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情感的方法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yu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多数教师的教学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上,不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考虑很少,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正基于此,教师必须深入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熟练掌握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趣导入激活情感
  教学中的“激趣导入”设计得好,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角色,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导入有多种方式,但设计导入时要考虑能否激活学生情感。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就播放腾格尔VCD专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后说说歌曲中赞美的是什么地方。学生说出后转入新课的学习。教学《争吵》一课,可事先安排两名学生表演为小事争吵,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谁对谁错?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进而转入新课的学习。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可让几名学生上台做找朋友的游戏,问学生游戏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相处的?再看今天新课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对待朋友的?尽而又转入新课的学习。
  二、感情朗读感悟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转化情感过程。”一个人阅读的鉴赏能力,不仅涉及到对文章好词佳句、表现手法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从中获取“美”与“丑”、“是”与“非”的审美观念,为具有一定文学素养打下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在通读全篇,弄清作者思路,抓住重点段,理解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多读课文精华之处,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情感。抓住情感,便抓住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秋天的怀念》时,设计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二是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三是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窦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由时下的“读出情感”改为“读出韵味”,真是“一词之改”天地宽。同样一段话,有的学生读得从容,有的学生读得深沉,有的学生读得明丽,有的学生读得激情。窦老师一一请他们说说朗读时内心的真切感受。听了同学们的回答,窦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感情可以,带着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像窦老师一样,十分珍惜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音樂孕育情感
  优美的音乐给我们创造美好的心情,动人的旋律给我们营造幽雅的气氛。有时候,在开始上课之前或课中,我给学生放一段优美的曲子,我的课便在这幽雅的气氛和良好的心境中开始了。学生学得轻松,我教得也很舒心。尤其在春暖花开,学生下午上课昏昏欲睡之时,美妙的音乐犹如一支强心针,学生倦怠之情马上烟消云散,精力又回到课堂上来。
  四、结课延伸情感
  正所谓虎头岂能蛇尾,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要想保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就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结束活动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一个成功的教师便是能在课堂快要结束时仍能让学生保持乐趣所在,当然那就离不开教师独特的结束艺术。如欣赏式结束,这是在新教学内容讲完后,借助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进行课文听看欣赏结束教学的方式。如语文课《桂林山水》最后一节,我就采用播放配之以富有地方色彩的广西民族的朗读录音,并同时用幻灯播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这样的兴趣点激发,给学生再创了赏心悦目的情景,会使学生调动多种器官,全身心地融入情境,与课文作者一同发出“桂林山水美、祖国山河美”的赞叹。
  五、爱心融合情感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像涓涓细流,能慢慢滋润学生“厌学”的干枯心田;师爱像暖流,能融化那些“厌学者”的冰冷之心;师爱像一座桥梁,能帮助学生越过“厌学的沼泽地”,走向爱学成功的彼岸。师爱使那些原本成绩就较好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更爱老师。学生回报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使学生进入乐学情感。
  总之,情感激发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应从教学内容和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寻求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其他文献
一提到后进生,教师们都会摇头叹息。转化后进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难点。只靠学校教育转化后进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随着教育的发展,我觉得对于后进生的转化要结合家庭教育来进行,才能取得更好地成效。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开展,我意识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两大重要途径,而在这两个教育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后进生转化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的方式陈旧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的方式一直在
在传统阅读教学基础上构建“读、思、议”阅读课堂教学策略,有效的将学生引入阅读的全过程,确立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摆正“言语实践练习”和“文本体验感悟”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读——激趣导读,整体感知,唤醒主体  “激趣导读,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激趣导读”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过程。
摘要: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现象与日俱增,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唤起人们的节俭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必须从幼儿抓起、从幼儿园做起。因此,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幼儿园,我们希望通过引入“光盘行动”的概念,融入感恩惜福教育,切实引导老师、家长和幼儿在生活中落实勤俭节约,减少铺张浪费,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
【摘要】学生的自我管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班主任正确的引导。班主任科学的管理思想导向和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自我管理;管理思想导向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考查自己言行,进行自我教育的行为过程,是个体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发展,把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自我管理能力是自我可持续发展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是什么呢?所谓“主线式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时,不一味地遵照课文的自然段次序去逐段讲解、品析,而是根据文本的内容特征及主题思想(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找准品读文本的切入点,抓住文本内容提纲式的主要线索,根据这一主线(并不一定只是一条,也可能是隐性的),从纵深建立整个文本的品读过程。即,让学生
【摘要】目前,我国现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等,即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已经被确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教学方案,整个教学活动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众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实践探寻契合教育改革理念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低学段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故而以游戏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但现在的学生在作文时,总是拾人牙慧,读起来索然无味。文章如何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呢?本文从“题目亮丽、选材新颖、构思巧妙”这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题目;选材;构思;创新  文章贵在真,但也应力求新。在写文章时,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节奏,写出一篇篇“新”意盎然的文章。为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一、题目亮丽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而小学生
【摘要】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发展迅速但尚不完善,自制力不足,价值观仍不成熟。在班级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优秀生”,他们是班级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班级影响深远,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而作为班主任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构建良好的思想德育和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德育价值观是班主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
作为一个小学英语老师,时不时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词汇为什么这么难记啊,昨天背了,今天又忘了,真是令人烦恼。”学生的话是有道理的。传统的词汇教学只教如何阅读,而忽视了文字的使用。如果学生不会使用词汇,他们怎么能理解呢? 学生不能学好词汇,如何继续进行英语的学习? 一旦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就会对他们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好词汇这一关呢?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符合语文学科特性、基于真实阅读语境、具有优秀传统的生态阅读方式。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采取怎样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将结合具体实践从生态重构、生态融入和生态联结三方面探寻提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态;整本书阅读;策略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符合语文学科特性、基于真实阅读语境、具有优秀传统的生态阅读方式。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