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语文学习在小学是学习文字,在中学是学习文学,在大学是学习文化。应该说,这个观点直面反映了语文学习的“一段”过程。但是,如果断然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长轨迹横加割裂,似乎并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融合”,即文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渗透。语言文字中包含着文学,孕育着文化。不仅积淀着前人的知识经验,凝聚着前人的生命体验,更蕴涵着生活的哲理与智慧。学生在这滋养浸润的过程中得到道德文化的洗礼,精神文化的完善,情感文化的熏陶,时代文化的补充,技术文化的滋养……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因此,从孩子的“语文”出发,就应该在他们步入社会人生的时候,不因疲惫地淹没于题海而悔恨,不因“失去童年”而缺憾,也不因没有生活和文化的积淀而羞愧。显然,阅读便成为人生挥之不去的日课!
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我觉得,同伴互助、教师引领和家长垂范是推促儿童阶梯阅读优质高效的重要举措。
一、同伴互助
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教师应多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从“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推荐书目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共同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形式、控制进度。每天课余至少保证半小时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读书心得交流。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通过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通过举行“赛诗会”、古诗接龙、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发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通过举办校园读书节,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彰显学生的才艺才情,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把读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
二、教师引领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时间安排上,学校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指导内容因学段而有所区别,在第一学段,鼓励教师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绘本等图文并茂的读物,通过情境对话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借助绘本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拘形式表达。这不仅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第二学段,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通过美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欣赏积累,进行朗读练习和想象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通过科学小品文的阅读交流,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学段,重点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阅读整篇和片段、长篇和短篇相结合;学会通过文题、文章内容等领悟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表达方法、抒发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对阅读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旨在持续激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有或笑或泪,或悲或喜,既有花,又有果,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生长!
当然,教师的阅读指导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平时,教师应多和学生一起共读,除阅读规定的儿童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相机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师生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家长垂范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热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最生动的教育。如果从儿童出生起,就让孩子看到父母阅读,这种“经常性”的、“润物无声”的阅读影响,会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喜欢阅读。实验表明:在婴儿时期,父母最好经常高声朗读,这样会提前开启儿童朗读的时间。如果在儿童10岁以前,父母有朗读习惯,那么,儿童就很容易热爱读书。
因此,学校要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生动有趣的儿童读物,或名家经典。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建议、意见。 在孩子读书的问题上,强调三个基本观点:首先,读书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或者说,读书首先具有娱乐功能。娱乐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没有娱乐活动,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孩子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书籍是孩子们的娱乐工具之一,孩子不会为了学习而去看书;其次,书籍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儿童成长需要体验艺术。所以,当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时,父母应该注重的是艺术方面的教育;第三,从媒介中学习(即受教育)是一种伴随性的学习,即在满足娱乐需要即传统的寓教于乐。虽然无意中学到的东西对孩子很重要,但并不会因为重要就改变了阅读的性质。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儿童阅读的意义是娱乐、是体验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伴随性质的学习,即接受思想、知识方面的教育。
此外,父母要了解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来选择书籍。如果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可选择稍微高于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定期和孩子进行阅读、交流和创作(如编故事、绘本想象等)。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引导孩子从书籍中寻找答案,启发、讨论生活、思想、艺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许多介绍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书籍有认识和使用的价值,父母要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利用这些知识。如,孩子读了地理读物后,在旅游时,可以让孩子来设计施行路线等。这种知识的利用不仅能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培养孩子的科学世界观。
因此,从孩子的“语文”出发,就应该在他们步入社会人生的时候,不因疲惫地淹没于题海而悔恨,不因“失去童年”而缺憾,也不因没有生活和文化的积淀而羞愧。显然,阅读便成为人生挥之不去的日课!
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我觉得,同伴互助、教师引领和家长垂范是推促儿童阶梯阅读优质高效的重要举措。
一、同伴互助
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教师应多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从“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推荐书目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共同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形式、控制进度。每天课余至少保证半小时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读书心得交流。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通过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通过举行“赛诗会”、古诗接龙、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发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通过举办校园读书节,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彰显学生的才艺才情,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把读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
二、教师引领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时间安排上,学校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指导内容因学段而有所区别,在第一学段,鼓励教师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绘本等图文并茂的读物,通过情境对话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借助绘本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拘形式表达。这不仅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第二学段,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通过美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欣赏积累,进行朗读练习和想象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通过科学小品文的阅读交流,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学段,重点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阅读整篇和片段、长篇和短篇相结合;学会通过文题、文章内容等领悟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表达方法、抒发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对阅读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旨在持续激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有或笑或泪,或悲或喜,既有花,又有果,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生长!
当然,教师的阅读指导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平时,教师应多和学生一起共读,除阅读规定的儿童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相机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师生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家长垂范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热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最生动的教育。如果从儿童出生起,就让孩子看到父母阅读,这种“经常性”的、“润物无声”的阅读影响,会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喜欢阅读。实验表明:在婴儿时期,父母最好经常高声朗读,这样会提前开启儿童朗读的时间。如果在儿童10岁以前,父母有朗读习惯,那么,儿童就很容易热爱读书。
因此,学校要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生动有趣的儿童读物,或名家经典。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建议、意见。 在孩子读书的问题上,强调三个基本观点:首先,读书是孩子的一种娱乐,或者说,读书首先具有娱乐功能。娱乐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没有娱乐活动,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孩子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书籍是孩子们的娱乐工具之一,孩子不会为了学习而去看书;其次,书籍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儿童成长需要体验艺术。所以,当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时,父母应该注重的是艺术方面的教育;第三,从媒介中学习(即受教育)是一种伴随性的学习,即在满足娱乐需要即传统的寓教于乐。虽然无意中学到的东西对孩子很重要,但并不会因为重要就改变了阅读的性质。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儿童阅读的意义是娱乐、是体验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伴随性质的学习,即接受思想、知识方面的教育。
此外,父母要了解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来选择书籍。如果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可选择稍微高于孩子实际水平的书籍。定期和孩子进行阅读、交流和创作(如编故事、绘本想象等)。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引导孩子从书籍中寻找答案,启发、讨论生活、思想、艺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许多介绍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书籍有认识和使用的价值,父母要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利用这些知识。如,孩子读了地理读物后,在旅游时,可以让孩子来设计施行路线等。这种知识的利用不仅能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培养孩子的科学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