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网络信息资源促进了东西方图书文化理念的融合。网络带来了东西方整个文化的一次大的交流,在图书管理理念、方法及图书服务工作方面也使得东西方的图书学界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双方不同自然地理文化环境、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科技文化环境、教育文化环境、宗教文化环境,产生的图书馆文化也就不同。但随着文献活动面越来越大,受传者越来越多,公开性和普遍性就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东西方图书文化越来越趋于融合,整个图书馆文化就越来越多元化了。
网络信息资源促进了东西方信息管理技术的交流。网络条件下,东西方图书管理的技术传播更方便了,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技术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大家相互取长补短,使得各自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服务于社会。总之,网络对于现代图书馆的冲击是巨大的,在采访、流通等各个环节,在服务方式、服务理念各个方面,在服务技术和效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现代图书馆人,只有不断进取,适应并且掌握它,才能不断扩大现代图书馆的影响,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的发展现状
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起步比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10月,云南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一期工程进入运行阶段,该网络联结整个云南省的高校图书馆,并与Internet网络互联,为科研人员提供进入文献领域快速便捷的通道。此项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良好开端。同时,在原国家教委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各成员馆的建设大部分都已完成。CALIS是以CERNET为依托的资源共享系统,由全国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地区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和“211工程”立项高校图书馆三级构成,并与国外文献信息系统互联,形成中国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这一系统整体性强,目标明确,资源布局合理,是中国高校图书馆网络的重心。
就个体而言,高校图书馆网络系统包括了图书馆各部门关系网的建立;运行和检索办公自动化系统、本地书目数据库、各类资源数据库等虚拟图书馆的建立;图书馆网络安全体系的建立;与Internet的衔接等。事实上,我们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网络化,我们正处于网络化的发展阶段,所以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我国高校的现状进行图书馆网络的合理组织。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问题
网络信息缺乏深层次控制,分类体系不规范从而造成信息资源浪费。高校图书馆在组织网络信息时,只是注意对网站的链接,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揭示和深层次加工,只能为用户提供查找途径,不能为用户提供知识单元和信息处理结果,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不同于传统信息资源,其文件名、题名、内容、地址频繁地更改,无法用传统的编目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编目。各搜索引擎使用各自的分类体系,缺乏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它只能提供网络分类目录浏览的查询方式。由于信息组织与标引缺乏控制,使误查率、漏检率较高,往往输入一个检索式,检索出一大堆网页地址,其中大部分是冗余信息。信息资源因为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有的数据库建成后即成死库造成资源的浪费。
搜索引擎系统收集的信息缺乏针对性,缺少本校特点的自建数据库。搜索引擎系统收集的信息由于缺乏针对性,无法区别对待不同用户的检索需要,更无法提供多层次的检索需要,使用户不能鉴别网络信息的质量,在检索原理上,其检索效果的输出一般以检索词的相关性大小排序,它并不按照信息的相关质量标准排序,其检索过程增加了个体判断信息准确度的强度,不能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许多高校图书馆缺少自建网络检索工具和学科导航库,虽然一些高校图书馆引进了数据库,但大多数是一些一般性、通用性的,专题、专用的数据库,搜索工具不多,检索出的信息数量大,检准率、专指度差,所获得的学术信息低。另外一些高校电子阅览室等各部门设置了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不同的技术平台,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
图书馆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从事信息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既懂英语又擅长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同时又掌握有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软件设计人才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困扰了网络化资源共享的发展。由于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广泛化和个性化,分工将更加明确,网络导航员、参考馆员、学科馆员将越来越受到欢迎,熟悉传统馆藏的馆员在复合图书馆时代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文献资源的网络化,为图书馆的资源构造了新环境,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同时又由于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挑战。作为提供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如何在网络时代,增强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适应社会信息资源网络化的要求,这就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新任务。
更新观念,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一是要更新文献资源建设观念,要适应资源建设的内涵、功能、性质和方法发展变化的现实。二是更新分散发展的观念,适应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在各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己馆藏特点的模式。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要注意与科学结构的一致性、等级结构的协调性、知识结构的互补性、类型结构的梯次性,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形成一个与印刷型文献交叉、渗透、互补的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尽管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但是馆藏建设仍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何选择最有用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网络上各类型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组织和保存,充实参考馆藏,做好馆藏评估及维护的工作。首先,根据客户的信息需求,选择一批有参考价值的网站和信息源,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关主题词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二个来源是各种数据库,如期刊论文等数据库,从中可检索到数量可观的本地文献资料。第三个来源是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网站等。此外,新网站不断涌现,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机器人自动搜索,密切关注,以便发现最新信息。
