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化学观念打造探究课堂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微粒观建构,渗透元素观和哲学观,形成“探索硝酸将铜氧化的微粒”的主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探究化。
  关键词:观念建构;硝酸;探究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6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1.019
  化学观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建构而是对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综合与提升,通过对硝酸将铜氧化微粒的探索,形成元素观和微粒观。通过设置悬疑、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等方法,使课堂教学探究化,通过对比分析,渗透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的哲学观。
  一、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流程图
  设置悬疑(神秘液体)→演示实验1→含有氮、氧元素→演示实验2→含有氢元素→计算推断→揭秘硝酸分子式→学生实验1→探索硝酸与金属的反应→硝酸将铜氧化微粒的探索(猜想→演示实验3→再猜想→演示实验4→再猜想→学生实验2)→归纳提升,建构观念,形成价值观。其教学过程流程图如下:
  设问:根据该物质的状态,猜想它还有哪些元素?发散思维:可能有H元素等。
  追问:如何检验该物质中含有H元素。学生讨论:pH试纸、指示剂、蓝色石蕊试纸等。
  实验探索二(演示实验2):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
  现象与结论: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可推知该物质显酸性,则含有H元素。
  过渡设问:该神秘液体到底是什么物质呢?
  (3)计算破疑,标签揭秘
  若6.3g该神秘液体受热分解,得到NO2气体、0.8g O2和0.9g H2O,求其可能的化学式。
  讨论所得结论:可能的微粒为H 、NO3-、HNO3。根据铜与硝酸的反应现象排除掉H 将铜氧化的可能性,将铜氧化的可能微粒是NO3-、HNO3。
  过渡性设问:硝酸属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如果加水稀释,硝酸会完全电离吗?知识回忆与铺垫:硝酸属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如果加水稀释,硝酸完全电离,溶液中不存在HNO3分子(限于高中生的知识结构)。
  (2)实验探究,缩小“侦探”范围,猜想→验证。
  【实验探索四】演示实验3
  取浓硝酸1mL,加2倍体积的水稀释,再插入铜丝。
  现象与结论:铜片溶解,溶液变为蓝色,有无色气体产生,逐渐变为红棕色。硝酸属强电解质,加水稀释后的溶液无HNO3分子,但稀释后的硝酸仍能与铜片反应,说明将铜片氧化的微粒不是HNO3,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NO3-。果真如此吗?
  【实验探索四】演示实验4
  向盛有铜片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钠溶液。
  现象与结论:无明显现象,说明NO3-不能将铜氧化。学生显得迷惑,急切想知道硝酸将铜氧化的微粒。
  3. 设计方案,实验探索,综合分析,构建哲学观
  (1)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硝酸将铜氧化的微粒。
  学生设计方案一:先将铜片加入到硝酸盐溶液中,再加入稀硫酸。
  学生设计方案二:先将铜片加入到稀硫酸中,再加入硝酸钠溶液。
  【实验探索五】学生实验2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有的小组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再加入硫酸;有的小组向硫硫中加入铜片,再加入硝酸钠。待有明显现象后,将Y型管倾斜,使铜片与溶液分离。
  现象:铜与硝酸钠溶液不能反应,与硫酸也不反应,但将两者混合后却能发生反应,且与铜跟硝酸反应的现象相同。
  (2)综合分析,形成对立统一的哲学观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只有H 不能将铜氧化,只有NO3-也不能将铜氧化,二者结合,可将铜氧化,说明将铜氧化的微粒是H 和NO3-的共同作用。
  这样的实验探索,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现象是外在表现,而微粒的作用才是化学反应的内在本质。通过设置悬疑,在探索硝酸将铜氧化的微粒的过程中,建立了微粒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 迁移、应用与提升
  (1)运用比较法,巧记化学方程式
  请根据现象分析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共同产物和不同产物,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方程式一:Cu 4HNO3(浓)Cu(NO3)2 2NO2↑ 2H2O
  方程式二:3Cu 8HNO33Cu (NO3)2 2NO↑ 4H2O
  利用数字巧记忆,方程式一:4=2×2;即系数为1、4、1、2、2。方程式二:3×8=24,即系数为3、8、3、2、4。
  (2)迁移与应用
  Al遇浓硝酸钝化,遇稀硝酸反应。如果替换为铁,与铝类似;如果替换为Mg和Zn等活泼金属呢?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如果替换为Ag呢?与铜反应类似。如果替换为Pt和Au呢?不能与浓、稀硝酸反应。如果要想把Pt和Au溶解,需要溶解能力更强的王水。
  拆分汉字巧记忆。王水中的王的三横代表浓盐酸的体积,一竖代表浓硝酸的体积,二者按照体积比3∶1混合而成。玻尔利用王水,巧妙藏金。
  故事激趣,激发爱国情操和学习科学的热情: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科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二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他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提取出金,重新铸成奖章。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感受生活,解释现象:播放硝酸的相关视频,了解硝酸与生活的关系,并解释现象。
  (3)归纳与提升
  课堂归纳与提升:谈谈你的体会和感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知识收获:硝酸的强化性,硝酸的氧化性是由氢离子和硝酸根共同作用的。
  过程与方法收获:猜想→验证→假设→验证……→得出科学结论,学会比较,形成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收获:能从微粒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对量变→质变的哲学观有了初步认识。
  板书设计:
  5. 回扣实验现象,激发再探究的欲望
  展示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再次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真的是氧气吗?NO2会支持燃烧吗?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化学观的建构,设计主题,实验探究,形成核心,建构思维课堂,把课上到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1. 优势分析
  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本能。好奇心是探究的本源,侦探片之所以吸引人,就是运用悬疑激起了观众“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设置悬疑,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追根溯源的探索欲望。本节课将硝酸的标签隐去,设置悬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本能。
