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语文”出发浅析阅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huait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语文学习在小学是学习文字,在中学是学习文学,在大学是学习文化。应该说,这个观点直面反映了语文学习的“一段”过程。但是,如果断然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长轨迹横加割裂,似乎并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融合”,即文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渗透。语言文字中包含着文学,孕育着文化。不仅积淀着前人的知识经验,凝聚着前人的生命体验,更蕴涵着生活的哲理与智慧。学生在这滋养浸润的过程中得到道德文化的洗礼,精神文化的完善,情感文化的熏陶,时代文化的补充,技术文化的滋养……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因此,从孩子的“语文”出发,就应该在他们步入社会人生的时候,不因疲惫地淹没于题海而悔恨,不因“失去童年”而缺憾,也不因没有生活和文化的积淀而羞愧。显然,阅读便成为人生挥之不去的日课!
  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我觉得,同伴互助、教师引领和家长垂范是推促儿童阶梯阅读优质高效的重要举措。
  一、同伴互助
  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教师应多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从“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推荐书目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共同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形式、控制进度。每天课余至少保证半小时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读书心得交流。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通过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通过举行“赛诗会”、古诗接龙、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发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通过举办校园读书节,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彰显学生的才艺才情,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把读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
  二、教师引领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时间安排上,学校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指导内容因学段而有所区别,在第一学段,鼓励教师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绘本等图文并茂的读物,通过情境对话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借助绘本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拘形式表达。这不仅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第二学段,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通过美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欣赏积累,进行朗读练习和想象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通过科学小品文的阅读交流,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学段,重点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阅读整篇和片段、长篇和短篇相结合;学会通过文题、文章内容等领悟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表达方法、抒发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对阅读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旨在持续激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有或笑或泪,或悲或喜,既有花,又有果,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生长!
  当然,教师的阅读指导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平时,教师应多和学生一起共读,除阅读规定的儿童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相机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师生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家长垂范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热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最生动的教育。如果从儿童出生起,就让孩子看到父母阅读,这种“经常性”的、“润物无声”的阅读影响,会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喜欢阅读。实验表明:在婴儿时期,父母最好经常高声朗读,这样会提前开启儿童朗读的时间。如果在儿童10岁以前,父母有朗读习惯,那么,儿童就很容易热爱读书。
  因此,学校要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生动有趣的儿童读物,或名家经典。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建议、意见。 在孩子读书的问题上,强调三个基本观点:首先,读书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或者说,读书首先具有娱乐功能。娱乐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没有娱乐活动,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孩子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书籍是孩子们的娱乐工具之一,孩子不会为了学习而去看书;其次,书籍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儿童成长需要体验艺术。所以,当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时,父母应该注重的是艺术方面的教育;第三,从媒介中学习(即受教育)是一种伴随性的学习,即在满足娱乐需要即传统的寓教于乐。虽然无意中学到的东西对孩子很重要,但并不会因为重要就改变了阅读的性质。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儿童阅读的意义是娱乐、是体验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伴随性质的学习,即接受思想、知识方面的教育。
  此外,父母要了解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来选择书籍。如果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可选择稍微高于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定期和孩子进行阅读、交流和创作(如编故事、绘本想象等)。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引导孩子从书籍中寻找答案,启发、讨论生活、思想、艺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许多介绍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书籍有认识和使用的价值,父母要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利用这些知识。如,孩子读了地理读物后,在旅游时,可以让孩子来设计施行路线等。这种知识的利用不仅能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培养孩子的科学世界观。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交流。  [关键词]数学 情境 模型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广泛实施,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
[摘 要]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与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素质教育  目前,对素质概念和素质教育的理解及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要求的探讨具有实际意义。为此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从内容,形式,要求和实施方面提
我国目前正处在新建与既有建筑维修并重的建设阶段,并逐步向以既有建筑维修加固改造为主的阶段发展。大量的既有结构劣化严重,为了使这些建筑能继续发挥作用,使用者需要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