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沟的月亮滩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记着二道沟那个地方。那里没设村也没建镇,只是长江源头的一片荒野,但是二道沟住着三户人家:10个战士的兵站,5个养路工人的道班,还有一户游牧而来的藏民。二道沟的寒冷是出了名的,隆冬的最低气温可降到-32℃。可是,在最冷的季节我把它揣在怀里,会一直走进唐古拉山的最深处。那是因为二道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战士是故事的主人公,还与泉水和月亮有关。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追歼残匪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跋涉至青藏高原二道沟时,饥渴难耐,求助无门,便爬到一眼泉水边痛饮不止。他极度疲累,浑身乏力,正饮水时一头栽进泉里就再没起来。数天后战友和牧人们发现时,他的身体已经与泉水冻结为一体,唯两条腿直挺挺地露在冰面上,好像路标矗立荒原。这路标给跋涉者昭示方位,输送力量。
  军民含泪撩起清澈的泉水给这位无名、无姓、无籍贯的战士洗涤遗体,然后就地掩埋。墓地距泉边百十米,一块木板作墓碑,上写“神泉之墓”。“神泉”既是对无名墓的尊称,又对泉水寄托了深情。
  从此,二道沟就有了一眼神泉。说它神,是因为有人亲眼所见,一天夜里,一轮金黄金黄的圆月从泉里升起,将月辉洒遍二道沟。拂晓,人们又眼睁睁地看着那月亮坠人泉底,消失了。传说归传说,但二道沟的泉月值得观赏品味,吸引了不少游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到二道沟赏月,是我向往已久的心愿。我虽然数十次跋涉世界屋脊,但是每次到二道沟都是飞车而过,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那年夏日的一夜,我在去拉萨的途中特地投宿二道沟,为的是赏月,也是为缅怀那位葬身神泉旁的无名战友。让那泉中月色醉我心扉,让那亡友的情怀壮我筋骨。
  这夜留在二道沟赏月的游人,少说也有二三十个,他们都像我一样,在未看到泉月之前,心里已经揣上了那个美丽的传说。
  月亮还没有爬上山垭。
  旷野的夜,色黑如漆。整个青藏高原被静谧和神秘笼罩着。唯有点缀在黑绒般夜幕上的星花,闪闪烁烁,伸手可得,使人觉得它们仿佛就在地上,天地浑然一体了。这夜,月亮在十点钟后才能从山巅升起,爬进神泉。可是游人们都等不及了,早早地站在泉边等候,好像那月儿隐藏在泉水中,巴不得用双手把它捞起来。
  夜,寂静如海底。偶尔从青藏公路上驶过一辆汽车,连那轮胎擦地的声响都听得一清二楚。汽车渐渐远去,夜显得更幽静。
  月亮是在一瞬间出现在泉中的。不知是哪位女高音喊道:“来了!来了!月亮回来了!”可不是回來是什么?月亮每晚都卧进这泉里过夜。不管它走得多远,就是到了地球那边,还是会回来的。神泉是它的家呀!天黑得看不见赏月人脸上的表情,但是从现场悄然肃穆的气氛里可以想象得出,每个人的眼睛肯定瞪得像小雀蛋那么大,像我一样凝全力倾尽其情看泉水中的月亮:那月亮绝对不是淹没在泉底,而是游离于水中,凸现于水面。水只是个载体,它像生着腿似的站在水上。绵绵的满是柔意,鲜鲜的如蛋黄脆嫩。我甚至透过月亮看到了泉底那颗颗圆润的鹅卵石。月亮还在移动着,朝上移动,离我们越来越近,连月中飞舞着的嫦娥都看得那么真切。往日我们抬头望月,总觉得天是那么高远,月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眼下,月亮分明就被我们抱在怀中,举手能触摸,甚至张口就能咬下一块。
  就在这当儿,又有人喊道:“快来!快来!这里遍地都是月亮!”
