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双高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成为各大高校前进的方向。虽然现有高校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社会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已慢慢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进而导致部分高校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实际学习的角度出发,无法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产活动的知识,实用价值较低。基于此种情况,以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出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 键 词] 双高建设;三教改革;新型活页式教材;建筑设施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116-02
现阶段,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经转向内涵建设,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已经從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将企业技术标准与职业标准引入课程,这为进入“双高建设”新阶段的深化课程改革积累了良好的工作基础。而建筑设施设备管理是建筑类专业群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建筑类双高建设专业群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让学生能够通过此课程,掌握好建筑设施设备的管理知识、技能以及各种工具,将缩短日后适应工作的时间。因此,接下来笔者将对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的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课程存在的价值在于,通过某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某类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花费一学期的时间学习课程,却对课程的关键知识知之甚少,则意味此课程未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比如,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是为了给用人单位培育可高效管理建筑设施设备的人才,而非理论型人才。如果此课程的考核方式仅为试卷考试,则学生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么应聘不上,要么需要完成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因而,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的改革,应以培育理论+实践型的学生为目的,以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为改革的落脚点。
教师要确定好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明确此课程的具体目的,以新型活页式教材知识为传输内容,以任务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多元考核法等为方式。此外,教师还需围绕具体的项目,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制定出针对性强的课程设计。以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房地产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等设计教学背景,以设备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内容为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当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某个项目时,学生需要暂时忘记学生的身份,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名设备管理人员,处理好“收集设备档案材料、接管与交付设备、定期维护设备、日常养护设备”等具体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清楚地了解未来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可将生疏的工作技能变为娴熟的技能。当学生顺利完成多次学习项目后,便具备了初步胜任未来工作的能力。
二、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工作关联不够
课程是为实际工作服务的,其内容需要与具体工作内容紧密相连。如果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严重,那么,学生在未来求职时可能会被面试官问得哑口无言,被复杂的设备管理工作弄得一头雾水,既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想法,也会让用人单位心生不满。由此可见,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关联度越高,越有利于培养“能干实事”的人才。然而,一方面建筑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建筑设施设备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材内容难以实时跟上建筑项目设备的变化。因而,现阶段高校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关联度存在提升空间。
(二)实训教学环节薄弱
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源于人类将各种知识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可以说,一旦人类社会缺少了技能型人才,则难以发展。而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作为就读建筑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课程,其对学生的实操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既需要了解设备运作、设备养护等具体知识,还需要具备根据建筑项目实际情况,管理好相关设备的能力。但是,根据现阶段的教学计划,实训教学课时不够长,实训教学内容也稍显单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比如,设备管理工作需要工作者不仅能够准确识读建筑给排水、供暖、通风等施工图,而且还要具备能够预判设备的安全隐患和故障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开发形式多样的实训项目,把课堂搬到实训室,真正做到理实一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专业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下,试卷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标准。也就是,学生获得高分,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学业佳。但是,知识的学习不是单一纬度的学习活动。如果仅依靠试卷考试的分数来衡量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客观。然而,由于考核机制不够成熟,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很容易产生对学生的片面评价。比如,部分学校想依靠一次期末考试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想通过试卷考试检验出学生的技能水平。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考前突击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平时学习不够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如果学生抱着这种学习态度,很难成长为高效管理建筑设备的人。
三、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需求技能型人才需求相结合
学习建筑设施设备管理的学生,未来会进入与建筑有关的企业工作。工作内容涉及与建筑设施有关的设备。所以,学生需要切实掌握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我国建筑行业需要发展,也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总的来说,课程内容都应该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挂钩”,而不是脱节。因而,教师可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比如,根据企业的项目工作法,将每一个学习任务整合为一个个小项目,让学生互相合作完成项目。同时,根据企业的奖惩机制,制定合适的奖励惩罚制度,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生活的紧迫感。
(二)现代学徒制、实验班顶岗实习教学
