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们常常感叹:“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如何化解学生的作文之难呢?笔者认为只要在学生的生活与作文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的作文之路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下面我就自己平时的点滴体会谈谈如何为学生架设作文之桥。
一、利用教材架设作文之桥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结构特点不一,表达形式各异,是学生学习写好作文的优秀范文,也是学生写好作文很好的借鉴。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文中的写作特点,适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让学生向课文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及丰富的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并让学生运用重点段中“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特点描写《我们的小镇》;学完《早》,让学生学习作者写三味书屋的位置和陈设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卧室,并附上示意图;在学习完《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亲身经历的活动场面,如大扫除、比赛、游戏等等。通过仿写,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叙述的条理也清晰多了。
二、利用阅读架设作文之桥
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架设阅读桥很有必要。但是单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丰富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素材。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普及读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常动笔的习惯,并以学生为主体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汇报会、讨论会,开辟班级习作园地或专栏,交流阅读和写作的心得与成果等,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利用观察架设作文之桥
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作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好下笔。”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写作时强调指出:“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可见,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学会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周围的事物,使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如:春季,我要求孩子种植自己喜欢的小植物,要求学生对它们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观察根部及新芽的细微变化。也可以进行对比试验,观察不同成长条件下的小植物,其生长状况是否相同,从而推断出植物生长与哪些条件密切相关,写出观察日记。等到校园草木吐绿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植物的叶子做一个专门的观察。夏天是昆虫的世界,我常常鼓励孩子们走进夏天,去发现各种各样的昆虫,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学生交流。秋季是个多彩迷人的季节,我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秋的世界,去寻找秋天的颜色,认识秋天的特征,探索秋天的奥秘,享受秋游的乐趣,记下多彩的秋天。冬天,我引导学生观察小雪花、腊梅、松树、风……总之,值得观察的内容数不胜数,只要你指导得法,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利用创设情境架设作文之桥
有时一堂作文指导课,创设情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让学生亲身进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从而唤起表达美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开学初,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在教师节、国庆前夕为老师和同学制作贺卡,学生们个个兴奋不已。在制作贺卡之前,我耐心地教他们如何用纸,如何用色,如何作画,如何写祝福语等,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仅一天的功夫,他们的作品就有十几幅。当学生们高高兴兴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此我又在班级举行了一次作文比赛,其题目就是《制作贺卡》。本次作文,学生既没有抓耳挠腮、皱眉瞪眼,也没有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反而表现得异常积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我还经常采用演小品、绘画、编故事、折纸、猜谜语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练习之中。
五、利用批改架设作文之桥
我们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作文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敞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作文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桥梁设计师”,善于在学生的生活与作文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因为唯有如此,学生在写作之路上才会走得更远。
一、利用教材架设作文之桥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结构特点不一,表达形式各异,是学生学习写好作文的优秀范文,也是学生写好作文很好的借鉴。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文中的写作特点,适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让学生向课文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及丰富的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并让学生运用重点段中“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特点描写《我们的小镇》;学完《早》,让学生学习作者写三味书屋的位置和陈设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卧室,并附上示意图;在学习完《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亲身经历的活动场面,如大扫除、比赛、游戏等等。通过仿写,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叙述的条理也清晰多了。
二、利用阅读架设作文之桥
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架设阅读桥很有必要。但是单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丰富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素材。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普及读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常动笔的习惯,并以学生为主体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汇报会、讨论会,开辟班级习作园地或专栏,交流阅读和写作的心得与成果等,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利用观察架设作文之桥
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作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好下笔。”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写作时强调指出:“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可见,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学会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周围的事物,使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如:春季,我要求孩子种植自己喜欢的小植物,要求学生对它们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观察根部及新芽的细微变化。也可以进行对比试验,观察不同成长条件下的小植物,其生长状况是否相同,从而推断出植物生长与哪些条件密切相关,写出观察日记。等到校园草木吐绿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植物的叶子做一个专门的观察。夏天是昆虫的世界,我常常鼓励孩子们走进夏天,去发现各种各样的昆虫,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学生交流。秋季是个多彩迷人的季节,我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秋的世界,去寻找秋天的颜色,认识秋天的特征,探索秋天的奥秘,享受秋游的乐趣,记下多彩的秋天。冬天,我引导学生观察小雪花、腊梅、松树、风……总之,值得观察的内容数不胜数,只要你指导得法,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利用创设情境架设作文之桥
有时一堂作文指导课,创设情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让学生亲身进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从而唤起表达美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开学初,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在教师节、国庆前夕为老师和同学制作贺卡,学生们个个兴奋不已。在制作贺卡之前,我耐心地教他们如何用纸,如何用色,如何作画,如何写祝福语等,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仅一天的功夫,他们的作品就有十几幅。当学生们高高兴兴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此我又在班级举行了一次作文比赛,其题目就是《制作贺卡》。本次作文,学生既没有抓耳挠腮、皱眉瞪眼,也没有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反而表现得异常积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我还经常采用演小品、绘画、编故事、折纸、猜谜语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练习之中。
五、利用批改架设作文之桥
我们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作文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敞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作文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桥梁设计师”,善于在学生的生活与作文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因为唯有如此,学生在写作之路上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