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班级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班级氛围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应着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和谐班级的创建,涉及方方面面,它包括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家校和谐等等。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亲其师而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班级的先导,教师如果真诚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安全感、理智感和道德感,师生关系才会和谐。因此,班主任要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将师爱贯穿于班主任工作的始终,优生需要爱,学困生更需要爱。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到关爱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1.学会欣赏学生
在鲜活的学生群体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爱好、习惯、品行等方面的差异。作为班主任,要正确看待这种差异,从学生差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欣赏他们,鼓励他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乡镇初中,生源质量较差,与县城初中相比,他们是不被重视的群体。而且,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如果他们缺乏班主任的欣赏和鼓励,内心则会充满自卑,缺乏学习、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不能仅仅从成绩方面评价学生,而应当努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欣赏学生。
2.辩证地看待学生
学生成绩较差,并不等于这个学生一无是处。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其身上的潜能,予以充分肯定。积极地评价,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烧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更为重要的是,班主任的关怀,会给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信心和勇气,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使学生信任教师,乐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3.宽容学生
作为未成年人,学生的世界观还不成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容易犯错误。作为班主任,不能总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宽容他们的过错,并且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在不断地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走向成熟,切忌“一棒子打死”,不留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而且,学生改正错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还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作为班主任要有耐心,切忌产生“朽木不可雕”的放弃心理。当然,宽容学生并不是纵容学生。
二、加强班干部培养,提高班干管理水平,促进班级学生关系和谐
和谐的学生关系是和谐班级的基础,与其他的社会群体一样,班级中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关系和谐与否是衡量一个集体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没有和谐的学生关系,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班级。只有学生关系和谐了,这个班级才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班主任平时要教育全班学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加强班干部培养,提高班干管理水平,也是促进班级学生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实际管理中,班级很多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也是由于班干选拔不好,班干管理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我们在培养、选用班干部时,要“合理”利用,每当接新一届的学生时,在班委产生之前,笔者都充分发挥民主性,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毛遂自荐”,竞聘上岗。班委产生后,笔者都要求全体学生进行监督,并让班干们认识到自己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刻苦学习,防止骄横。还要求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坚持原则,灵活处理,帮助团结同学,求得同学支持,大胆工作,做好教师助手,尽量避免在管理过程中与同学发生矛盾,促进班级同学关系和谐。
三、创建和谐的班级制度,抓好班风建设,促进班级和谐
良好的班风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学习习惯、遵纪守法习惯、劳动卫生习惯。反之,不良的班风,则容易让学生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而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则学生很容易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产生矛盾,发生冲突,不利于班级的和谐,如打架斗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绳以规矩,始成方圆”,只有和谐的班级制度才能使班级管理真正规范化、科学化,促进良好班风的建设。班主任不可能制定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班级制度,但班级制度的和谐应当是一致的,和谐班级建设要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支撑。“人性”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过分强调“制度”将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分强调“人性”则会走向极端。因此,在制度建设上:一是强调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与积极性,集思广益,多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二是重奖慎罚,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制度执行上把奖励作为主要的激励机制,当学生犯错误时,不马上惩罚,而是先提醒、警告,给予自我矫正的机会,重视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三是体现公正,班级的制度要保障诚信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们的一切,只有教师维护了班级的公平、正义,学生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良好的班风才能形成,真正达到和谐的境界。
四、搞好与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促进班级和谐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的。应力争本班科任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不断地与他们交换意见,才能促进各种教育关系的和谐,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与科任教师沟通,互相交换意见,了解情况,形成教育共识。同时,班主任要善于维护科任教师的威信,教育学生要尊重、爱戴科任教师,配合科任教师,促进学生与科任教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和谐的课堂气氛。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解支持与否,对学生的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其次,家访也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沟通的重要方式,是维持家校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可以采取实地家访的方式,也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情况采用电话家访的方式,了解学生情况,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得到家长支持,促进家校和谐。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班级才更加和谐。
