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市建设发展人口集聚路径与对策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c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聚集能力的提升、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这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宜昌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从地域特点出发、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区辐射力、改善发展软环境、促进人口集聚、加快城市人口集聚步伐。
  关健词 城市建设 人口集聚 宜昌
  作者简介:刘克梁,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市情市策。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172-02
  宜昌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 030年)》提出:“到2015年,宜昌市中心城区面积,要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城市框架;到2030年左右,宜昌市中心城区面积,要建成‘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城市框架”。要实现达到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就必须采取措施全面增强宜昌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加快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步伐。
  一、宜昌市中心城区人口集聚的有利条件
  1.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宜昌城市发展得益于两次独具的历史机遇,一是借助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宜昌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二是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使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14年底,宜昌城市人口达到138万人,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6%,初步形成现代化大城市的基本格局。宜昌市软实力不断增强,享有“世界电都”的美誉,已经挤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在长江流域19个同等城市中,经济总量排在第4位,在中部77个同等城市中,经济总量排在第2位,拥有了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中吸引人口集聚的先发优势。
  2.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显。宜昌交通新格局已经形成,市域内1小时交通经济圈、宜昌与省域城市2小时经济圈形成。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使宜昌具备承接大规模人口集聚的基本环境条件。同时宜昌处于武汉和重庆两大城市圈中间,若以宜昌为中心、以200公里半径画圆的10万平方公里近2000万人口区域内,宜昌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一位。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使得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宜昌正逐步成为中西部结合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这助推着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人口集聚。
  3.城市知名度显著提升。近年来宜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32亿元,连续第九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宜昌人均GDP达到71517元。同时宜昌相继取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等桂冠,进入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行列,连续四届荣获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宜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坚实的物质基础、优良的人文环境,为现代化特大城市人口集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4.迎来全新发展机遇。为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了“一主两副”和“两圈两带”战略。宜昌作为湖北省2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三峡城市群核心城市,长江流域经济带节点重要城市,必须担负起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排头兵的重责。201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宜昌建设成为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2014年,省政府正式批复《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举全省之力推动宜昌发展,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人口集聚提供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宜昌城市人口集聚的制约因素
  1.宜昌市域人口总量规模偏小。宜昌市域内的人口总规模偏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新型城镇化率发展较快,使宜昌市城区进一步吸纳人口的来源不大。截止2014年底,宜昌全市常住人口为408.83万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65‰,远低于同期全省(4.88‰)和全国(4.95‰)的平均水平,与同等城市的洛阳、南阳、襄阳、岳阳相差甚远,人口发展规模也会严重滞后于规划目标和城市定位。
  2.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根据宜昌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2013年宜昌中心城区总人口中,0-13岁人口占12.39%,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4个百分点;14-59岁人口占70.93%,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6.12个百分点;60岁人口占18.68%,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3.28个百分点。宜昌城市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快既造成宜昌人口负担系数不断上升,同时也给宜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3.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宜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地级城市中的位次不靠前。根据2104年宜昌市统计公报显示,宜昌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仅仅为25025元。与同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52元相比,绝对数量基本持平;与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相比,绝对量相差达到3819元。这么大的收入差距不仅难以吸纳市域内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同样对外省、特别是周边市州劳动力转移也缺乏足够的吸引能力。
  4.综合配套设施滞后。宜昌城市沿长江呈带状布局,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中” 、“江穿城、城镶山”的城市格局,这种特殊的地形地势给宜昌城市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一是城市交通障碍十分明显。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交通的建设力度,但城市道路的供给却远低于居民的需求,致使交通堵塞十分严重。二是以旅游、教育和为现代工业提供配套服务的金融、物流、研发、信息、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文化和娱乐业建设滞后,宜昌城市还缺乏完善的服务功能,还不是广大游客心目中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三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物价不断攀升,造成宜昌实际房价与居民的心理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宜昌出现了人气、商气等不景气现象。
  5.宜昌外部压力明显增大。从当前全国城市竞争形势来看,外省与宜昌市同级的地级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吸引人才和适龄劳动力的优惠措施。目前,河北省提出建设8个特大城市、四川省提出建设8个特大城市、湖南省也提出建设6个特大城市、安徽省提出建设5个特大城市、江西省提出建设4个特大城市等等。因此,宜昌城市发展要想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不落伍,就必须要有一个更高的城市定位。必须要有前瞻性发展定位。   三、加快宜昌城市人口集聚的思路及对策
