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集意见稿)》明确提出,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切实落实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否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像城里孩子一样公平地接受教育,再一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热议”是必要的,而更必要的是,我们对这个群体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简称“农民工”)的出现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时,流动人口数量上升到2135万人,增长2.25倍。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流动人口数量上升到1.21亿人,其中74%是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一社会问题随之开始出现,相应地,一些为打工子弟就学服务的简陋的学校也就应运而生。国家从实际出发,制订了相关教育政策,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教育实施细则,这些教育政策和法规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由于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同时具有流动性大、基础差、家庭状况不好等特点,他们在流入地城市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遭遇到种种困难,同时在学校教育中也面临可能出现的教育质量不高、难于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问题。这一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还有一些农民工子女目前仍在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这样的现实,无法让人轻松。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组成课题组,特开展专门针对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方面的研究。
该项研究通过对样本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基本现状和教育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入学、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和问题,分析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发展的因素,研究细致,数据精要,对国家“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曰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政策性建议。详情请关注本期特别策划。
2008年高考中,上海的一篇满分作文《他们》,让很多人在眼前一亮的同时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们的城市里,他们一一农民工的孩子,一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成长,不同于城市孩子,亦不同于农村孩子,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在一天天长大。《他们》的作者无疑是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愿望单纯而美好,他乐观地提出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是的,“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只是这“成为”的过程,需要太多太多“我们”的努力。
“热议”是必要的,而更必要的是,我们对这个群体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简称“农民工”)的出现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时,流动人口数量上升到2135万人,增长2.25倍。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流动人口数量上升到1.21亿人,其中74%是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一社会问题随之开始出现,相应地,一些为打工子弟就学服务的简陋的学校也就应运而生。国家从实际出发,制订了相关教育政策,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教育实施细则,这些教育政策和法规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由于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同时具有流动性大、基础差、家庭状况不好等特点,他们在流入地城市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遭遇到种种困难,同时在学校教育中也面临可能出现的教育质量不高、难于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问题。这一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还有一些农民工子女目前仍在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这样的现实,无法让人轻松。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组成课题组,特开展专门针对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方面的研究。
该项研究通过对样本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基本现状和教育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入学、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和问题,分析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发展的因素,研究细致,数据精要,对国家“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曰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政策性建议。详情请关注本期特别策划。
2008年高考中,上海的一篇满分作文《他们》,让很多人在眼前一亮的同时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们的城市里,他们一一农民工的孩子,一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成长,不同于城市孩子,亦不同于农村孩子,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在一天天长大。《他们》的作者无疑是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愿望单纯而美好,他乐观地提出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是的,“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只是这“成为”的过程,需要太多太多“我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