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尔—2007”五国军演的背后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4日至9日,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五国海军在孟加拉湾举行了超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国派出了包括核动力航母“尼米兹”号、常规动力航母“小鹰”号、“芝加哥”号核潜艇等主力战舰在内的13艘舰船;印度派出了由“维拉特”号航母领衔的7艘军舰;日本与新加坡也分别派出了两艘驱逐舰和l艘护卫舰;澳大利亚则派出了1艘护卫舰外加1艘油轮。舆论认为,这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在孟加拉湾海域的最大军事集结,引起了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媒体更是对此议论纷纷,而针对这些热议,各当事国军方和政界纷纷做出了解释和澄清,表示不指向特定国家或地区,而只是参演国“共同利益”的一种体现。其中,尤以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基廷上将的正式表态最具代表性。他说:“我确信,这不是想孤立中国,把中国置于一个角落”,“恰恰相反,我们想要拥抱中国,并达到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同时也希望到达的那种程度,达到他们所希望的程度”。不过,外交辞令能否等同于真实动机?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只能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军事从来都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军事演习作为某种虚拟的实施一般并不针对特定的国家和对手,但是人们通过研究这些国家政策规划者们制定的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仍然能依稀可见其军事行动的背后动机。因为,军事与政治、外交的不同之处在于:政治家和外交家的任务是努力争取好的结局,而军事决策者们则要提前作最坏的打算。
  
  时间、地点、演练内容的高度敏感性
  
  美印之间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每年都举行,今年又把日、澳、新三国海军拉了进来,此次海上联合军演引起外界广泛议论的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其时间、地点以及其他一些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
  就演习时间而言:一是它发生在由中俄领衔、中亚国家积极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代号“和平使命—2007”)结束后不久,有与之针锋相对的嫌疑。二是它与4月16日美、日、印三国在日本海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以及8月上旬美军在太平洋关岛附近举行的大型海空联合军事演习(代号“2007勇敢之盾”)存在呼应关系。三是就在演习前夕,时任日本首相安倍刚刚访问印度,表示要致力于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同时还提出了所谓的“大亚洲”外交构想。他描绘的这个“大亚洲”把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包括在内,可是偏偏将中国排斥在外。四是演习后期,美、日、澳三国首脑又利用在悉尼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的机会悄悄进行了安全磋商。据印度《亚洲时代报》跟踪报道:此次安全对话的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印度,一个是关于中国;关于印度的都是“积极的和友善的”,而关于中国的则多是“消极的和敌意的”。
  就演习地点而言:一是此次联合军演首次被安排在印度东部水域——孟加拉湾进行,这也是该海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多国演习,距离马六甲海峡相当近。印度学者普拉巴卡尔就此直言:孟加拉湾位于印度洋与东南亚水域的交汇地,“它是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进入马六甲海峡之前的必经之地”。美国媒体也评论,此次军演是参与国“国家共同利益”的一个反映,因为该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全球运输要津。资料显示,马六甲海峡连接着印度洋与南中国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每天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油轮会从这里通过,这些油轮满足了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及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约95%的能源需求。二是演习地点靠近孟加拉和缅甸,而这些国家恰恰是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几个关系较好的邻居。因此,国外有媒体称,中国虽然不是孟加拉湾沿岸国家,但是它正试图加强与孟加拉、缅甸的海上联系,从而确保海军能顺利通过这一水域。毫无疑问,中国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已经引起相关国家的怀疑和关切。
  从演习内容看,此次五国军演的对外宣传曾急于强调要把重点放在打击海盗侵袭及实施海上救援等非传统安全目标之上,然而事实上,它们不仅派出了航母、潜艇、战斗机等重型兵器,而且还着重演练了各国舰队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包括进攻与防守、水面战与潜艇战、海上封锁等传统安全范围内的海上军事行动,后期甚至还演练了反潜和打航母等科目。对外宣传和具体实施的矛盾难免不让外界对其战略意图和深层背景做出种种不同的解读。
  
  “亚洲版北约”的产物?
  