  (一)壮大产业增加就业人口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口集聚的首要载体。只有做大做强做活产业,人口集聚才有活水之源、持续不竭。因此通过不断壮大产业,可增加城市就业人口。一是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宜昌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大、空间也大。截止2014年底,宜昌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1.2:58.3:30.5。因此,需要进一步降低第二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加快实现从业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以增加宜昌城市产业人口。二是制定适应宜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围绕宜昌市提出的“做大做电力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六大千亿产业”规划,制定有利于加快人口集聚的产城共兴共强政策。三是制定企业用工规划。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人口就业和人口集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促进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方针上要有创新。
  (二)发展教育增加常住人口
  建设特大城市,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和科技作支撑。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可增加城市常住人口。一是积极发展基础教育。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免学费、书本费和生活费补贴,即双免一补招收农村青年就读职业院校,培养他们劳动技能和生活的技能,加快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宜昌为此建立了三峡职教园,重组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解决宜昌市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级技工“断层”的局面。三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宜昌应整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扶持三峡大学、三峡理工学院的发展。还要推出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来宜昌分校,以满足宜昌末来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并通过培育人才培养,促进产城共荣,推动宜昌特大城市建设发展。
  (三)调整区划增加居住人口
  宜昌城区周边的县域经济正逐渐从以农业为主向多元经济发展转变,并且园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宜昌“一区六园”已经形成,它不仅是宜昌发展壮大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宜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宜昌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从而增加宜昌城市的居住人口。新的宜昌城市将由传统的核心城区和新增加的外围城区共同组成,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以长江为轴线将这13个城市组团串连起来,并赋予各个城市组团相应的职能。并充分体现各组团的职能,广泛吸收各方面能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力量充实到宜昌人民的队伍中来。
  (四)实施英才工程,改善人口结构
  城市人口集聚不仅是数量的增加和扩张,更是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不仅要有普通的务工经商人员,还要有各类行业的精英人才。坚持以人才集聚引领城市人口集聚,从而改善城市人口结构。一是制定宜昌城市人口发展战略规划。考虑产业升级对人口素质和结构的影响,同时要考虑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建立人才与劳动力存量资源转移的预警机制。二是要实施积极的调控措施。提升劳动力转移与流动人口的技能素质、改善人口组成结构。加大吸引人才的优惠力度。三是加强人口发展的行政管理。加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人口发展和管理方面的职责,落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行政职能。建立统筹人口综合调控体系、跨系统的人口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宜昌的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优化环境增加定居人口
  从人口集聚的途径来看,除常规人口的自然增长外,市域内人口城市化迁居和外来人口进入将成为宜昌城市人口集聚的主要来源。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研究制定积极的外来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转入宜昌城市户口的农民,在宜昌城市定居的外来人口纳入宜昌城市的保障范围。三是建立健全劳务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及支持系统,实现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平等竞争就业,全部实行求职备案登记、职业技能指导、职业用工介绍、社会化劳务派遣、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互连互通”服务。
  人口集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艰巨性,必须坚持正确思路,采取切实举措,继续打造更优的环境,营造更好的氛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共同实现打造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郑超.提升中小城市人口聚集功能的战略思考.现代城市研究.2013(5).
  [2]叶伟春.更加关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瞭望.2013(3).
  [3]陆岷峰、高攀.中国城镇化战略的理论分析与策略研究.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4).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重新调整教材、教师、学生和媒体间的关系。课本知识不再是老师教学生死学,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由帮助教师传授知识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工具;而教师和学生也分别从知识传播者、灌输者和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形成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为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定下基调。庭审中心主义制度的落实对反贪侦查工作在刑事程序和实体法适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
对于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的生命。教学理验是课堂教学的指明灯,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党和政府逐渐加大对国有企业贪腐问题的查办力度,检察机关接收到事关国有公司贪腐问题的举报线索呈直线上升态势,这其中关于国有公司、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即使在检察机关内部,也存在较大争议。对法律的理解不同,很有可能造成同案不同判的尴尬局面。本文从当前的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入手,通过法律法规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认定的规定沿革,大胆建议可将国有控股、参股公司认定为国有公司,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现行法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方法:分析总结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方案。结果: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模糊、护理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临床教学评价方法不合理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临床护理教学问题。明确护理教学目的、提高师资力量,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人本管理是主要应对策略。结论:完善、合理的教育管理方式,促进
摘 要 本文指出,基层法官的司法有着治理化和法治化两种形态,虽然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并不代表就是合理的状态,治理化表面上看是在满足乡村司法的需求,实际上是对法治建设的破坏。治理论者的辩解不过是对不合理现象的正当化,为了实现法治化的目标,必须要对治理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某种现象的存在,就认为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指的是因果关系上的合理,并非正当性上的合理。  关键词 乡村司法 治理论 基层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涵义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智能多元,人与人之间在智能上的差别不再是智商的高低不同,而是智能类型的差别。智能面前人人不同且人人平等,以此为基础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平等性与民主化。  在《智能的结构》中,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
近年来,我们在分享工业信息化迅速发展带来的成果,比如说,电脑、手机已经不再是奢侈品,同时由于这种便利也给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沃土。电信网络犯罪频发只是我们不得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