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与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分别以其丰富的创作和深邃的思想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观,对二人的研究也可谓众说纷纭、蔚为大观。将鲁迅和张爱玲并置而谈的研究亦不在少数,许多论者都承认二人在揭露国民劣根性以及绝望悲观精神的相似,但在鲁迅和张爱玲不同点的论说上往往又各执一词,势要将二人分出高下来。部分批评家进而认定张爱玲不如鲁迅的地方在于她不能以一种超拔的心态挣脱绝望,而是沉迷在物质细节的欢愉中求得心理的麻痹与宽慰,因此无法像鲁迅那样具有宏大的心理能量和感时忧国的精神。本文的论点则是鲁迅和张爱玲从不同的向度反抗绝望:鲁迅的反抗是男性的刚性的反抗,从绝望内部不断的冲撞,试图冲破绝望,最终形成一种“绝望—希望—绝望”不断循环往复的模式。而张爱玲的反抗是女性的柔性的反抗,是参透一切之后,试图跳脱出绝望,从外部俯瞰芸芸众生,更具有一种智性的因素。本文拟从鲁迅与张爱玲反抗绝望的不同向度着手,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从鲁迅与张爱玲的文学文本入手,着重分析二人作品中体现绝望意识的片段;第二部分试图从鲁迅与张爱玲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婚恋生活、文学观念等方面探讨二人陷入绝望的原因;第三部分则界定出鲁迅与张爱玲反抗绝望的不同向度,并尝试做出评价;结语部分将探究有关鲁迅与张爱玲文学史排位的内在成因,即海外华人学者和大陆学者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