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社会发展要求,新课改势在必行,本文就针对我国新课改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做了简单的研究
1.新课改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2.新课改实施遇到的问题
第一是教师教育问题。首先涉及到教师素质问题。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师素质是成功实施新课改的关键,但就我国教师整体素质而言,离新课改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更是堪忧。而现有的教师培训却相对滞后【2】,且存在着诸多缺陷。新课改以来,一方面因考核制度不变,教师仍要过好应试关;另一方面教师要进行自身的专业发展,掌握实施新课改的本领。面对保证原有的高升学率和实施课改的双重压力,教师的工作负担无形中加重了,这是教师发展的现实困难。
第二是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形”“神”分离问题【3】。很多教师只是模仿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而忽视其内涵,结果“自主”变成了“自流”,教师疏于介入,成了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合作学习”变成了“放羊式”的教学,活动教学、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盲目泛化,改革陷入只重“形似”而不重“神似”的形式化困境。
第三是课程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资源的地区差异问题。课程资源的地区差异是指城市资源相对充裕而农村资源比主要表现在对专业知识和专家指导的需求上,即“软件支持”。而对资源稀缺的农村而言,他们有的既无“硬件”也无“软件”,很难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
第四是新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4】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制度与旧有的评价制度并行,存在虚化改革的危险。有的学者指出,课程改革评价正处于“两难困境”:一边是全新的课程评价理论,另一边则是原先的课程评价实践(更确切地说是教学评价实践,是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评价实践)。
3.教师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一、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要做的就是要成为终身学习者【5】。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多变的环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在学习教育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现在社会节奏快,各行各业的人压力大,老师也不例外,唯独这样,才能在各项繁重的任务重中获得生存,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行为都是受观念制约的,观念对行为起指导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并影响着教育教学行为,并体现在教学行为中,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
三、关于资源分配问题,城区地区的学生学习条件【6】优于农村的孩子,这是我国目前的现状,也是我国国情的基本体现,不会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均等化,这就要求我们一些相对贫困地区的老师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去教书育人,而在环境相对好的地区的老师,虽然相对来说条件优越一点,这就要求更多的优秀学子出于你们之手,对于工作,要尽心尽力,只有这样,方能培育出我国优秀的接班人。
四、评价制度不是老师自己可以决定的,但是老师可以把教学实践当中得来的一些理论反馈给上级领导,使得领导到制定出合理的评估方法。还有一点,就是不能太有功利心,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结束语
新课改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程遇到的问题诸多,但是有问题也总会有解决办法的,相信我们老师们会做出出色的成绩来。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7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2).
[2]任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知识准人7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3]容中透,等.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4,(5).
[4]王慧霞,李长.热点冷观:课程标准问题的发现与悖论的揭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5]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7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6〕转引自谭斌.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5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6演讲的商榷.教育学报,2005,(5).
1.新课改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2.新课改实施遇到的问题
第一是教师教育问题。首先涉及到教师素质问题。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师素质是成功实施新课改的关键,但就我国教师整体素质而言,离新课改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更是堪忧。而现有的教师培训却相对滞后【2】,且存在着诸多缺陷。新课改以来,一方面因考核制度不变,教师仍要过好应试关;另一方面教师要进行自身的专业发展,掌握实施新课改的本领。面对保证原有的高升学率和实施课改的双重压力,教师的工作负担无形中加重了,这是教师发展的现实困难。
第二是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形”“神”分离问题【3】。很多教师只是模仿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而忽视其内涵,结果“自主”变成了“自流”,教师疏于介入,成了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合作学习”变成了“放羊式”的教学,活动教学、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盲目泛化,改革陷入只重“形似”而不重“神似”的形式化困境。
第三是课程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资源的地区差异问题。课程资源的地区差异是指城市资源相对充裕而农村资源比主要表现在对专业知识和专家指导的需求上,即“软件支持”。而对资源稀缺的农村而言,他们有的既无“硬件”也无“软件”,很难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
第四是新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4】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制度与旧有的评价制度并行,存在虚化改革的危险。有的学者指出,课程改革评价正处于“两难困境”:一边是全新的课程评价理论,另一边则是原先的课程评价实践(更确切地说是教学评价实践,是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评价实践)。
3.教师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一、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要做的就是要成为终身学习者【5】。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多变的环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在学习教育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现在社会节奏快,各行各业的人压力大,老师也不例外,唯独这样,才能在各项繁重的任务重中获得生存,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行为都是受观念制约的,观念对行为起指导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并影响着教育教学行为,并体现在教学行为中,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
三、关于资源分配问题,城区地区的学生学习条件【6】优于农村的孩子,这是我国目前的现状,也是我国国情的基本体现,不会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均等化,这就要求我们一些相对贫困地区的老师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去教书育人,而在环境相对好的地区的老师,虽然相对来说条件优越一点,这就要求更多的优秀学子出于你们之手,对于工作,要尽心尽力,只有这样,方能培育出我国优秀的接班人。
四、评价制度不是老师自己可以决定的,但是老师可以把教学实践当中得来的一些理论反馈给上级领导,使得领导到制定出合理的评估方法。还有一点,就是不能太有功利心,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结束语
新课改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程遇到的问题诸多,但是有问题也总会有解决办法的,相信我们老师们会做出出色的成绩来。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7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2).
[2]任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知识准人7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3]容中透,等.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4,(5).
[4]王慧霞,李长.热点冷观:课程标准问题的发现与悖论的揭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5]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7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6〕转引自谭斌.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5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6演讲的商榷.教育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