  我循声而去,兵站后面的荒滩上已经拥了不少人,都在赏月。原来,战士们平日在滩上挖下一排排坑,草皮碎石粘砌,固若水泥。然后将这些坑糖葫芦似的串起来,引来泉水。在月照高原的夜里,每个水坑里都装着一个月亮,有多少坑就会有多少月亮,这荒滩也就取名“月亮滩”了。
  我问一战士:“荒郊野地的二道沟,为何要引来这么多月亮?”战士答:“那位无名战友躺在神泉下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定很寂寞。有这么多月亮陪他,他才能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
  我沉默,只是久久凝望着水面上那越来越大的月亮……
  责任编辑:子非
  美术插图:吴彦
其他文献
这个酒店位于市中心,餐厅在二十一楼,可以俯瞰整个石家庄。我以前来过一次,和姜来一起,他团购了双人套餐,说赚到钱了,怎么也得浪漫一次。我们坐在靠窗位置,蜡烛搁桌上缓缓燃烧,大厨为我们煎牛排,边吃边欣赏夜景。但今时不同往日,同样的酒店,周围一片嘈杂,服务生忙前忙后布置舞台,破坏了美感。这是我爸的第三次婚礼,大屏幕上放着他俩的结婚照,背景是蓝色的大海。我仔细看了看,画面中的女人顶多二十多岁,鹅蛋脸,细了
睢宁,是一幅画。   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生存、繁衍;商周时期,这里就建有下邳古国;秦汉时即已建县,并曾做过徐州的州治;自金兴定二年始置睢宁县起,至今八百余年,虽朝代有更迭,隶属有变迁,而县名始终未变。“睢水安宁”一直是这方土地上老百姓的美好愿景。“一部三国史,半部在下邳”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睢宁博物馆,在下邳城遗址,在故黄河,在圯桥,在那一块块粗犷而细腻的汉画像石里,在那孤独而悲怆的
(接上期)  121章 2017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七),星期一  三天前,母亲就来电话,问哪天扫墓。我说这几天有客人要陪,估计要到清明那天才会有空。  往年,我一般会在清明前一两天就会扫好墓,然后在县城分批次接待从外地回乡扫墓的朋友,可是今年不一样,好朋友鲁智和建荣两家七口分别从南京和苏州来饶,我于前天起陪同他们在婺源游玩,今天上午又到龟峰观景,中饭后鲁智一家人返回南京,我与建荣一起回到广丰老
集市上的香气  我又想念故乡的集市了,也往往这个时候,脑子里会突然想起《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  莎拉布莱曼的声音犹如天籁,纯净得不带一丝尘土和繁华,听过一次就忘不了,像生长在斯卡布罗小镇上的着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香气迷死人。斯卡布罗是英国曾经繁华的古镇,而我的故乡,是在浙江新昌的江南小镇———儒岙。儒岙的集市,曾经与许多乡村的集市一样,热闹而又质朴,能从心底里长出来温暖的花来。  出门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讲述蒙古草原小狼传奇的儿童小说,改编自长篇小说《狼图腾》。故事主要围绕知青陈阵和他收养的小狼展开,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似乎随时要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的故乡在梅山沟壑纵横的皱褶深处。小时候对太阳从东边的山头升起总是充满欣喜,对山的那一边充满无限遐想,一种奔赴他乡闯荡世界的志向,早已随着那朝阳日复一日地在心底潜滋暗长。离开故乡的日子久了,慢慢地就又有了另一种回望,故乡也像围城,在家的幻想出远门,在外的想回家,不知不觉间,故乡终究成为人心无以替代的熨帖和抚慰,成为人心柔软、温馨的源泉。无论身处何地,故乡的背景常在。
一   与时间赛跑,苏北的脚步一寸又一寸拉近。   走进睢宁,山亲,水也亲。  二   九曲古黄河,静默无声。古邳,被睢宁捧在掌心。黄石公的神秘兵书低声地倾诉着,波澜不惊的黄河故道,仿佛水月禅寺里禅定千年的高僧。   这些起起伏伏的山丘与平原,这些曲曲折折的河流与水域,怎样为睢宁布局谋篇?   乡村与城市,以怎样的姿勢拥抱?油画与水墨,以怎样的技法交融?  三   淮河流淌,依旧以古老
我走进川汇  走进了一片诗意浩瀚的湖泊  远古《千字文》的丽韵  早已化作沙颍贾鲁河的涛声  镌刻进豫东大地流淌的岁月  夏日的风 卷着柳絮  在空中飘逸成诗句  掛在关帝庙的画栋雕梁上  忠义光日月  春秋贯古今  这句我万千敬仰写下的诗  这位从疆场上走来的圣人  我知道积淀千年的“中原农耕文明”  又要在川汇这块厚实肥沃的土地上  高筑起“中原大粮仓”  时光会永远讲述——  周口小灌台龙山
记得那是我很小的时候,一次和几个小孩在任营村头玩耍,看到大路上一个盲人向村头走来。他手拿一根竹竿(盲杖,盲人叫它马杆子),在地面上划拉着小心地到了村头的一棵树下。他从肩上搭着的布袋里拿出两块钢板,很有节奏地敲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他的身边围来了几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老头。我和小朋友们也挤了上去,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残疾人。他闭着一双眼睛,看上去很丑陋。当他和别人说话时,那双闭着的眼睛偶尔睁开一下,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位善良的农村“五保”老人,大家都称她为“藿香奶奶”。   藿香奶奶是一位烈士家属,新中国成立前,丈夫在战场上牺牲了,年轻时就守寡,没有子女,一直自食其力,丧失劳动能力后,由政府负责赡养。   老奶奶深居简出,从不到邻居家串门,也不出门走亲戚,在我的印象中,她好像一直处在“世外桃源”中。她身体硬朗,很少生病,偶尔有点小毛病也不需看医生。她的住房不大,一厅一室,客厅兼厨房,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