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日记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它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的现实性、应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近几年我从事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尝试着写数学日记,注重挖掘写作素材,我欣喜地发现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有着独到的魅力,它让学生时刻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数学日记——描绘课堂、生成精彩的摇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上我总是努力地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因此课上时常会出现精彩的争论、智慧的交流,这就为老师撰写教学随笔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更成为了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的特有素材. 有的同学在学习了特殊关系的最小公倍数后这样写到:在数学书上我们碰到了一道有趣的题目:
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2,3和9,5和10,4和8;
5和7,8和3,9和10,1和5.
做第一组题的时候,大家很快就完成了. 待到交流自己的发现时,大家踊跃举手发言. 一名同学说:我发现其中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接着,另一名同学补充道:我认为这样的结论应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时才有这样的规律. 大家还有些疑惑,于是自己开始举例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比如:9和3,9是3的倍数. 经过排列3的倍数有3,6,9,12,…;9的倍数有9,18,27,…,9和3的最小公倍数的确是9,由此看来这个规律是正确的. 经过大家的补充、验证、归纳、总结,同学们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其中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大家都为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归纳得出这个规律而高兴.
开始做第二组题了,在交流自己的发现时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想法,于是,一场辩论赛开始了. 一开始,有人便提出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但马上就有人反驳了,说6和4就不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2,不是24. 孟老师笑眯眯地说:“是啊,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反驳. 那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呢?”接着有同学提出两个数不能是偶数时,两个数的乘积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但也很快遭到了反驳. 后来,有同学提出是“有时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可是马上有同学刨根问底:“有时候”到底是什么时候呢?于是同学们一起一一罗列起来.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两个数没有共同的因数时,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在这节有趣的数学课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给我们寻找一些特殊关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带来的方便,同学心里美滋滋的,从中品尝到了探究的乐趣.
二、数学日记——挑战自我、反思提高的阵地
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道挑战题:1999×199819981998-1998×199919991999=?要求简便计算. 我一看数字这么大,虽然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结构相同的因数,但是只靠这一条信息,我怎么也理不出头绪.
爸爸见我想不出来,便在旁边提醒了一下:“分解呀!” 我茅塞顿开,通过分析,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分解法:由3个1998组成的199819981998一定能被1998整除,所以199819981998=1998×100010001,同理,199919991999也能被1999整除,所以1999199919999 = 1999 × 100010001. 这样,它的“伪装”终于去掉了,产生了一个相同的因数100010001. 所以,原式=1999×1998×100010001-1998×1999×100010001 = 0.
通过这道题目我知道了分解法是巧算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做到准确、合理、到位,可以解决很多难题.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再聪明的学生也会遇到难题、易错题,而遇到难题可独立思考解决,解决不了可请求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上述日记中的问题经过爸爸的点拨很快找到了解题方法,挑战成功了. 遇到难题、发生困难、引导点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是一篇很好的数学日记.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肯定,针对一些同学碰到的难题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对难题也会乐此不疲,挑战自我的兴趣越加浓厚,在挑战的同时不断反思,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数学日记——敞开心扉、增强交流的场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沟通了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拓宽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 有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学了小数点的知识后,晚上我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梦,梦见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跑步比赛. 参加比赛的是兔子、熊和毛毛虫. 经过1分钟的拼搏,它们的成绩如下:兔子跑了47.5米,熊走了35.1米,毛毛虫爬了1.005米. 突然,有人大叫:“快走开小数点,你长得真丑.”小数点生气极了,走开了. 大象裁判宣布名次了:第三名熊走了351米,第二名兔子跑了475米,第一名毛毛虫爬了1005米. 这时大家十分惊讶,怎么通常爬得最慢的毛毛虫成了第一名?
我一下子从梦中醒来,原来生活中少了小数点就天下大乱了. 我现在才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我今后一定认真用好这个不起眼的小数点.
这是学生自编的一篇数学童话,把数学知识予以数学童话中,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及时地和大家作了交流,学生在日记中可谓是畅所欲言,有时是自编的数学小幽默,有时真诚地对老师提出意见或建议,有时写写心中的烦恼,等等,教师针对各名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回复及帮助,虚心接纳,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意见,让每名学生心里的疑团云开雾散,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关心与帮助,建立了彼此交流、倾诉的桥梁,又一次拓展了学生写作的思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数学日记——体验成功、感受愉悦的乐园
数学日记是儿童体验成功的乐园,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体验到欢乐、成功. 当学生写出自己的日记后,教师要尽量寻找优点加以表扬,如“你会把所学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了,你写的日记进步真大,老师愿意分享你自编的幽默,你是个小小数学家”等,带着这些鼓励学生更喜欢写数学日记了. 同时教师对学生撰写的日记要及时地进行地反馈、交流,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日记,这有利于学生们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老师、同伴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老师平时还应及时指导修改有一定思想的日记并组织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他们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那时的情景一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的.
