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史料教学 提升学科素养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z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本文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方法策略入手,探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史料教学;史料实证;方法策略
  一、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
  1.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梁启超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对历史的探究要以求真求实为目标,“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通过分析史料,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又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础。
  2.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提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历史的能力,它是学生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策略
  1.历史教师要树立“史料实证”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要先树立“史料实证”意识,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首先,历史教师要树立“史料实证”理念,不断接受新的史学观点。传统历史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新课改中渗透了史料教学的元素,但更多的是把史料作为课堂的“点缀”和应对高考的工具,而“史料实证”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证据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其次,教师要善于选择史料,“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机械灌输,要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各种各样的史料来培养。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图片史料、表格资料、口述史料、艺术作品、民间传说等都属于史料,在史料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权威、真实、典型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要以史料为立足点,通过史料再现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2.课堂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经常无视史料的存在而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导致答非所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史证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按照表现形式,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同时,让学生了解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如书籍、博物馆、网络等。
  最后,要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史料,教会学生分析史料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把握史料中的核心观点,还要设计出能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问题,以问题引领史料解读。比如,在教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通过展示尼克松1971年讲话材料和《二战后美苏争霸形势图》进行设问:材料中的“那时”指何时?那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如何?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解读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思考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以教材为载体,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其次,通过建立史料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还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最后,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收放结合,既要在学生搜集史料和整理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引导,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课外阅读与历史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如《二十四史》的相关篇章、《全球通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和积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作者单位:甘肃嘉峪关市酒鋼三中)
其他文献
[摘 要] 面对流动人口非常流动时期,学校把德育工作重点放在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上,同时带动非留守儿童的教育。朝天区曾家初级中学着力于构建留守儿童关爱协同育人机制,充分整合教育、民政、社区、村组、家长力量,建立安全、温暖、贴心的关爱机制,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乡村脱贫奔康。   [关键词] 留守儿童;延伸替代服务;协同育人机制  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初级中学位于曾家镇,生
——毕业季,很多学生为了能顺利毕业,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论文查重”,然而,你的论文却有可能在这个环节中被人盗取。近期,广西某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小杨就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小杨曾通过淘宝网购买了两次论文查重服务,而这篇文章却被盗取并发表,导致小杨多次修改而至今无法通过论文查重。  对此,不少法律专家表示,论文查重系统设立的初衷是为了预防学术不端情况的发生,并不是个人论文创作的必经程序,高校学生如
[摘 要] 为克服教师职业发展的倦怠和瓶颈,通过组建工作坊,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內驱力和自我效能,注重多元智慧和互助合作,打造教师深度培养基,构建新的合作交流共同体。工作坊在组建构成上是自由组合;在活动内容上是自选主题;在评价方式上是各自展示。   [关键词] 工作坊;蜂群  如何让已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教师克服职业的倦怠和瓶颈期,走出“高原”,走向“高峰”,是困扰我校师资队伍进一步发展的比较棘手问题。
[摘 要]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办学实际上就是办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石场小学追根溯源、传承发展,基于地域风情、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教育功能等研究,确立“金石教育”文化主张。学校播撒下“金石文化”的种子,“精心实干”,把文化理念转化为文化契约,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果实。  [关键词] 思考实践;金石文化;教育果实  
[摘 要] 立足于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建构“阳光少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依托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学生培养方面,抓实三条主线(基础习惯培养主线、潜能开发主线、核心素养培养主线);教师培养方面,实现三个转变(教学视角由教学走向教育的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走向对话的转变,教学思维由传统走向创新的转变)。  [关键词] “阳光少年”;三类课程;三
[关键词] 高三;毕业;寄语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为同学们举行高中毕业典礼,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出色地完成了三年高中学习任务,即将迈向人生新起点的全体高三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所有曾与这一年级相处过的教职员工表示真诚的敬意!  十几载寒窗苦读,即将撷取硕果;几百日同窗共讀,将要分手告别。我此时的心情和同学们一样,有难耐的激动,更有深深的祝福。  在你们就要走出母校走向远方,放飞新的理想和希望的时
据初步统计,93%以上的公办小学都为确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晚托服务。  上海全市小学逐步试行放学后“快乐30分”拓展活動。这项由在校小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公益活动,通常每周安排4天,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快乐30分”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范围,不得集体学习新课或进行集体补课。“快乐30分”结束后,学校为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提供看护服务,并鼓励和支持适度延长放学后看护服务时间。  为解决确有困难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通过整合资源、综合考虑,于2013年10月,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们在学校网站上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专题网络平
众所周知,教师批评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主动完善自我。换句话说,有效的批评,应该转化成为学生自觉的“自我教育”的行为。笔者认为,那些感叹批评已经“失灵”的教师,恰恰是在“教育转化”上显得无能为力。  有些教师对“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深信不疑,总是喜欢用那种狂风暴雨式的批评来对待自己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其结果是,教师自身不仅消耗了不必要的体力,而
[摘 要] 师德问题是一个有关生命智慧和人的具体实在的行动问题。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了师德的重要性及提高师德水平的方式。  [关键词] 师德;问题;路径  師德问题,表面看来,是一个涉及道德的说教问题;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有关生命智慧和人的具体实在的行动问题。  一、师德是教师应对生命内在冲突之能力的呈现  教师在对待他自己的职业时,表现出来的言行和道德感,是他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数十年来,成长得健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