出了所谓的“大亚洲”外交构想。他描绘的这个“大亚洲”把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包括在内,可是偏偏将中国排斥在外。四是演习后期,美、日、澳三国首脑又利用在悉尼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的机会悄悄进行了安全磋商。据印度《亚洲时代报》跟踪报道:此次安全对话的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印度,一个是关于中国;关于印度的都是“积极的和友善的”,而关于中国的则多是“消极的和敌意的”。
就演习地点而言:一是此次联合军演首次被安排在印度东部水域——孟加拉湾进行,这也是该海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多国演习,距离马六甲海峡相当近。印度学者普拉巴卡尔就此直言:孟加拉湾位于印度洋与东南亚水域的交汇地,“它是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进入马六甲海峡之前的必经之地”。美国媒体也评论,此次军演是参与国“国家共同利益”的一个反映,因为该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全球运输要津。资料显示,马六甲海峡连接着印度洋与南中国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每天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油轮会从这里通过,这些油轮满足了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及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约95%的能源需求。二是演习地点靠近孟加拉和缅甸,而这些国家恰恰是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几个关系较好的邻居。因此,国外有媒体称,中国虽然不是孟加拉湾沿岸国家,但是它正试图加强与孟加拉、缅甸的海上联系,从而确保海军能顺利通过这一水域。毫无疑问,中国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已经引起相关国家的怀疑和关切。
从演习内容看,此次五国军演的对外宣传曾急于强调要把重点放在打击海盗侵袭及实施海上救援等非传统安全目标之上,然而事实上,它们不仅派出了航母、潜艇、战斗机等重型兵器,而且还着重演练了各国舰队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包括进攻与防守、水面战与潜艇战、海上封锁等传统安全范围内的海上军事行动,后期甚至还演练了反潜和打航母等科目。对外宣传和具体实施的矛盾难免不让外界对其战略意图和深层背景做出种种不同的解读。
“亚洲版北约”的产物?
有人猜测这次演习是“亚洲版北约”的产物,抛开演习本身,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下这些参演国有没有这方面的战略意图。“亚洲版北约”的构思最初是由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纳拉帕特教授于2002年提出来的。当时,美国五角大楼和印度相关机构举行对等安全磋商。纳拉帕特主张建立以美国为首的亚太地区安全体系,并提议该体系仿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建成一个北美一亚洲条约组织(NAATO),一般简称为“亚洲版北约”。根据他的勾画,在新的安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美国,此外还应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甚至也可以吸收科威特、阿曼、巴林、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参加。美国军方对此颇为积极,五角大楼亲自出面拉拢有关国家撮合此事。美方的意图有两个:一是在军事上希望借以提高亚洲盟国的实力,以便协助美国更好地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二是在政治上打算按自身意志建立所谓的集体安全架构,美国、日本和印度要在这个架构中发挥核心作用。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其2006年出版的新著《走向美丽之国》中也提出了要组建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同盟的构想,并在任上积极推动。此外,日本外务省还在外交上提出了意欲在欧亚大陆外围建设“自由与繁荣之弧”(价值观同盟)的构想。这些都与“亚洲版北约”大同小异,有着近似的目的和意图。如今,日美同盟早已升级,日本与澳大利亚也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就看印度方面何去何从了。这也是美、日等国近期为什么积极拉拢印度的缘由。2007年6月2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讲话中奉劝印度放弃“不结盟的陈1日思维”,加入美国主导的民主国家联盟。然而,印度外长慕克吉回应指出,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不结盟运动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印度虽然想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也乐于与区域外大国套近乎,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但仍然不愿放弃自身固有的原则和观点。国外也有报道称,东京不久前曾再度呼吁扩充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的安保合作以便将南亚的印度纳入其中,无奈印度方面至今不肯应允。
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
而外界议论最多的就是这次演习是针对中国的,实际上从演习本身看不出来,要看这些国家在其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没有防范与遏制的一手。
首先说说美国。冷战结束以后,美方虽然没有直接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却认为中国的未来走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对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采取了“两面下注”的策略:一方面想通过接触和合作将中国全方位地融入国际体系,另一方面又欲通过在某些领域的防范与遏制防范中国成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可以这么来说,目前双方在经济、外交等领域里的合作要多于斗争,而双方在军事、安全等领域里的斗争又要多于合作。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何以美方一方面承认中国是“利益攸关方”,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提升美日军事同盟、构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强化西太平洋军力、阻止欧盟对华武器解禁、乃至推动建立所谓的“亚洲版北约”了。
其次说说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铁杆盟友”,日本的外交大方向历来唯美国马首是瞻,尤其在对华政策上更是如此。虽然当前中日关系较之小泉时代有所改观,但是由于历史问题、东海问题、台湾问题等种种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限制因素,加之日本自卫队战略防范重心向东南和西南转移、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防范对象也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日本积极配合美军海外军事行动、推动“亚洲版北约”、“自由与繁荣之弧”以及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建立、藉反恐为名趁机借船出海并把军事力量推到马六甲海峡以外,并不让人奇怪。事实上,就连其原防卫厅长官中谷元自己也表示:这是一种冷战思维,与其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如处理好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减少误解,加深信赖,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再次说说印度。印度与中国山水相连,由于历史上的西藏问题与边界争端等,双方在地缘战略上存有戒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自2003年开始,两国政府审时度势,都做出了战略调整,集中力量发展自己,不再把对方作为对手,双边关系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5年还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因此,如果要说在国家政策的公开层面上印度想以中国为敌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符合印度自身的战略利益的。而与此同时,对其国内的鹰派和保守势力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印度正在积极推行“东向”政策,旨在跳出限制其战略选择的南亚次大陆,向着亚太地区的更大空间扩展;而且这种“东向”政策的重心有向政治安全和战略筹划方面转移的趋势。印度军事力量进入南中国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同时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协作,其中虽不乏有平衡中国实力的用意,但以印度目前的国力和对外政策目标而言,刻意将中国树为敌人实在非高明之举。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8月份安倍访印时鼓吹“四国联盟”之际,印度外交秘书梅农这样回应:“我们与日本的关系不会以与中国的关系为代价,……这不是零和游戏!”
最后说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与日本签署了“安保协定”,并积极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合军事演习;但是它与中国也有着良好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之于它自身有着广泛的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一般情况下它不大可能追随别的大国与中国为敌。澳大利亚政府和军方已经多次表示,即便美、中在台海爆发冲突,它也不会轻易介入。国防部长布伦丹·纳尔逊近期强调:堪培拉有理由依赖“集体防御”,因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失败国家”的前途、跨国犯罪和恐怖活动等都要求各国采取联合行动。这大体上反映了澳大利亚参与“防扩散安全倡议”以及本次“马拉巴尔—2007”海上多国联合军事演习的初衷。
(责任编辑:王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