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效率,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要合理、适时和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
【关键词】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
2. 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数学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几何画板》,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表格处理Excel、网页制作(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 模式的选取
(1)明确目标,整体感悟(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例如: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立体图形的演示及旋转等,用多媒体就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清晰而生动的展示,如函数图像的平移、旋转,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关系通过CAI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理解.
(2)重点点评,适时引导(A.设置问题,点明方法;B.实时交流,随堂评价). 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3)知识积累,强化训练(知识总结,归类练习). 譬如随堂练习等.
2. 学习过程的要求
开展整合的专题应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较灵活、多角度的思考,进行较主动、较开放的探讨,所以拟采取结构较松散的教学模式,教师只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和点拨.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并利用几何画板中的角度度量工具,学生能很快地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 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同时还可以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内角通过分割、拼接使三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效果很好.
三、坚持的原则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整合时,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统一的原则;互相兼顾的原则;讲求效率的原则;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注意量与质的问题,主体与主导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把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应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1. 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 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 数学内容有严谨的结构,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如七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的引入,我先让学生浏览一篇与本节课的知识有关的古时的发明“木牛流马”,通过这样巧妙地引入新课的背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
2. 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几何画板》就能充当数学实验的有利工具,让学生通过协作和实验去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鼓励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积极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
4. 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虽然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并不像文科那样有着丰富的视频素材和网络上大量的资料可供浏览,但也有着许多在传统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诚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时都能体现这一优势,只有恰当地利用优势,注重实效,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地、有机地结合. 即使在借助于网络来上课时,也不可能每个环节都能用,只要在某个问题上能充分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那么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胜霞.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6.
[2]《中学数学课程标准》2006年版.
【关键词】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
2. 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数学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几何画板》,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表格处理Excel、网页制作(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 模式的选取
(1)明确目标,整体感悟(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例如: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立体图形的演示及旋转等,用多媒体就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清晰而生动的展示,如函数图像的平移、旋转,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关系通过CAI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理解.
(2)重点点评,适时引导(A.设置问题,点明方法;B.实时交流,随堂评价). 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3)知识积累,强化训练(知识总结,归类练习). 譬如随堂练习等.
2. 学习过程的要求
开展整合的专题应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较灵活、多角度的思考,进行较主动、较开放的探讨,所以拟采取结构较松散的教学模式,教师只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和点拨.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并利用几何画板中的角度度量工具,学生能很快地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 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同时还可以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内角通过分割、拼接使三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效果很好.
三、坚持的原则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整合时,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统一的原则;互相兼顾的原则;讲求效率的原则;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注意量与质的问题,主体与主导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把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应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1. 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 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 数学内容有严谨的结构,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如七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的引入,我先让学生浏览一篇与本节课的知识有关的古时的发明“木牛流马”,通过这样巧妙地引入新课的背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
2. 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几何画板》就能充当数学实验的有利工具,让学生通过协作和实验去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鼓励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积极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
4. 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虽然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并不像文科那样有着丰富的视频素材和网络上大量的资料可供浏览,但也有着许多在传统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诚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时都能体现这一优势,只有恰当地利用优势,注重实效,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地、有机地结合. 即使在借助于网络来上课时,也不可能每个环节都能用,只要在某个问题上能充分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那么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胜霞.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6.
[2]《中学数学课程标准》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