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既苦又乐的事情,苦多还是乐多由学习主体心理状态和客体性质的特点决定。学习中,如学习主体的苦多于乐,则是极为不利的事情,因为学习者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意志品质较差的往往难以学习下去,即使学了,也是迫于客观压力,而非主观意愿,这样学习不会有较高的效率。因此学习主体从有一定难度的客体中“去苦”而“得乐”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这样,主体和客体之间才能建立桥梁,主体对客体才能产生情感,主体才会从内心朝自己制定的目标去努力,并进而对自己获得的成功和失败作出原因推断,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争取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说,得乐是搞好学习的一个基本条件,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得乐策略的运用。
一、得乐策略及其运用的理论依据
得乐策略是熊川武教授提出的,它是教学策略的一种。他认为得乐策略就是帮助学习主体调整情感、获得学习快乐策略。得乐的组成要素有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其中情感起着引领作用,处于首要位置。就学习活动而言,情感作用表现在:第一,不同强度的情感有增力或减力效应。叶克斯——多德松定律表明,难度大的学习内容的最佳操作效率偏于较低的兴奋水平,而难度小的学习内容最佳操作效率则偏于较高的兴奋水平。第二,不同色彩的情感也有增力或减力效应。愉快的情感有增力作用,悲伤的情感则有减力作用。就记忆而言,情感体验对识记的数量、速度、持久性有较大的影响。另外,积极的情感能激发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进行重现和再认。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记忆品质的提高。就思维而言,情感能调控思维方向,提高思维灵活性,增强学习主体冥思苦想的毅力。
二、得乐策略运用的主、客体要求
文言文教学因其本身的性质特征,要特别注重得乐策略的运用,这也是学习主体的客观要求。
学习客体通常指学习者学习的对象。文言文学习的对象是我国古代以文言形式记录下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学作品。目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涉及到中国古文各种知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化常识、文字知识等。就文体知识而言,有史传、诗、词、赋、曲、铭、说等。文化常识有官爵、职位称号,也包括人物名号、地名行政区名,还包括古代汉语各种修辞格,诗词曲中的音韵、平仄。文字知识也较多,包括汉字构造、用字法、造字法等。就文言文的内容而言,文中所记的人物、事件距现在也已很久,因古今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事件的评价也很不同,有时品读古代作品,今人很难产生共鸣,也就无从产生兴趣,学习文言文也就没有了动力。
就学习主体而言,中学生的主体性处于由不充分到充分的过程中,他们正在全面获得学习主体地位,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不足以全面、深刻认识学习客体。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因文言知识极少,不能在学习中表现得从容自如。而且这种特殊主体意志品质还不具备坚韧性,要他们刻苦钻研,排除困难而“得乐”,则显得尤为重要。
主客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必然会遇到种种障碍,即不懂、不理解或很难掌握住一系列文言知识。导致主体对客体常常失去兴趣,失去情感。认为学习文言文不是乐事而是苦事。因此学习者就不会有目的地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达到学会学习到自觉学习,或者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三、文言文教学中得乐方法
学习有趣的学习客体,学习者的情感会自然而出,但对难以认知的客体想获得乐趣则不那么容易,相反,学习者经常会遭受沉重打击,甚至会从此失去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中,学习主体兴趣的培养和得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知、略知相关内容,“激趣”得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兴趣的事物是中等陌生度的事物,对非常熟悉和非常陌生的事物的兴趣度很低。因为对过于陌生的事物难以理解,难度增加,认识时主体的情感因素不会被激发,过于熟悉的事物则会让人索然寡味。中学生新学一篇文言文,对其中的内容往往一无所知,加上文字或文言知识生疏等原因,靠自己的能力往往很难读下去,因而得乐受阻。这时,教师适当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及其背景知识,有助学习者“解阻”,增强兴趣。但介绍时不要和盘托出,要留有余味。比如高中有一篇文章《训俭示康》,这是司马光对自己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教育他要俭朴,不可奢侈。文章很长,而且文字难懂,文言知识、历史人物很多,加之司马光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是以王安石的对立面出现的,学生往往对他有成见,认为他阻碍了北宋的改革和社会发展,是保守的代表,难以提高学习主体的情感。这些原因就需要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培养学习本文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很了解司马光?
学生:了解,历史书上讲过。
教师:我知道大家了解他有关北宋改革的事情,但作为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他落后的一面,更要了解他闪光的一面。大家都知道他的《资治通鉴》吧,有谁知道他的写作目的?
