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学习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在数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样,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于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一个更直接的目标和追求。作者结合一年级教材从行为操作经验、探究经验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经验等方面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活动 学习过程 活动经验
  一、经历操作活动,积累操作的经验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获得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
  例如: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
  1.“滚一滚”
  师:请1号小朋友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各1个,一起放在滑板顶端。其他3位小朋友观察这4个物体同时往下滑,看看会发现什么?
  a.听口令操作。
  b.讨论交流,哪个物体滚得快,为什么?
  2.“堆一堆”
  a.操作:请各组的1号小朋友拿出几个正方体,2、3、4号小朋友也分别拿出几个长方体、圆柱体和球,堆一堆,你发现了什么?
  b.讨论、交流、总结。
  3.“摸一摸”,按要求摸出各种物体。
  4.“数一数”,数出物体的个数。
  5.“搭一搭”,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做回“小小设计师”,拿出物体来搭一搭。
  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后,教材安排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其中有5项活动,先通过“滚一滚”、“堆一堆”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再通过“摸一摸”培养对不同形体的直观判断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最后通过“数一数”、“搭一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几何体的不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一单元是学生空间观念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感受平面与曲面的区别,进一步体会和感悟这几种物体的特征,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
  二、经历探究过程,积累探究的经验
  探究式指围绕已有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数学活动,既有外显行为操作活动,又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同时,这种探究的直接价值取向是问题解决,而不仅仅为了获取第一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经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
  案例: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
  师:13-9=你会算吗?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再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本子上,然后和同桌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呈现学生资源交流。
  师:哪种想法和你不一样,你看得懂吗?看懂了和同桌说一说,不懂的可以问。
  教材用小辣椒、小萝卜、小番茄的话引出了三种算法,而学生的想法不一定会按照这个顺序,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这时,我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的时间。通过交流,学生及时将直觉或模糊的思路梳理清楚,理解其中的道理,形成清晰的算法。学生探究13-9时,自主操作、主动思考、交流互动,经历了外显的小棒操作和内隐的思维操作的过程,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意识和方法。
  三、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在数学中的综合体现,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直接经验,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事实上,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悟到很多东西,逐步积累创新的直接经验。
  案例:《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出示情境图)他们正在干什么呢?
  生: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水快浇完了,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壶送水过来了。
  师: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谁能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指名2—3人说一说,同桌说一说。
  师: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5个。
  生:3个加2个就等于5个。
  生:3 2=5。
  师介绍: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也就是将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板书课题:加法)在用加法计算时,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符号:“ ”,它叫加号(板书:3 2),跟老师一起读:加号。
  《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简单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在起始学习中,指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用三句话表达图意,理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最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如:3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要解决这个问题,把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 2计算,很自然引出了加法运算,也表达了加法在这里的具体含义。3 2=?有的学生数一数,有的学生想合成,最后帮助学生优化方法,在计算加法时我们可以想合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他们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素养,全面实现数学学习目标,并对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适时、适当地丰富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由表及里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们在思考学生拓展学习的相关问题,也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意义的实践,注重探讨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问题。本文所作出的相关探讨虽然多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但仍然值得人们借鉴。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有效拓展 初中语文  笔者任教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深感学生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做好前置性的学习,为课堂中的阅读感悟奠定基础。更需要学生进行有效的拓展性学
摘 要: 新课改在全国全面实施,成效显著。作者积极地参与、实践,以新课改为理论指导,课堂为平台,学生为对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为例,予以说明。  关键词: 新课改 自主学习 教学心得  我们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中,感受着其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获益匪浅。我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得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和一些老师交流时,部分老师也感叹,思想品德课教之无劲、学之无劲。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呢?我想应有以下一
摘 要: 本文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将英文报刊阅读课引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一项实验性研究,希望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探索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克服现阶段写作课教学的弊端,并为英文报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可参考建议。  关键词: 英文报刊阅读 写作能力 校本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低,实际运用语言能力较弱,汉语思维充斥整个写作过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低下问题日显突出,学校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多开设和自然科学有关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是效果甚微。作者认为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主性才能解决问题。  关键词: 科学素养 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1.刚入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事幼儿园工作的一线教师,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四种类型培养模式,包括初中三年中专、初中五年大专、高
摘 要: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也就是人的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问题,作为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休谟在《人性论》中已经做过探讨,基于此,有学者认为,承认“我”与“私”的正当性是约束“我”的膨胀和“私”的泛滥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这也是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社会秩序 自私 慷慨 公共利益 人的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
摘 要: 关注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充分研究学情,转变教学方式,用真挚的语言、情感感化和温暖学生冰冷的心,耐心一点学生会大不同,这是职业学校教师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 需求 感化 温暖 参与 耐心  唐朝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但是从我执教职中几年的情况来看,教师不仅做要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亲其师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特有的语汇述说着自己的美的存在。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这些都说明音乐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建立学生正确审美取向中具有重要
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深深感受到职业技校学生对美的忽略,对内在世界感受和感悟的轻视,对经典名篇与传统文化传达的韵味的漠然,这是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培养的遗憾,审美或许并非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但它可以帮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占有和享受生命,可以为青少年在困惑和迷茫之时提供精神能量和信仰支持,中专生可以做一名内心富足的读书人、幸福人。因此,我尝试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寻美:寻景致之美;寻语言之美;寻情怀之
摘 要: 小学语文老师要将课程标准理念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改进教法,增强教学实效。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做法与思考:一是抓住课文关键词语或主要线索,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二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品味,培养感悟能力;三是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感悟能力 问题情境 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肩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