  有人猜测这次演习是“亚洲版北约”的产物,抛开演习本身,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下这些参演国有没有这方面的战略意图。“亚洲版北约”的构思最初是由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纳拉帕特教授于2002年提出来的。当时,美国五角大楼和印度相关机构举行对等安全磋商。纳拉帕特主张建立以美国为首的亚太地区安全体系,并提议该体系仿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建成一个北美一亚洲条约组织(NAATO),一般简称为“亚洲版北约”。根据他的勾画,在新的安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美国,此外还应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甚至也可以吸收科威特、阿曼、巴林、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参加。美国军方对此颇为积极,五角大楼亲自出面拉拢有关国家撮合此事。美方的意图有两个:一是在军事上希望借以提高亚洲盟国的实力,以便协助美国更好地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二是在政治上打算按自身意志建立所谓的集体安全架构,美国、日本和印度要在这个架构中发挥核心作用。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其2006年出版的新著《走向美丽之国》中也提出了要组建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同盟的构想,并在任上积极推动。此外,日本外务省还在外交上提出了意欲在欧亚大陆外围建设“自由与繁荣之弧”(价值观同盟)的构想。这些都与“亚洲版北约”大同小异,有着近似的目的和意图。如今,日美同盟早已升级,日本与澳大利亚也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就看印度方面何去何从了。这也是美、日等国近期为什么积极拉拢印度的缘由。2007年6月2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讲话中奉劝印度放弃“不结盟的陈1日思维”,加入美国主导的民主国家联盟。然而,印度外长慕克吉回应指出,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不结盟运动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印度虽然想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也乐于与区域外大国套近乎,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但仍然不愿放弃自身固有的原则和观点。国外也有报道称,东京不久前曾再度呼吁扩充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的安保合作以便将南亚的印度纳入其中,无奈印度方面至今不肯应允。
  
  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   
  而外界议论最多的就是这次演习是针对中国的,实际上从演习本身看不出来,要看这些国家在其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没有防范与遏制的一手。
  首先说说美国。冷战结束以后,美方虽然没有直接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却认为中国的未来走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对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采取了“两面下注”的策略:一方面想通过接触和合作将中国全方位地融入国际体系,另一方面又欲通过在某些领域的防范与遏制防范中国成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可以这么来说,目前双方在经济、外交等领域里的合作要多于斗争,而双方在军事、安全等领域里的斗争又要多于合作。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何以美方一方面承认中国是“利益攸关方”,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提升美日军事同盟、构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强化西太平洋军力、阻止欧盟对华武器解禁、乃至推动建立所谓的“亚洲版北约”了。
  其次说说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铁杆盟友”,日本的外交大方向历来唯美国马首是瞻,尤其在对华政策上更是如此。虽然当前中日关系较之小泉时代有所改观,但是由于历史问题、东海问题、台湾问题等种种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限制因素,加之日本自卫队战略防范重心向东南和西南转移、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防范对象也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日本积极配合美军海外军事行动、推动“亚洲版北约”、“自由与繁荣之弧”以及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建立、藉反恐为名趁机借船出海并把军事力量推到马六甲海峡以外,并不让人奇怪。事实上,就连其原防卫厅长官中谷元自己也表示:这是一种冷战思维,与其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如处理好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减少误解,加深信赖,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再次说说印度。印度与中国山水相连,由于历史上的西藏问题与边界争端等,双方在地缘战略上存有戒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自2003年开始,两国政府审时度势,都做出了战略调整,集中力量发展自己,不再把对方作为对手,双边关系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5年还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因此,如果要说在国家政策的公开层面上印度想以中国为敌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符合印度自身的战略利益的。而与此同时,对其国内的鹰派和保守势力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印度正在积极推行“东向”政策,旨在跳出限制其战略选择的南亚次大陆,向着亚太地区的更大空间扩展;而且这种“东向”政策的重心有向政治安全和战略筹划方面转移的趋势。印度军事力量进入南中国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同时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协作,其中虽不乏有平衡中国实力的用意,但以印度目前的国力和对外政策目标而言,刻意将中国树为敌人实在非高明之举。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8月份安倍访印时鼓吹“四国联盟”之际,印度外交秘书梅农这样回应:“我们与日本的关系不会以与中国的关系为代价,……这不是零和游戏!”
  最后说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与日本签署了“安保协定”,并积极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合军事演习;但是它与中国也有着良好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之于它自身有着广泛的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一般情况下它不大可能追随别的大国与中国为敌。澳大利亚政府和军方已经多次表示,即便美、中在台海爆发冲突,它也不会轻易介入。国防部长布伦丹·纳尔逊近期强调:堪培拉有理由依赖“集体防御”,因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失败国家”的前途、跨国犯罪和恐怖活动等都要求各国采取联合行动。这大体上反映了澳大利亚参与“防扩散安全倡议”以及本次“马拉巴尔—2007”海上多国联合军事演习的初衷。
  