学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教师:很好。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写书,不是很伟大吗?他不仅如此,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很值得推崇的一面,请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上的新课课题,想想我说的是哪些方面?作者又是怎么训示他的儿子的?同学们在阅读之前有几个古代文化常识我先解释一下。(1)忝,这是古代谦虚的说法,意为“辱”,现代语法上叫它“谦词”,“二十忝科名”的意思是“二十岁时,我考取了进士使同列受辱”。(2)“闻喜宴”:皇帝赐予新科进士的宴会,参加者要戴花。(3)“听事”,亦作“厅事”,指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
通过这样的简介激发,学生立即有了想读下去的情趣,即使文字上有点障碍,对他们阅读影响也不大。
(二)创设情境,“激欲”得乐。文言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是“新”的,因此学生总是怀着期待的心情以获取新知。对学生这种期待,教师往往采用“直接填入法”,而忽视了学生在思考、鉴别中获得新知,产生快乐,并使新知在头脑中留下印象深刻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围绕所学内容,给学生出些难题,创设情境,先让他们去思考。高中课文中(文言文)多次出现实词“引”,其实义很多,但意义相互联系。教学中不必一个个讲解,可先创疑难情境:分析汉字形体,想象汉字原义。先发问:“引”左边是“弓”,右边“︱”是什么呢?(古代箭杆)。学生在思考争论中明白了“引”与弓箭有关。再设疑难情境:现代汉语中“牵引”与弓箭有什么联系呢?(拉)再将两个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引”的本意,(开引,即拉开弓)我们还可以列出例句引导学生思考。例(1)“引军北还”(《赤壁之战》司马光)。(2)“引而不发,跃如也。”(3)“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以上例句中“引”的意思分别是“后退”、“开弓”、“拉”的意思。教师根据这三个义项再次设境:“引”有“开弓”“拉”的意思,为什么会有“后退”的意思呢?教师让学生做开弓动作,再让他们思考。原来开弓时手是向后拉,所以有“后退”的引申义。
通过这样的情境和思考,学生得到的就不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在动脑中获知,使学习主体既可以产生乐趣,也有利于知识的识记和保持。
不仅词语可以设置情境,激发情趣,课文导入也可设境激情,培养情感。还以《训俭示康》为例。设境:同学们谁看过杨家将的故事?能谈谈里面的宰相寇准吗?先交流一下,然后由代表集中陈述:寇准能以大局为重,急国家之所急,有智慧,有才能……教师紧接着设疑:历史上的寇准没有那么完美,在他的人品上有不小一块污点呢,尤其是他人到老年之后,同学们相信吗?不信大家看看今天要上的新课《训俭示康》,看看司马光揭开了他哪块疤痕?
这样设境,学生由期待状态到怀疑、惊奇,再到探索求知状态。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作用在教学中得到了发挥,如此学习其乐融融。
(三)契合兴趣,“苦”中得乐。文言文因其难度,已退出交际舞台,爱好者甚少,如何使无乐者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呢?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强调文言文的重要性,但这种理性上的认识,尚不足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本身因素去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浓,但对语文的其他方面感兴趣,教师要促使这些兴趣泛化形成与教师兴趣一致的契合面。促使泛化机制的关键是找到师生兴趣的过渡区。比如学生喜欢写作和现代文学,教师也喜欢这些,那么写作和现代文学就是过渡区。找到过渡区后,教师应将自己的兴趣集中投入到过渡区,使之扩大,包容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找学生谈写作,谈现当代文学,指导他们写作,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和他们共同探讨现当代文学现象,赏析现当代文学作品,并把谈话内容扩大到古代文学对写作的帮助,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影响,古代文学的价值等。中学生大都喜欢描写、叙述类散文,而古代文学中的很多同类体裁的作品很多,文字优美,描写细腻,叙事感人。如明代唐宋派代表归有光,他的散文《项脊轩志》为历代称颂,其中有很多细节描写给人以很深的印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姗姗可爱”。短短的文字,描绘出了安宁平静而美丽的意境。文中对分家、祖母、母亲及妻子的言行叙述,不着一个情字,却句句含情,字字是情。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事件,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使之兴趣扩张,形成和教师的文言文兴趣的重合,从而使学生从“苦”中走出,投入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中去。
(四)发现文中之美,美中得乐。“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罗丹)。文言文中美的因素是很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外显特征,让学生得到美感体验,感受美,从而“心赏目悦”,得到心理满足。
中学文言文中,诗、词、曲、赋、文都有美,有绘画之美,情感之美,人物精神之美,也有文字之美。“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雄浑壮阔的自然美。“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是自然和人的和谐之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沉郁悱恻的人情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失意、沮丧又无可奈何的人情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人性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孝顺的人性美。“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是坚贞不屈的崇高精神之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言文,随美而行,为美陶醉,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便可从外而内,由低而高。学习之乐无可言表。