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向广泛型、综合型发展,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传播的环境,逐步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一,加强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实现采、编、流、典、阅的计算机管理,其前提是必须有本馆的书目数据库;另一方面,实现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必须有联合书目数据库。第二,建立网络信息指引库。网上的信息资源要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必须经过技术处理,使之有序化。为此,图书馆要对信息源进行分类,建立指引库,以便使读者方便地通过指引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第三,建立馆藏特色资源数据库。本馆特色数据库要以共享为目标,坚持标准规范地建库,才能保证本馆具有共享性与永久保存价值。
加强队伍建设,改善信息服务的方式,开发智能搜索引擎。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已成为共识,要求图书馆组织一批高水平、高技能的业务精英,研究、开发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信息资源的配置工作是以信息的不断流通来维持其正常活动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输入、输出和信息传递、反馈的运行系统,要适应这一系统的运行,应把基点放在信息的交流上,实现两个转变,即完成由知识型的内向素质转变为信息型的外向素质,完成由信息服务的窄面素质转变为配置型的宽面素质。一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智能代理、数据推送等技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完善个性化定制机制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对具体用户所需的系统界面、资源集合、检索工具与技术、检索结果等进行定制,实现完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从而大大提高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效率。二是主动信息服务。信息咨询工作应从被动的信息传递转到主动的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工作人员回答用户的问题或指导用户利用信息,突破服务时间的限制与不便,让图书馆的咨询服务能更深入、更有效率。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扩展了其信息服务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分析,积极采取措施,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技术加以科学的研究,克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利因素,不断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和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质量,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满足用户最大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谷雨、张丽丽:《网络信息组织的方式与方法》,《信息技术》,2007(2)。
2.张丽辉:《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改进》,《河北科技图苑》,2006(4)。
3.邰峻:《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中国信息导报》,2006(2)。
4.吴菁:《21世纪信息资源管理的趋势——知识管理》,《现代情报》,2006(2)。
5.张伟:《浅析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科技信息》,2006(4)。
6.于纯良:《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图书馆)
编校:张红玲
网络信息资源促进了东西方图书文化理念的融合。网络带来了东西方整个文化的一次大的交流,在图书管理理念、方法及图书服务工作方面也使得东西方的图书学界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双方不同自然地理文化环境、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科技文化环境、教育文化环境、宗教文化环境,产生的图书馆文化也就不同。但随着文献活动面越来越大,受传者越来越多,公开性和普遍性就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东西方图书文化越来越趋于融合,整个图书馆文化就越来越多元化了。
网络信息资源促进了东西方信息管理技术的交流。网络条件下,东西方图书管理的技术传播更方便了,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技术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大家相互取长补短,使得各自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服务于社会。总之,网络对于现代图书馆的冲击是巨大的,在采访、流通等各个环节,在服务方式、服务理念各个方面,在服务技术和效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现代图书馆人,只有不断进取,适应并且掌握它,才能不断扩大现代图书馆的影响,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的发展现状
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起步比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10月,云南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一期工程进入运行阶段,该网络联结整个云南省的高校图书馆,并与Internet网络互联,为科研人员提供进入文献领域快速便捷的通道。此项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良好开端。同时,在原国家教委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各成员馆的建设大部分都已完成。CALIS是以CERNET为依托的资源共享系统,由全国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地区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和“211工程”立项高校图书馆三级构成,并与国外文献信息系统互联,形成中国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这一系统整体性强,目标明确,资源布局合理,是中国高校图书馆网络的重心。
就个体而言,高校图书馆网络系统包括了图书馆各部门关系网的建立;运行和检索办公自动化系统、本地书目数据库、各类资源数据库等虚拟图书馆的建立;图书馆网络安全体系的建立;与Internet的衔接等。事实上,我们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网络化,我们正处于网络化的发展阶段,所以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我国高校的现状进行图书馆网络的合理组织。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问题
网络信息缺乏深层次控制,分类体系不规范从而造成信息资源浪费。高校图书馆在组织网络信息时,只是注意对网站的链接,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揭示和深层次加工,只能为用户提供查找途径,不能为用户提供知识单元和信息处理结果,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不同于传统信息资源,其文件名、题名、内容、地址频繁地更改,无法用传统的编目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编目。各搜索引擎使用各自的分类体系,缺乏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它只能提供网络分类目录浏览的查询方式。由于信息组织与标引缺乏控制,使误查率、漏检率较高,往往输入一个检索式,检索出一大堆网页地址,其中大部分是冗余信息。信息资源因为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有的数据库建成后即成死库造成资源的浪费。
