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解题,限于室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无从体现,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業应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同时通过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新课程数学作业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系统,应具备趣味性、层次性、合作性、实践性及探究性。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切从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参与作业的愿望和激情,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应树立的理念。富有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通过多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枯燥的传统作业。(传统的作业是不顾学生的实际差异,千遍一律式、命令式、强制式,结果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力,并使学生陷入疲于应付,被动接受的状态中)以牵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和强烈的学习需要。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而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完成,而且知识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我让学生课后买来七巧板,先观察七巧板的结构,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尽可能多地用七巧板拼出表示人或动物的图案。结果学生拼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狗、鸡、树等图案,还经常私下进行拼图比赛。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体验到图形的美,数学的美,为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
二、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的作业设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层次性应当成为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学生智力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基础掌握的不同,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合理地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要在作业的数量,难度和完成时间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变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分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精心设计好弹性作业题。具体的,把班级学生按学习程度分成 好(A 档)、中(B档)、差(C档)三个层次,每天的作业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题(a组)、提高题(b组)、综合题(c组),然后按学生的层次分层设计作业:A 档的学生要求保质保量完成a、b、c组题,B档的学生完成a、b组题,选做C组题,C档的学生只要求完成a组题。这样安排使得A 档学生“吃得好”,又有很大的提高;B档学生“吃得饱”,又得到巩固,并有相应的提高;C档的学生“吃得了”的同时又能打好基础。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减轻了课业负担。同时让那些学困生找到学习的自信。
三、作业选择要体现合作性
新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对于一般的作业,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比如一些拓展作业、实践类作业都需要利用小组合作来完成。小组合作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相互激励参与意识,发挥各自特长,达到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教育家维果斯认为,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习时,在他人的协助下,所能达到的比实际水平高一级的能力。同组成员间共同研讨,相互启发,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一些后进生能解除各种精神压力。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协助下积极参与,激活思维,激发情感,增长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作业的设计要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作业不应是单一的文本,而应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作业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愉悦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人生需要和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数学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3.04.《面对新课程,作业怎么做》.王培峰.
[2]中国创新教育,2004.0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设计》.吴世列.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切从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参与作业的愿望和激情,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应树立的理念。富有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通过多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枯燥的传统作业。(传统的作业是不顾学生的实际差异,千遍一律式、命令式、强制式,结果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力,并使学生陷入疲于应付,被动接受的状态中)以牵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和强烈的学习需要。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而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完成,而且知识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我让学生课后买来七巧板,先观察七巧板的结构,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尽可能多地用七巧板拼出表示人或动物的图案。结果学生拼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狗、鸡、树等图案,还经常私下进行拼图比赛。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体验到图形的美,数学的美,为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
二、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的作业设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层次性应当成为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学生智力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基础掌握的不同,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合理地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要在作业的数量,难度和完成时间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变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分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精心设计好弹性作业题。具体的,把班级学生按学习程度分成 好(A 档)、中(B档)、差(C档)三个层次,每天的作业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题(a组)、提高题(b组)、综合题(c组),然后按学生的层次分层设计作业:A 档的学生要求保质保量完成a、b、c组题,B档的学生完成a、b组题,选做C组题,C档的学生只要求完成a组题。这样安排使得A 档学生“吃得好”,又有很大的提高;B档学生“吃得饱”,又得到巩固,并有相应的提高;C档的学生“吃得了”的同时又能打好基础。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减轻了课业负担。同时让那些学困生找到学习的自信。
三、作业选择要体现合作性
新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对于一般的作业,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比如一些拓展作业、实践类作业都需要利用小组合作来完成。小组合作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相互激励参与意识,发挥各自特长,达到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教育家维果斯认为,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习时,在他人的协助下,所能达到的比实际水平高一级的能力。同组成员间共同研讨,相互启发,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一些后进生能解除各种精神压力。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协助下积极参与,激活思维,激发情感,增长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作业的设计要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作业不应是单一的文本,而应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作业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愉悦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人生需要和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数学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3.04.《面对新课程,作业怎么做》.王培峰.
[2]中国创新教育,2004.0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设计》.吴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