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写作文应该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特别是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有时候显得是一件较困难的事。如何让小学生能够较好地进入作文,并能够较快地达到一定的状态,我感觉,做好这项工作没有太好的捷径可走,必须下一些实功夫。写作文是需要“练”的,这个“练”字,既有时间的内涵,也有积淀的内涵。练得时间久了,练得多了,应该就是水到渠成了吧。我所实施的“三多”练作文,应该就是基于上述的想法。
一、 多时机练说
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学写作文,往往真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能较好地过度一下,我感到先练说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重点进行了以下的“三练”。
一是组织学生在课上练说。学生可以对身边的新人新事,对校园的生活,对国家的某些新闻,对听来的故事等等进行叙述或评说。我总是热情地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无拘无束地说,在学生叙说或评价的基础上,我注意做好引导的工作,逐步地使学生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参观全市绿化、美化的活动中,由于校方组织得力,使此次活动有声有色,同学们也在活动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以此为契机让同学们练说。班里的李明同学平时习作没话说,这次他有这样一段说得非常好,他说:“谢谢市长伯伯把家乡变得这样美。你看那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绿岛里鲜花盛开,我走在大街上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我要继续努力学习,练好真本领,将来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学生说的话虽然简短,但我看到了李明同学对自己的那种自信是以前没有过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他既有说的起步,就逐步会有写的发展。
二是小组练说。课上组织全体同学练说,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只能轮到几次,为了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积极采取分小组的办法让同学们练说的机会更多。我以前后桌共四人为一个小组,实行轮流说。其做法就是,每周一,每个小组都要轮到一人讲一件见闻,力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要说的内容,最好要有自己的认识或感悟。这样坚持下来,我发现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真的有了可喜的提高。
三是作文前练说。我感到,在作文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对他们写好作文是大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通过这一说,一可理一理思路,二可以锻炼表达,三可以获得他人的指导,四可以知道自己所说的对与错、好与不好等等,它的益处是颇多的。所以,每次同学们作文之前,我都要利用专门的时间让同学们练说,比如说内容、说经过、说作文的想法、说作文要表达的主题意思等。有时我还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多做一些评说。通过这样一说,同学们的作文思路清晰多了,写作的内容理顺多了,写作的热情也高多了。
二、 多方式练笔
作文作文,写在纸上才是文。当然,写在纸上也不能说是好文章,这就需要练。结合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我主要选择一下方式让学生多练笔。
一是结合课后题练笔。我常常根据课后面的思考题设计学生的练笔内容。如学习写人物、写景物的课文之后,我都要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妥当地安排一定量的练笔作业。这个作业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小短文。要求同学们写自己的亲历亲为,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时间一长,练得就多了。我发现同学们通过这样的练,真是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是结合活动练笔。我经常结合某些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随机练笔。比如班级举行了体操比赛,召开了班会,还有同学们看了某个电视节目等等,我都积极地抓好时机,让同学们动笔写下来。这样一来,还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三是通过写日记进行经常性练笔。我鼓励并指导学生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及所感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文字表达上放宽尺度,不限什么字数,不限什么形式,只要求明白、完整。从学生的日记中,我感觉到他们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也看到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一天天提高。
三、 多渠道积累
丰富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我在让同学们多说多写的同时,也很重视他们的平时积累工作。我注重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素材库。
一是通过收集好词佳句来积累。学习每篇课文,我都让学生把摘记的好词佳句分类编成读书卡。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厚厚的几打儿。同时,我还通过造句、用积累的词语写一段话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好词佳句。
二是通过打捞好文章来积累。我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广阔的书籍海洋里畅游,精心打捞自己喜爱并可供鉴赏的文章。把他们采集下来,编成自己的作文欣赏集供“我”来揣摩和运用,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创造自己的作文特色。
三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积累。学生没有自己亲身经历、体验的生活过程,是很难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文章的。因此,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组织学生去春游,观看日出日落。做堆雪人、打雪仗、吹泡泡游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真实的情感体验。
总之,我认为学生学习写作文是一个不断锤炼,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祈求一步到位,也不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什么惊人的提升,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靠灵感是不行的,非下一番是功夫不行,这个功夫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体现一个“多”字,是多多益善,多多益美,多多益深。同时这个“多”字的功夫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予以兑现,正所谓“多而自然成”。