專业知识的学习应围绕未来的具体工作岗位。如果不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盲目学习只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如果不将工作内容作为制定学习路线的依据,短视学习则可能让学生面临艰难就业的局面。因而,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下,可结合现代学徒制和实验班顶岗学习制,建立岗位技能导向的企业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充分接触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机会。一方面教师还可结合学徒制进行教学,与建筑企业共同开展人才深度培养活动,以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为学习重点。同时,进行一对多的学徒专项培训活动。以老师傅带新学徒的方式,将学生分批交给部分企业员工,让学生跟着员工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根据企业的反馈,适当地调整未来的教学内容。通过学徒制,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学以致用。此外,学徒制、实验班避免了学生闭门造车的情况,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建筑设备管理活动。比如,学校可联系某房地产公司,然后将学生安排到工地做施工员、监理员及质量管理员等管理工作,使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直接接触工作岗位,对今后学生稳定就业提供了条件。
(三)采用第三方质量监控评价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评估学生真正的专业能力。比如,优秀的学生并不等于优秀的职员。学校认可的部分优秀学生,企业并不认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企业和其他机构所认同的优秀标准并不一样。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能力,高职院校可在现有的考核方式上增加第三方质量监控评价,让企业、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考核活动中来,以便建设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是高校可与行业内著名的企业合作,将企业的专业评价纳入最终考核中,并占最终考核的30%以上。比如,针对建筑设备管理类教师制定的学期教学大纲,可由对应的建筑企业进行评估。若出现与企业现有用人需求脱节的地方,可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并给出调整建议。二是高校可以与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合作,让其参与课程建设体系的考核中,通过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帮助教师获取课程质量、学生兴趣、就业情况等信息,以便高校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比如,教育机构可筛选出建筑类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邀请其填写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三是依托地方政府,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学校教务处应该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听课、专题研讨,参与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通过综合分析各方面评价数据,为提高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四、总结
以上是当前双高建设背景下,对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策略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意义的单一课程建设,改变为对接地方产业,上接专业群,下联课堂,全员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综合性全方位课程。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结合信息化技术及互联网网络技术,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培养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兴红.建筑设备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3(5):46-47.
[2]郭建,李春红.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建筑,2017(4):41,43.
[3]曹文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7):264.
[4]辜萍萍.第三方参与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30):67-68,82.
◎编辑 马花萍
[关 键 词] 双高建设;三教改革;新型活页式教材;建筑设施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116-02
现阶段,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经转向内涵建设,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已经從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将企业技术标准与职业标准引入课程,这为进入“双高建设”新阶段的深化课程改革积累了良好的工作基础。而建筑设施设备管理是建筑类专业群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建筑类双高建设专业群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让学生能够通过此课程,掌握好建筑设施设备的管理知识、技能以及各种工具,将缩短日后适应工作的时间。因此,接下来笔者将对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的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课程存在的价值在于,通过某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某类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花费一学期的时间学习课程,却对课程的关键知识知之甚少,则意味此课程未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比如,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是为了给用人单位培育可高效管理建筑设施设备的人才,而非理论型人才。如果此课程的考核方式仅为试卷考试,则学生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么应聘不上,要么需要完成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因而,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的改革,应以培育理论+实践型的学生为目的,以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为改革的落脚点。
教师要确定好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明确此课程的具体目的,以新型活页式教材知识为传输内容,以任务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多元考核法等为方式。此外,教师还需围绕具体的项目,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制定出针对性强的课程设计。以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房地产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等设计教学背景,以设备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内容为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当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某个项目时,学生需要暂时忘记学生的身份,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名设备管理人员,处理好“收集设备档案材料、接管与交付设备、定期维护设备、日常养护设备”等具体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清楚地了解未来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可将生疏的工作技能变为娴熟的技能。当学生顺利完成多次学习项目后,便具备了初步胜任未来工作的能力。
二、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工作关联不够
