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读了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留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紧闭着本该聚焦语言形式的目。怎么让学生睁大这只眼?靠学生的自得自悟恐怕为时已晚,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我们这些过来人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庶几方能使学生双目炯炯、切实受用。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却又英勇的历史。那么在了解了内容之后,我们还不能放弃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提问:“文中像这样相对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比一比吗?”
生1:我军说话是“大声喝问”“严词拒绝”,而敌人则是“气势汹汹”“无理要求”;
生2:我军是“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而敌人则是“恼羞成怒”“哇哇吼叫”“疯狂扑来”。
……
在描写敌我双方的时候,作者选用的是不同的词语。其实,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抓住这类词语的比较和辨析,不但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较好领悟课文语言是如何表达的,以及所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把握住这些词语,进行对比,就能立刻把握住作者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片段二:《天游峰的扫路人》对武夷山的险峻描述得十分形象,贴切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段文字就应以赏画的方式来品味,抓住细节来读。
我是这样做的: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自读品位天游峰的特点——交流感悟的收获(引导学生抓住“银丝”“抛”“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顶天立地”等词句感受天游峰的险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结写法:作者以形象的比喻“银丝”、具体的数据“九百多级”、侧面的烘托“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多角度展示了天游峰的“高”“险”。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峻,又学习了具体的描写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反思与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无非就两件事: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也不外乎此。很多教师在大语文观的影响下,模糊了对语文的本位认识,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无目的的学科整合,这样做语文课堂是活跃了,但因为没有把握应有的“度”,使得语文的“本体”给丢失了。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被视为“少、慢、差、废”最主要的原因了。对于“教什么”,是被我们许多老师所忽视的,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王崧舟老师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由意到言。它是清肃的过程,表达的过程,表现的过程……”
如何才能“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谋篇布局处”给学生以唤醒和提示?我觉得,我们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还是应把教材作为钻研的主要对象。其中,课后的练习应作为把握“教什么”的重要依据。只要翻开《课标》,我们立即就能读到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的句子常常会出现在我们老师的“嘴上”,出现在老师的“纸上”,却很难出现在课堂上。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是体现和落实《课标》的最佳载体。第十二册教材共24篇课文,其中9篇课文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关于词语的练习,如“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5篇课文安排了关于篇章的练习,如“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的”“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母校的眷念之情”;其余10篇课文安排的是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等。
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并重的,甚至有点偏向于语言形式。教师在备课时能将目光停留在课后习题上,以习题为突破口,定能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为。案例中所描述的两个片段都是以习题为起点,在语言技能训练上下工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语言的训练必然能引导学生感受其承载着的思想情感。从语言出发,感悟人文内涵,再回归语言,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情感思想的体验、感悟契合得天衣无缝,让我们的学生“得意又得言”,双目都“炯炯有神”!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却又英勇的历史。那么在了解了内容之后,我们还不能放弃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提问:“文中像这样相对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比一比吗?”
生1:我军说话是“大声喝问”“严词拒绝”,而敌人则是“气势汹汹”“无理要求”;
生2:我军是“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而敌人则是“恼羞成怒”“哇哇吼叫”“疯狂扑来”。
……
在描写敌我双方的时候,作者选用的是不同的词语。其实,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抓住这类词语的比较和辨析,不但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较好领悟课文语言是如何表达的,以及所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把握住这些词语,进行对比,就能立刻把握住作者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片段二:《天游峰的扫路人》对武夷山的险峻描述得十分形象,贴切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段文字就应以赏画的方式来品味,抓住细节来读。
我是这样做的: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自读品位天游峰的特点——交流感悟的收获(引导学生抓住“银丝”“抛”“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顶天立地”等词句感受天游峰的险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结写法:作者以形象的比喻“银丝”、具体的数据“九百多级”、侧面的烘托“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多角度展示了天游峰的“高”“险”。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峻,又学习了具体的描写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反思与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无非就两件事: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也不外乎此。很多教师在大语文观的影响下,模糊了对语文的本位认识,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无目的的学科整合,这样做语文课堂是活跃了,但因为没有把握应有的“度”,使得语文的“本体”给丢失了。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被视为“少、慢、差、废”最主要的原因了。对于“教什么”,是被我们许多老师所忽视的,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王崧舟老师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由意到言。它是清肃的过程,表达的过程,表现的过程……”
如何才能“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谋篇布局处”给学生以唤醒和提示?我觉得,我们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还是应把教材作为钻研的主要对象。其中,课后的练习应作为把握“教什么”的重要依据。只要翻开《课标》,我们立即就能读到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的句子常常会出现在我们老师的“嘴上”,出现在老师的“纸上”,却很难出现在课堂上。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是体现和落实《课标》的最佳载体。第十二册教材共24篇课文,其中9篇课文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关于词语的练习,如“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5篇课文安排了关于篇章的练习,如“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的”“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母校的眷念之情”;其余10篇课文安排的是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等。
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并重的,甚至有点偏向于语言形式。教师在备课时能将目光停留在课后习题上,以习题为突破口,定能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为。案例中所描述的两个片段都是以习题为起点,在语言技能训练上下工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语言的训练必然能引导学生感受其承载着的思想情感。从语言出发,感悟人文内涵,再回归语言,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情感思想的体验、感悟契合得天衣无缝,让我们的学生“得意又得言”,双目都“炯炯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