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的导入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数学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现在的中学生活泼好动,根据专家结论,中小学一般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思想集中,这段听课效果也最好,那么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导入,设计得好,就能一开课吸引住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师生配合难以默契,教学就取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新课。中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巧妙地导入新课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际,简要地介绍导入新课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温故导入法
  一些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应尽量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之后,对旧知识的形式或者成立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引出新课题。例如,讲角这一节时可先复习线段的有关知识,然后提出:将定义中的“线段”改为“角”,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一方面可复习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可为学习新知识辅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新课题的探索。
  二、设疑式导入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块三角形状的玻璃板,被打断成两块,若要再划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板,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为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明确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具体的数学模型,由此导入新课。
  三、动手实践导入法
  动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在讲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让学生剪出好多图形,其中有些能拼成正方体,有些不能拼成正方体,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到底什么样的能拼成呢?能拼成正方体的又怎样的规律呢?在讲规律探索题时,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的0纸折一下,使折痕左侧部分比右侧部分短1厘米;展开后再折一次,使折痕右侧部分比左侧部分短1厘米,再展开,问两折痕之间的距离.学生七嘴八舌,有说2厘米的,有说1厘米的,让他们动手折一下很快得出答案。所以以动手实验导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引出新课。
  四、类比导入法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结点、相似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因为数学有严密的科学体系,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多数概念、定理、公式都产生于或发展于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
  比如,在讲角的有关问题时,可以从线段的有关问题为例类比。线段的中点问题可类比角的平分线。线段的大小比较可类比角的大小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可类比角的和差。角的有关计算题可类比线段的有关计算题。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五、故事导入法
  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例如:我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是这样设置教学情景的,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安排在新课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前有一个平民为国家立了大功,国王问那个平民你要什么奖励?平民说:“我只要在你的棋盘(国际象棋棋盘)上的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第四格放8粒米(这样下一格所放的米是前一格的1倍)……直到第64格。”这个国王就笑这个平民说:“你只要这么点的奖赏吗?”国王痛快的答应了。同学们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讨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还有的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师的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等我们学了这一节的内容后,大家自然就明白“国王的国库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了”,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学生将被故事吸引,更为故事中的问题所激动,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学导入有多种方法和形式,以上仅列举了几种常用方法。但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不能贪偏离主题,与所学的内容应紧密相连。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老师钻研教材,二要靠老师平时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 “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新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要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尤其是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要引导学生整体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容,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先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紧密结合, 一旦学生形成了自我教育的良好心理素质,他们就会随时随地从生活中获取各种养料,不断充实、更新自己,使思想和写作表现出明显的进步。这也如同教师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训练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而终生受益一样重要。  [关键词]作文 评讲鼓励 生活引导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阅读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备受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下面笔者就如何搞好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确定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读、写、听、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教育研究表明,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这就强调了幼儿时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在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怎样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摘 要]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数学化的社会”中,数学阅读已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近年来,在形成碳碳键、碳杂键的方法学研究中,过渡金属催化的脱羧偶联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归功于羧酸及其衍生物通常是稳定易得的原料,并且二氧化碳作为唯一的副产物。传统的偶联方法,需要预活化的反应物,如有机金属试剂,因此产生了有毒的金属垃圾。而过渡金属催化的脱羧偶联反应通常倾向于用催化量的金属催化剂,如钯、铜、铁盐等。尽管这些年在这一领域有了一些很大的进步,但对于有机合成研究工作者来说,开发新的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