课程是为实际工作服务的,其内容需要与具体工作内容紧密相连。如果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严重,那么,学生在未来求职时可能会被面试官问得哑口无言,被复杂的设备管理工作弄得一头雾水,既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想法,也会让用人单位心生不满。由此可见,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关联度越高,越有利于培养“能干实事”的人才。然而,一方面建筑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建筑设施设备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材内容难以实时跟上建筑项目设备的变化。因而,现阶段高校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关联度存在提升空间。
(二)实训教学环节薄弱
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源于人类将各种知识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可以说,一旦人类社会缺少了技能型人才,则难以发展。而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作为就读建筑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课程,其对学生的实操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既需要了解设备运作、设备养护等具体知识,还需要具备根据建筑项目实际情况,管理好相关设备的能力。但是,根据现阶段的教学计划,实训教学课时不够长,实训教学内容也稍显单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比如,设备管理工作需要工作者不仅能够准确识读建筑给排水、供暖、通风等施工图,而且还要具备能够预判设备的安全隐患和故障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开发形式多样的实训项目,把课堂搬到实训室,真正做到理实一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专业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下,试卷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标准。也就是,学生获得高分,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学业佳。但是,知识的学习不是单一纬度的学习活动。如果仅依靠试卷考试的分数来衡量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客观。然而,由于考核机制不够成熟,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很容易产生对学生的片面评价。比如,部分学校想依靠一次期末考试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想通过试卷考试检验出学生的技能水平。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考前突击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平时学习不够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如果学生抱着这种学习态度,很难成长为高效管理建筑设备的人。
三、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需求技能型人才需求相结合
学习建筑设施设备管理的学生,未来会进入与建筑有关的企业工作。工作内容涉及与建筑设施有关的设备。所以,学生需要切实掌握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我国建筑行业需要发展,也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总的来说,课程内容都应该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挂钩”,而不是脱节。因而,教师可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比如,根据企业的项目工作法,将每一个学习任务整合为一个个小项目,让学生互相合作完成项目。同时,根据企业的奖惩机制,制定合适的奖励惩罚制度,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生活的紧迫感。
(二)现代学徒制、实验班顶岗实习教学
專业知识的学习应围绕未来的具体工作岗位。如果不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盲目学习只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如果不将工作内容作为制定学习路线的依据,短视学习则可能让学生面临艰难就业的局面。因而,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下,可结合现代学徒制和实验班顶岗学习制,建立岗位技能导向的企业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充分接触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机会。一方面教师还可结合学徒制进行教学,与建筑企业共同开展人才深度培养活动,以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为学习重点。同时,进行一对多的学徒专项培训活动。以老师傅带新学徒的方式,将学生分批交给部分企业员工,让学生跟着员工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根据企业的反馈,适当地调整未来的教学内容。通过学徒制,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学以致用。此外,学徒制、实验班避免了学生闭门造车的情况,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建筑设备管理活动。比如,学校可联系某房地产公司,然后将学生安排到工地做施工员、监理员及质量管理员等管理工作,使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直接接触工作岗位,对今后学生稳定就业提供了条件。
(三)采用第三方质量监控评价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评估学生真正的专业能力。比如,优秀的学生并不等于优秀的职员。学校认可的部分优秀学生,企业并不认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企业和其他机构所认同的优秀标准并不一样。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能力,高职院校可在现有的考核方式上增加第三方质量监控评价,让企业、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考核活动中来,以便建设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是高校可与行业内著名的企业合作,将企业的专业评价纳入最终考核中,并占最终考核的30%以上。比如,针对建筑设备管理类教师制定的学期教学大纲,可由对应的建筑企业进行评估。若出现与企业现有用人需求脱节的地方,可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并给出调整建议。二是高校可以与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合作,让其参与课程建设体系的考核中,通过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帮助教师获取课程质量、学生兴趣、就业情况等信息,以便高校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比如,教育机构可筛选出建筑类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邀请其填写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三是依托地方政府,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学校教务处应该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听课、专题研讨,参与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通过综合分析各方面评价数据,为提高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四、总结
以上是当前双高建设背景下,对建筑设施设备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策略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意义的单一课程建设,改变为对接地方产业,上接专业群,下联课堂,全员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综合性全方位课程。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结合信息化技术及互联网网络技术,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培养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兴红.建筑设备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3(5):46-47.
[2]郭建,李春红.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建筑,2017(4):41,43.
[3]曹文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7):264.
[4]辜萍萍.第三方参与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30):67-68,82.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