  设计探究主题,形成注意“向心力”。通过“探索硝酸将铜氧化的微粒”,形成了一个中心主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趋向这个中心主题,从而形成了注意的“向心力”。通过设置悬疑、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增强了思维的深度,经过了深刻思考的东西往往会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在思考中提升了学生的记忆力。
  2. 迷惘与反思
  课堂教学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的反思。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既要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可控性,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全面放开,全程让学设计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教学时间将会远远超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严密性与不严密的反思。探究范围局限于中学生的认识结构,有些问题如果深究,还是有待商榷的,笔者常常存着中学教学的理想主义与科学现实之间矛盾的困惑。如通过定量计算硝酸的分子式,也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
  化学观念建构的反思。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微粒观,并伴随量变→质变等哲学观的渗透,然而观念的建构犹如“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但只要中学老师坚持不懈,长期渗透,化学观念的建构一定会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 R. J. 吉利斯皮, 武永兴. 化学中的主要观念[J]. 化学教育, 1998, 19(4):3-6
  [2] 赖汉龙. 化学教学中探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7,(03):31-33
其他文献
When I was sixteen years old, my father bought me a set of used golf clubs. “I think you’ll be good at this sport, and golf is something you’ll enjoy,” he said. I’ll never forget those clubs. They wer
摘要:新课程理念重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文章以“金属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如何运用精巧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金属的性质;思维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4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设计精巧的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欲,很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化学实验室为化学教学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化学实验员在工作中不但要发扬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更要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用新课程理论来指导工作,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为化学教学服务的理念和意识。   关键词:服务理念;实验员;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2-003
摘要:通过“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而且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疑点可提,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  关键词:氢氧化钠变质;自主课堂教学;科学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4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China to Offer6 Global7 Students Online Courses in English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ill offer a number of high-quality8 courses in English to global students. It will be on the internationa
摘要:类比推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化学知识存在深、杂、混、特等特点,常存在缺少完整的类比系统,难以确定对应的类比源,对类比对象相似性认识模糊,过于追求类比结果的形式化,并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等缺陷。通过对类比的难点成因进行深度分析,探寻类比推理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以期高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发明精神。  关键词:化学教学;类比推理;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
摘要:如何提高化学教师的实验技能?作者通过参加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技能操作比赛后认为应该要: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努力创新探究课堂;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室开展教研;不断自我充电。  关键词:实验技能;化学实验;实验操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8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30
摘要:传统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结果偏重于于定性,对燃烧物红磷的选择也有不足之处,通过数字化实验对传统实验改进与创新,不仅让实验生活化和科技化,而且使实验结论更为精确和直观化。  关键词:氧气含量测定;误差分析;数字实验;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9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
摘要: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一切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严密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严密性,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以中学化学知识为载体,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关键词: 有机化学教学;思维严密性;培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11-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
摘要:课堂教学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然而有时候这个课堂答问的环节却渐渐缺失了,这不得不让教育工作者反恩。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答问能力成为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词:课堂答问;让说;敢说;会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6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