  (责任编辑:王 栋)
其他文献
藏羚羊(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Chiru, 拉丁名Pantholops hodgsonii)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治区一级。羌塘是藏羚羊的主要分布地。成年的藏羚羊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25-45千克。只有雄性有角。藏羚羊是羌塘高原上跑得最快的食草动物。特别是雄性的体态优美健硕。产羔期在春夏之交,多数区域雌性会集大群迁徙,场面蔚为
创世史诗传唱者亚夏  “夏”是她的名字。据说要说出她的全部姓名,要加上她的家族部落父亲等名字,冗长费解,所以大家就只叫她“亞夏”。这样也好,摆脱了历史给予一个珞巴族女子所有的重负,这个名字,像是称呼一个小女孩。  她的确像一个小女孩,尤其是现在她已经去世六年。作为珞巴族创世史诗在国内的最后一位口头传唱者,亚夏老人的去世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2012年夏天,我和实验民谣音乐家宋雨喆一起做民族音乐、歌
金融危机成为一个觉醒进程的加速器,引发全球范围内对冷战后、“911”后和金融危機本身三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反思背后折射出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变革与转型,这是2009年上半年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  首先是对冷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冷战结束,西方世界以胜利者自居,以为历史已经终结,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实际情形是,冷战后的世界,正朝着政治多极化、发展模式多样化、文
据意大利学者图齐教授研究,科迦寺的创建跟后弘初期的著名大师仁钦桑布尊者有关,当时古格国王拉德在仁钦桑布留学克什米尔归来后,委托其建立科迦祖拉康,文献记载该寺名为吉祥天成寺,约10世纪末开始兴建,一同兴建的还有托林寺和娘尔玛寺。  科迦寺以东西向布局,以百柱殿和释迦殿为主要建筑。寺内仍保存有大量藏文文献典籍、佛像、佛塔等文物,以古代壁画、唐卡、木雕等为外界所关注,尤其以最为著名的“科迦觉沃”三尊银质
《西藏人文地理》采访组经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到掌管这里钥匙的负责人,经过长时间耐心等待,尘封已久的大门终于打开,黑暗阴凉的室内豁然开朗,在场的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2003年9月,  吞巴乡吞达村村民白玛桑珠发现了一件稀罕事,  他在清扫自家房间的时候,把满墙的报纸与标语揭开,  眼前的情境让他惊呆了:这就像一个绚烂的梦境似的,  无数精美又栩栩如生的古老壁画就沿着墙壁一路延伸…… 
我从2003年就开始登山了,很可惜,以前没有相机,好多珍贵的画面都没有拍到,现在开始,我要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登山故事。  ——扎西次仁  扎西次仁  生于1982年,  毕业于西藏体育运动技术学校  第一批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员  从2003年至今先后9次登顶珠峰  目前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职业登山家  从2008年触影激发了对高山摄影的兴趣  处女作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获奖  作品多次参加珠穆朗玛峰摄影大
虫草对于牧民来说,是自然的馈赠,它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也引得很多外人眼红,为了保障村人的利益,格桑旦增说村里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每年这时候都会轮番在山上巡视,看到生面孔就会上前询问。难怪行走在这一路,我们所到之处只要是可以挖虫草的乡镇都被严加管控,总需要在每个关口出示证件,表明我们只是来采访的方可获准进入。  每年的4到6月份,高原积雪融化,姗姗来迟的春风吹散藏北长达半年的冬季。万物开始复苏,被牧民
2008年11月5日,梅德韦杰夫首次发表总统国情咨文。国情咨文发表的背景既有俄格冲突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深刻影响的外部因素,也有俄罗斯最高权力更迭后如何解决发展道路继承性的内部因素。尤其让世人关注梅德韦杰夫首份国情咨文的原因在于:2007年国家杜马选举以来,俄罗斯形成的“普京计划”已经成为俄罗斯的治国理念与战略规划,从而使得当前俄罗斯发展的核心问题已经从发展道路的“继承性”转到全面执行“普京计划”上
与神山毗邻的村庄。摄影 / 沈云遥申杰和他的“自助式”旅店  认识申杰,缘于他开在普兰县塔尔钦村的客栈“岗底斯旅游之家”。那是2015年10月初的一个清晨,我们走进了塔尔钦这个仿佛专为游客与转山信徒提供食宿而诞生的小村庄。村中心的柏油路直通转山道,道路两侧布满各类规模不大的宾馆、饭店、商铺。其中就有略显“气派”的两层楼客栈“岗底斯旅游之家”,26岁的申杰,已独自经营它六年。  “要看电视你们自己开
见到张扬的时候,他正在拉萨做《皮绳上的魂》拉萨首映会,一头长发披肩,很符合他的艺术气质。  出生在导演之家的张扬选择到西藏拍电影,缘于十几年前的一次契机。那会他在拍《洗澡》,有几个镜头需要在西藏取景,这是他第一次进西藏,却意外遭遇高反,他开玩笑说,差点儿把自己的小命丢在那儿了。但这次经历却让他从此迷恋上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如此特别,淳朴自然与壮阔都融在天地之间,自此,他再也忘不了这块神奇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