搜索引擎系统收集的信息缺乏针对性,缺少本校特点的自建数据库。搜索引擎系统收集的信息由于缺乏针对性,无法区别对待不同用户的检索需要,更无法提供多层次的检索需要,使用户不能鉴别网络信息的质量,在检索原理上,其检索效果的输出一般以检索词的相关性大小排序,它并不按照信息的相关质量标准排序,其检索过程增加了个体判断信息准确度的强度,不能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许多高校图书馆缺少自建网络检索工具和学科导航库,虽然一些高校图书馆引进了数据库,但大多数是一些一般性、通用性的,专题、专用的数据库,搜索工具不多,检索出的信息数量大,检准率、专指度差,所获得的学术信息低。另外一些高校电子阅览室等各部门设置了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不同的技术平台,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
图书馆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从事信息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既懂英语又擅长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同时又掌握有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软件设计人才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困扰了网络化资源共享的发展。由于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广泛化和个性化,分工将更加明确,网络导航员、参考馆员、学科馆员将越来越受到欢迎,熟悉传统馆藏的馆员在复合图书馆时代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文献资源的网络化,为图书馆的资源构造了新环境,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同时又由于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挑战。作为提供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如何在网络时代,增强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适应社会信息资源网络化的要求,这就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新任务。
更新观念,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一是要更新文献资源建设观念,要适应资源建设的内涵、功能、性质和方法发展变化的现实。二是更新分散发展的观念,适应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在各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己馆藏特点的模式。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要注意与科学结构的一致性、等级结构的协调性、知识结构的互补性、类型结构的梯次性,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形成一个与印刷型文献交叉、渗透、互补的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尽管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但是馆藏建设仍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何选择最有用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网络上各类型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组织和保存,充实参考馆藏,做好馆藏评估及维护的工作。首先,根据客户的信息需求,选择一批有参考价值的网站和信息源,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关主题词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二个来源是各种数据库,如期刊论文等数据库,从中可检索到数量可观的本地文献资料。第三个来源是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网站等。此外,新网站不断涌现,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机器人自动搜索,密切关注,以便发现最新信息。
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向广泛型、综合型发展,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传播的环境,逐步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一,加强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实现采、编、流、典、阅的计算机管理,其前提是必须有本馆的书目数据库;另一方面,实现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必须有联合书目数据库。第二,建立网络信息指引库。网上的信息资源要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必须经过技术处理,使之有序化。为此,图书馆要对信息源进行分类,建立指引库,以便使读者方便地通过指引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第三,建立馆藏特色资源数据库。本馆特色数据库要以共享为目标,坚持标准规范地建库,才能保证本馆具有共享性与永久保存价值。
加强队伍建设,改善信息服务的方式,开发智能搜索引擎。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已成为共识,要求图书馆组织一批高水平、高技能的业务精英,研究、开发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信息资源的配置工作是以信息的不断流通来维持其正常活动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输入、输出和信息传递、反馈的运行系统,要适应这一系统的运行,应把基点放在信息的交流上,实现两个转变,即完成由知识型的内向素质转变为信息型的外向素质,完成由信息服务的窄面素质转变为配置型的宽面素质。一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智能代理、数据推送等技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完善个性化定制机制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对具体用户所需的系统界面、资源集合、检索工具与技术、检索结果等进行定制,实现完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从而大大提高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效率。二是主动信息服务。信息咨询工作应从被动的信息传递转到主动的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工作人员回答用户的问题或指导用户利用信息,突破服务时间的限制与不便,让图书馆的咨询服务能更深入、更有效率。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扩展了其信息服务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分析,积极采取措施,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技术加以科学的研究,克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利因素,不断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和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质量,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满足用户最大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谷雨、张丽丽:《网络信息组织的方式与方法》,《信息技术》,2007(2)。
2.张丽辉:《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改进》,《河北科技图苑》,2006(4)。
3.邰峻:《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中国信息导报》,2006(2)。
4.吴菁:《21世纪信息资源管理的趋势——知识管理》,《现代情报》,2006(2)。
5.张伟:《浅析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科技信息》,2006(4)。
6.于纯良:《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图书馆)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