总之,和谐的班级才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才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爱”为基础,做好班主任工作,促进班级和谐,让学生全面地、有个性地发展。
(责任编辑 黄晓)
一、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亲其师而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班级的先导,教师如果真诚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安全感、理智感和道德感,师生关系才会和谐。因此,班主任要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将师爱贯穿于班主任工作的始终,优生需要爱,学困生更需要爱。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到关爱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1.学会欣赏学生
在鲜活的学生群体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爱好、习惯、品行等方面的差异。作为班主任,要正确看待这种差异,从学生差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欣赏他们,鼓励他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乡镇初中,生源质量较差,与县城初中相比,他们是不被重视的群体。而且,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如果他们缺乏班主任的欣赏和鼓励,内心则会充满自卑,缺乏学习、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不能仅仅从成绩方面评价学生,而应当努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欣赏学生。
2.辩证地看待学生
学生成绩较差,并不等于这个学生一无是处。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其身上的潜能,予以充分肯定。积极地评价,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烧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更为重要的是,班主任的关怀,会给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信心和勇气,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使学生信任教师,乐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3.宽容学生
作为未成年人,学生的世界观还不成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容易犯错误。作为班主任,不能总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宽容他们的过错,并且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在不断地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走向成熟,切忌“一棒子打死”,不留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而且,学生改正错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还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作为班主任要有耐心,切忌产生“朽木不可雕”的放弃心理。当然,宽容学生并不是纵容学生。
二、加强班干部培养,提高班干管理水平,促进班级学生关系和谐
和谐的学生关系是和谐班级的基础,与其他的社会群体一样,班级中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关系和谐与否是衡量一个集体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没有和谐的学生关系,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班级。只有学生关系和谐了,这个班级才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班主任平时要教育全班学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加强班干部培养,提高班干管理水平,也是促进班级学生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实际管理中,班级很多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也是由于班干选拔不好,班干管理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我们在培养、选用班干部时,要“合理”利用,每当接新一届的学生时,在班委产生之前,笔者都充分发挥民主性,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毛遂自荐”,竞聘上岗。班委产生后,笔者都要求全体学生进行监督,并让班干们认识到自己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刻苦学习,防止骄横。还要求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坚持原则,灵活处理,帮助团结同学,求得同学支持,大胆工作,做好教师助手,尽量避免在管理过程中与同学发生矛盾,促进班级同学关系和谐。
三、创建和谐的班级制度,抓好班风建设,促进班级和谐
良好的班风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学习习惯、遵纪守法习惯、劳动卫生习惯。反之,不良的班风,则容易让学生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而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则学生很容易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产生矛盾,发生冲突,不利于班级的和谐,如打架斗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绳以规矩,始成方圆”,只有和谐的班级制度才能使班级管理真正规范化、科学化,促进良好班风的建设。班主任不可能制定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班级制度,但班级制度的和谐应当是一致的,和谐班级建设要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支撑。“人性”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过分强调“制度”将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分强调“人性”则会走向极端。因此,在制度建设上:一是强调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与积极性,集思广益,多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二是重奖慎罚,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制度执行上把奖励作为主要的激励机制,当学生犯错误时,不马上惩罚,而是先提醒、警告,给予自我矫正的机会,重视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三是体现公正,班级的制度要保障诚信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们的一切,只有教师维护了班级的公平、正义,学生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良好的班风才能形成,真正达到和谐的境界。
四、搞好与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促进班级和谐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的。应力争本班科任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不断地与他们交换意见,才能促进各种教育关系的和谐,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与科任教师沟通,互相交换意见,了解情况,形成教育共识。同时,班主任要善于维护科任教师的威信,教育学生要尊重、爱戴科任教师,配合科任教师,促进学生与科任教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和谐的课堂气氛。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解支持与否,对学生的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其次,家访也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沟通的重要方式,是维持家校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可以采取实地家访的方式,也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情况采用电话家访的方式,了解学生情况,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得到家长支持,促进家校和谐。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班级才更加和谐。
总之,和谐的班级才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才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爱”为基础,做好班主任工作,促进班级和谐,让学生全面地、有个性地发展。
(责任编辑 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