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就应从教学目标入手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拉近师生距离,和谐师生情感,为课堂教学奠定感情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
  三、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四、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六、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做法: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特别是让另一个学生接着前一个学生或老师的话继续说,让学生随时都会认真去聆听。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七、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断转变、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学习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为此,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教学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的跨度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许并不见得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对于数学这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来说,却会让学生感到非同一般的不适应。那么,如何能够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就必然成为我们要研
【摘 要】问题学生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难点,随着小学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与更新,其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也在不断摸索与实践。本文作者基于多年作为小学班主任的实践经验,就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从目前小学问题学生教育存在的误区并结合个案分析,对问题学生教育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浅谈,以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 问题学生 解决方案  前言  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一直是教育界重视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对如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处理公私关系进行了探索,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并积极稳妥地运用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协调了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完成了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伴随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消灭而消亡。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今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康有序推进,处理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摘 要】中学生学历史,呈现不愿或厌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即历史情感意识淡薄,从多角度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以致影响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育需要加强广大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自进、自用的探求精神。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情感;重要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面对灵活多样、千变万化的试题,那些高智商的学生很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