一、 多时机练说
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学写作文,往往真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能较好地过度一下,我感到先练说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重点进行了以下的“三练”。
一是组织学生在课上练说。学生可以对身边的新人新事,对校园的生活,对国家的某些新闻,对听来的故事等等进行叙述或评说。我总是热情地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无拘无束地说,在学生叙说或评价的基础上,我注意做好引导的工作,逐步地使学生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参观全市绿化、美化的活动中,由于校方组织得力,使此次活动有声有色,同学们也在活动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以此为契机让同学们练说。班里的李明同学平时习作没话说,这次他有这样一段说得非常好,他说:“谢谢市长伯伯把家乡变得这样美。你看那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绿岛里鲜花盛开,我走在大街上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我要继续努力学习,练好真本领,将来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学生说的话虽然简短,但我看到了李明同学对自己的那种自信是以前没有过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他既有说的起步,就逐步会有写的发展。
二是小组练说。课上组织全体同学练说,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只能轮到几次,为了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积极采取分小组的办法让同学们练说的机会更多。我以前后桌共四人为一个小组,实行轮流说。其做法就是,每周一,每个小组都要轮到一人讲一件见闻,力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要说的内容,最好要有自己的认识或感悟。这样坚持下来,我发现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真的有了可喜的提高。
三是作文前练说。我感到,在作文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对他们写好作文是大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通过这一说,一可理一理思路,二可以锻炼表达,三可以获得他人的指导,四可以知道自己所说的对与错、好与不好等等,它的益处是颇多的。所以,每次同学们作文之前,我都要利用专门的时间让同学们练说,比如说内容、说经过、说作文的想法、说作文要表达的主题意思等。有时我还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多做一些评说。通过这样一说,同学们的作文思路清晰多了,写作的内容理顺多了,写作的热情也高多了。
二、 多方式练笔
作文作文,写在纸上才是文。当然,写在纸上也不能说是好文章,这就需要练。结合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我主要选择一下方式让学生多练笔。
一是结合课后题练笔。我常常根据课后面的思考题设计学生的练笔内容。如学习写人物、写景物的课文之后,我都要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妥当地安排一定量的练笔作业。这个作业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小短文。要求同学们写自己的亲历亲为,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时间一长,练得就多了。我发现同学们通过这样的练,真是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是结合活动练笔。我经常结合某些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随机练笔。比如班级举行了体操比赛,召开了班会,还有同学们看了某个电视节目等等,我都积极地抓好时机,让同学们动笔写下来。这样一来,还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三是通过写日记进行经常性练笔。我鼓励并指导学生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及所感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文字表达上放宽尺度,不限什么字数,不限什么形式,只要求明白、完整。从学生的日记中,我感觉到他们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也看到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一天天提高。
三、 多渠道积累
丰富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我在让同学们多说多写的同时,也很重视他们的平时积累工作。我注重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素材库。
一是通过收集好词佳句来积累。学习每篇课文,我都让学生把摘记的好词佳句分类编成读书卡。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厚厚的几打儿。同时,我还通过造句、用积累的词语写一段话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好词佳句。
二是通过打捞好文章来积累。我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广阔的书籍海洋里畅游,精心打捞自己喜爱并可供鉴赏的文章。把他们采集下来,编成自己的作文欣赏集供“我”来揣摩和运用,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创造自己的作文特色。
三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积累。学生没有自己亲身经历、体验的生活过程,是很难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文章的。因此,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组织学生去春游,观看日出日落。做堆雪人、打雪仗、吹泡泡游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真实的情感体验。
总之,我认为学生学习写作文是一个不断锤炼,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祈求一步到位,也不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什么惊人的提升,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靠灵感是不行的,非下一番是功夫不行,这个功夫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体现一个“多”字,是多多益善,多多益美,多多益深。同时这个“多”字的功夫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予以兑现,正所谓“多而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