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可见,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才的起点,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要将“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1.成语导入
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陈涉世家》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揭竿而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马上大家开始翻阅成语词典,然后举手回答:“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我就接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起义吗?(同学们纷纷回答:陈胜、吴广起义。)是的,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陈胜吴广是如何发动、如何组织这次起义的。”自然引出《陈涉世家》。其他还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醉翁亭记》,用“世外桃源”引出《桃花源记》,都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比如在讲述《天上的街市》时,可以让学生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提问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又是怎样的,从而导入课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故事导课,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设置问题,激起浪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疑导入就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入某疑难问题或一节课的难点而设置的。采用这种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但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独具匠心,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要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在讲《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ψ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电教媒体,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为主,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上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作了这样的尝试: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先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再让他们拿出水彩和纸,凭借想象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然后由学生讲解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教师作时代背景介绍。这样,海燕及暴风雨的象征意义便不言自明了。最后通读课文,以一段暴风雨中的海燕的录像作结。这是一次集文学、音乐、绘画、影视艺术于一体的教学尝试。由于借助了多种教学媒体,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特定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来接受教学信息,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生活激趣,尝试实用
学生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语文信息。新教材更是把课堂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应该利用生活这部大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联想公司曾推出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广告语巧用双关,达到了宣传联想电脑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分析这则广告的妙处,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观。再如学完《社戏》一文后,我让学生举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被语文深深吸引,语文也就不会再存在难教、难学的问题了。我们只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镇初级中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要将“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1.成语导入
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陈涉世家》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揭竿而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马上大家开始翻阅成语词典,然后举手回答:“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我就接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起义吗?(同学们纷纷回答:陈胜、吴广起义。)是的,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陈胜吴广是如何发动、如何组织这次起义的。”自然引出《陈涉世家》。其他还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醉翁亭记》,用“世外桃源”引出《桃花源记》,都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比如在讲述《天上的街市》时,可以让学生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提问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又是怎样的,从而导入课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故事导课,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设置问题,激起浪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疑导入就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入某疑难问题或一节课的难点而设置的。采用这种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但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独具匠心,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要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在讲《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ψ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电教媒体,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为主,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上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作了这样的尝试: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先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再让他们拿出水彩和纸,凭借想象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然后由学生讲解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教师作时代背景介绍。这样,海燕及暴风雨的象征意义便不言自明了。最后通读课文,以一段暴风雨中的海燕的录像作结。这是一次集文学、音乐、绘画、影视艺术于一体的教学尝试。由于借助了多种教学媒体,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特定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来接受教学信息,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生活激趣,尝试实用
学生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语文信息。新教材更是把课堂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应该利用生活这部大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联想公司曾推出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广告语巧用双关,达到了宣传联想电脑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分析这则广告的妙处,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观。再如学完《社戏》一文后,我让学生举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被语文深深吸引,语文也就不会再存在难教、难学的问题了。我们只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