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这一目标确定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课程改革的主体地位,使“本土资源”有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不可否认现在在不管是哪个版本的美术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材料、制作的新奇多样,这样确实培养了学生多重的美术能力。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美术技能构建也不容质疑,可是昂贵和繁多的美术材料又给农村的美术教育带来了麻烦。
记得三年下册有一课《纸品乐陶陶》。课前我布置学生带皱纹纸,学尘没听说过这种东
西,还以为是写作文的作文纸。后来我让学生用家里的卫尘纸代替。上课的时候我傻眼了,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没带。说是家长不让带,太浪费了。有的家长还批评孩子说不好好学习,成天只知道玩。而有带的同学也只是带个一、两张,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再说到卡纸穿编,纸版画制作,内容设计得是何等巧妙,但实际操作上来就有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这如何是好?一堂美术课就这样“混”下去了吗?
我只能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仅只顾着埋怨这样那样的原因,那是于事无补的,积极面对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首先是将可以实施的所有课程高质量的去完成,剩余首先是将可以实施的所有课程高质量的去完成,剩余我充分合理的利用本土资源,来推动学校的美术教育。下面我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活用教材,突显智慧
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如果我们一味被教材所困,不能灵活运用,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那这样的美术教学是低效的。而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些不得已的手段中却能让学生思考、寻找、收集、处理、比较、创造,让学尘全心投入美术学习中来。
例如陶艺手工课,没有陶土怎么办?学校的后山满是黄色的泥土,带领学生到后山去挖泥土。师生一起上阵,挖泥、选泥、捏制,虽然只有一堆烂泥,没有制陶工具只有一双小手,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在玩的过程中学尘的态度是认真的,思维是活跃的,每个学生都是努力这样的课程也是有价值的。
没有卡纸怎么办,带领学尘到尘活中去收集,旧挂历,香烟盒,废纸箱……凡是能利用的都可以拿过来,虽然这些材料的纸质、色彩不一,但下因为这样的“缺点”创作中恰恰是他们的“优点”,不同的肌理,不同的色彩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美术课堂既激发了学尘的学习热情又拓展了学尘的思维能力,何乐而不为?
二、立足当地材料,着手创造
秋风起,树叶落,面对着满地沙沙的各色树叶,我们的孩子又有了新材料。利用树叶的可以想象成昆虫、动物。将各色的树叶进行剪切,拼贴,组合。一幅幅用树叶做成的画就展示在眼前了。
除了树叶贴画外,我们这早.还是“漆篮之乡”,家家户户的门前或者后山都有种竹子。竹子一年四季都有,随手取来,剪剪折折,没一会儿各色的海底生物跃于眼前,对于这些形体的指导,我并非要求孩子们把形做得很拘谨,而是依据竹叶的基本形态进行联想创作,讲究的是神似。
秋季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此时我正忙着和孩子们去收集稻草。收集来的稻草通过捆扎,组合等方式,可以制作出各种动物或者人物造型。如果有特殊的需要,也可以将做好的造型进行染色,让这些造型更加尘动形象,这些都是我和孩子们边实践边得来的经验。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学尘进行情景的创作,可以仓,』作一些动画片早的形象。有的设计人物,有的设计情景,小组合作,其乐融融。
三、对景写生,融入自然
早晨,薄雾缭绕的小树林,沾满晶莹露珠的小草,耳边回响着鸟儿委婉动听的歌声,听着潺潺溪水的流动,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孩子们带入大自然直接对景写尘,发现自然界的尘命特征,启迪艺术创造的灵感,让孩子们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出情感。这种来源于自然的创作是有尘命力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山老师首先布置好写生的内容,这种布置是简要和概括的。一般我会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小草,告诉孩子们抓住每一株小草的特征。虽说都是小草,但各有特色,有的叶片肥大,挺拔尘长,有的纤细绵长,匍匐于地面。有的羞涩地开着不为人知的小碎花。
在看似杂草丛生的地方孩子们可以自行选择,我提醒学生在选择构图安排时要注意远近疏密,要有层次感。在整幅构图完成之后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些以前画过的小昆虫充实到画面中。
通过这种方式画出来的画,既有来自自然的真实与生动,又有来自儿章思维的天真与稚趣,是那种一味要求孩子自行想象教学法的超越。
以上是我在农村美术教学中利用本土资源的一些做法,从这些做法中我懂得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固然好,但是面对我们的现实,在不尽人意的条件中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我们一样能体验到美的享受,体验到创造艺术的快乐。
这一目标确定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课程改革的主体地位,使“本土资源”有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不可否认现在在不管是哪个版本的美术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材料、制作的新奇多样,这样确实培养了学生多重的美术能力。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美术技能构建也不容质疑,可是昂贵和繁多的美术材料又给农村的美术教育带来了麻烦。
记得三年下册有一课《纸品乐陶陶》。课前我布置学生带皱纹纸,学尘没听说过这种东
西,还以为是写作文的作文纸。后来我让学生用家里的卫尘纸代替。上课的时候我傻眼了,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没带。说是家长不让带,太浪费了。有的家长还批评孩子说不好好学习,成天只知道玩。而有带的同学也只是带个一、两张,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再说到卡纸穿编,纸版画制作,内容设计得是何等巧妙,但实际操作上来就有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这如何是好?一堂美术课就这样“混”下去了吗?