记数学日记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顺应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给学生以极广阔的思维空间. 数学日记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孩子们的学习轨迹及纷繁情绪,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分享成功的愉悦,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焕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数学日记——描绘课堂、生成精彩的摇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上我总是努力地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因此课上时常会出现精彩的争论、智慧的交流,这就为老师撰写教学随笔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更成为了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的特有素材. 有的同学在学习了特殊关系的最小公倍数后这样写到:在数学书上我们碰到了一道有趣的题目:
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2,3和9,5和10,4和8;
5和7,8和3,9和10,1和5.
做第一组题的时候,大家很快就完成了. 待到交流自己的发现时,大家踊跃举手发言. 一名同学说:我发现其中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接着,另一名同学补充道:我认为这样的结论应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时才有这样的规律. 大家还有些疑惑,于是自己开始举例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比如:9和3,9是3的倍数. 经过排列3的倍数有3,6,9,12,…;9的倍数有9,18,27,…,9和3的最小公倍数的确是9,由此看来这个规律是正确的. 经过大家的补充、验证、归纳、总结,同学们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其中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大家都为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归纳得出这个规律而高兴.
开始做第二组题了,在交流自己的发现时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想法,于是,一场辩论赛开始了. 一开始,有人便提出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但马上就有人反驳了,说6和4就不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2,不是24. 孟老师笑眯眯地说:“是啊,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反驳. 那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呢?”接着有同学提出两个数不能是偶数时,两个数的乘积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但也很快遭到了反驳. 后来,有同学提出是“有时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可是马上有同学刨根问底:“有时候”到底是什么时候呢?于是同学们一起一一罗列起来.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两个数没有共同的因数时,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在这节有趣的数学课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给我们寻找一些特殊关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带来的方便,同学心里美滋滋的,从中品尝到了探究的乐趣.
二、数学日记——挑战自我、反思提高的阵地
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道挑战题:1999×199819981998-1998×199919991999=?要求简便计算. 我一看数字这么大,虽然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结构相同的因数,但是只靠这一条信息,我怎么也理不出头绪.
爸爸见我想不出来,便在旁边提醒了一下:“分解呀!” 我茅塞顿开,通过分析,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分解法:由3个1998组成的199819981998一定能被1998整除,所以199819981998=1998×100010001,同理,199919991999也能被1999整除,所以1999199919999 = 1999 × 100010001. 这样,它的“伪装”终于去掉了,产生了一个相同的因数100010001. 所以,原式=1999×1998×100010001-1998×1999×100010001 = 0.
通过这道题目我知道了分解法是巧算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做到准确、合理、到位,可以解决很多难题.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再聪明的学生也会遇到难题、易错题,而遇到难题可独立思考解决,解决不了可请求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上述日记中的问题经过爸爸的点拨很快找到了解题方法,挑战成功了. 遇到难题、发生困难、引导点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是一篇很好的数学日记.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肯定,针对一些同学碰到的难题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对难题也会乐此不疲,挑战自我的兴趣越加浓厚,在挑战的同时不断反思,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数学日记——敞开心扉、增强交流的场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沟通了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拓宽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 有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学了小数点的知识后,晚上我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梦,梦见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跑步比赛. 参加比赛的是兔子、熊和毛毛虫. 经过1分钟的拼搏,它们的成绩如下:兔子跑了47.5米,熊走了35.1米,毛毛虫爬了1.005米. 突然,有人大叫:“快走开小数点,你长得真丑.”小数点生气极了,走开了. 大象裁判宣布名次了:第三名熊走了351米,第二名兔子跑了475米,第一名毛毛虫爬了1005米. 这时大家十分惊讶,怎么通常爬得最慢的毛毛虫成了第一名?
我一下子从梦中醒来,原来生活中少了小数点就天下大乱了. 我现在才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我今后一定认真用好这个不起眼的小数点.
这是学生自编的一篇数学童话,把数学知识予以数学童话中,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及时地和大家作了交流,学生在日记中可谓是畅所欲言,有时是自编的数学小幽默,有时真诚地对老师提出意见或建议,有时写写心中的烦恼,等等,教师针对各名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回复及帮助,虚心接纳,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意见,让每名学生心里的疑团云开雾散,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关心与帮助,建立了彼此交流、倾诉的桥梁,又一次拓展了学生写作的思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数学日记——体验成功、感受愉悦的乐园
数学日记是儿童体验成功的乐园,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体验到欢乐、成功. 当学生写出自己的日记后,教师要尽量寻找优点加以表扬,如“你会把所学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了,你写的日记进步真大,老师愿意分享你自编的幽默,你是个小小数学家”等,带着这些鼓励学生更喜欢写数学日记了. 同时教师对学生撰写的日记要及时地进行地反馈、交流,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日记,这有利于学生们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老师、同伴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老师平时还应及时指导修改有一定思想的日记并组织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他们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那时的情景一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的.
记数学日记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顺应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给学生以极广阔的思维空间. 数学日记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孩子们的学习轨迹及纷繁情绪,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分享成功的愉悦,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焕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