我只能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仅只顾着埋怨这样那样的原因,那是于事无补的,积极面对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首先是将可以实施的所有课程高质量的去完成,剩余首先是将可以实施的所有课程高质量的去完成,剩余我充分合理的利用本土资源,来推动学校的美术教育。下面我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活用教材,突显智慧
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如果我们一味被教材所困,不能灵活运用,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那这样的美术教学是低效的。而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些不得已的手段中却能让学生思考、寻找、收集、处理、比较、创造,让学尘全心投入美术学习中来。
例如陶艺手工课,没有陶土怎么办?学校的后山满是黄色的泥土,带领学生到后山去挖泥土。师生一起上阵,挖泥、选泥、捏制,虽然只有一堆烂泥,没有制陶工具只有一双小手,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在玩的过程中学尘的态度是认真的,思维是活跃的,每个学生都是努力这样的课程也是有价值的。
没有卡纸怎么办,带领学尘到尘活中去收集,旧挂历,香烟盒,废纸箱……凡是能利用的都可以拿过来,虽然这些材料的纸质、色彩不一,但下因为这样的“缺点”创作中恰恰是他们的“优点”,不同的肌理,不同的色彩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美术课堂既激发了学尘的学习热情又拓展了学尘的思维能力,何乐而不为?
二、立足当地材料,着手创造
秋风起,树叶落,面对着满地沙沙的各色树叶,我们的孩子又有了新材料。利用树叶的可以想象成昆虫、动物。将各色的树叶进行剪切,拼贴,组合。一幅幅用树叶做成的画就展示在眼前了。
除了树叶贴画外,我们这早.还是“漆篮之乡”,家家户户的门前或者后山都有种竹子。竹子一年四季都有,随手取来,剪剪折折,没一会儿各色的海底生物跃于眼前,对于这些形体的指导,我并非要求孩子们把形做得很拘谨,而是依据竹叶的基本形态进行联想创作,讲究的是神似。
秋季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此时我正忙着和孩子们去收集稻草。收集来的稻草通过捆扎,组合等方式,可以制作出各种动物或者人物造型。如果有特殊的需要,也可以将做好的造型进行染色,让这些造型更加尘动形象,这些都是我和孩子们边实践边得来的经验。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学尘进行情景的创作,可以仓,』作一些动画片早的形象。有的设计人物,有的设计情景,小组合作,其乐融融。
三、对景写生,融入自然
早晨,薄雾缭绕的小树林,沾满晶莹露珠的小草,耳边回响着鸟儿委婉动听的歌声,听着潺潺溪水的流动,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孩子们带入大自然直接对景写尘,发现自然界的尘命特征,启迪艺术创造的灵感,让孩子们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出情感。这种来源于自然的创作是有尘命力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山老师首先布置好写生的内容,这种布置是简要和概括的。一般我会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小草,告诉孩子们抓住每一株小草的特征。虽说都是小草,但各有特色,有的叶片肥大,挺拔尘长,有的纤细绵长,匍匐于地面。有的羞涩地开着不为人知的小碎花。
在看似杂草丛生的地方孩子们可以自行选择,我提醒学生在选择构图安排时要注意远近疏密,要有层次感。在整幅构图完成之后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些以前画过的小昆虫充实到画面中。
通过这种方式画出来的画,既有来自自然的真实与生动,又有来自儿章思维的天真与稚趣,是那种一味要求孩子自行想象教学法的超越。
以上是我在农村美术教学中利用本土资源的一些做法,从这些做法中我懂得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固然好,但是面对我们的现实,在不尽人意的条件中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我们一样能体验到美的享受,体验到创造艺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