(五)保持紧张、焦虑,高效得乐。
焦虑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映,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焦虑是把双刃剑,对学习主体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并因学习主体的能力不同而有不同利弊。心理学家指出,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度的能力结合才能促进学习。高度的焦虑同低能力结合则会抑制学习。中学生因其年龄较小,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因此要让他们有一定紧张焦虑心态。从学习客体文言文来看,因其难以阅读理解,客观上也造成了这种紧张焦虑心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心态可控制在中等水平。具体到文言文教学中,师生的要求都要适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各篇文言文的难易度,过易的作品要求要高,象《六国论》(苏洵)、《过秦论》(贾谊)等,不仅要求学生能自己掌握实词、虚词,还要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作品内容。对较难的作品,要求要低,象《五蠢》(韩非)、《问说》(刘开)等,教师只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大概内容。文字和思想内容,作者论辩特色则要求教师详细分析帮助理解。对难度适中的作品,象《荆轲刺秦王》(《战国策》)、《屈原》(《史记》司马迁)等,教师要适当地指点解释,因为文字上有一定难度,像实词“用”作“因为”解释,其它地方没见过。但对其思想内容方面,则不需多讲,因学生对这些方面内容比较熟悉。这种教法也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对学生来说,他们自己也要懂得紧张、焦虑对自己的双重作用,控制适中的紧张焦虑度,以较少的时间读懂较多的文言文作品,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这样学习者必然在知识丰收中得乐,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正确归因,成败中得乐。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同时,人们还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心理学家海德和韦纳都认为,人的行为可归为内部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指存在于行为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原因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惩、运气等。学习中,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以上诸因素之中,从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下一步成就行为。具体来说,归因影响学习主体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和情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为稳健的努力原因,那么学习者可能产生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他们将不断努力,期待新的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学习者对下一次学习行为成功就不会产生期待。就学习者情感反应而言,如果将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就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如将行为成就归因为外部原因,学习者对成败的情感反应不太大。文言文学习,初学者顺利而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比较难懂的文章,学习者对文章的理解失败多于成功。师生对这种失败都要重视,因为连续不断的失败会导致一种“习得无助感”心理状态。习得无助感指人或动物不断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对文言文阅读产生认知上的障碍,即本来能看懂的也看不懂了。这样就会使文言文学习者对作品冷淡、悲观,甚至厌烦。但文言文学习以记忆理解为主,与物理、数学等抽象逻辑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不同,只要学生刻苦努力,注意记忆、积累,学习水平会提高得很快。这就要求教师区分学生层次,分层布置阅读练习。难一点段落让能力强的同学阅读,难度适中的段落,让中等水平的学习者阅读,较容易的段落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这样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错误时,告诉他们这主要是努力不够,或是课文内容难度较大,而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适当的时候,还要鼓励学生对疑难字句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测。如果学生理解错了,就给一点启示,让他们越过难关,并表扬他们的探索精神。学生自己也要自觉培养正确对待失败的心理,即在失败面前,既要正视问题,又要保持豁达的乐观的心理。总之,正确地运用归因模式对学生学好文言文极为重要,如此,学生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得乐策略及其运用的理论依据
得乐策略是熊川武教授提出的,它是教学策略的一种。他认为得乐策略就是帮助学习主体调整情感、获得学习快乐策略。得乐的组成要素有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其中情感起着引领作用,处于首要位置。就学习活动而言,情感作用表现在:第一,不同强度的情感有增力或减力效应。叶克斯——多德松定律表明,难度大的学习内容的最佳操作效率偏于较低的兴奋水平,而难度小的学习内容最佳操作效率则偏于较高的兴奋水平。第二,不同色彩的情感也有增力或减力效应。愉快的情感有增力作用,悲伤的情感则有减力作用。就记忆而言,情感体验对识记的数量、速度、持久性有较大的影响。另外,积极的情感能激发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进行重现和再认。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记忆品质的提高。就思维而言,情感能调控思维方向,提高思维灵活性,增强学习主体冥思苦想的毅力。
二、得乐策略运用的主、客体要求
文言文教学因其本身的性质特征,要特别注重得乐策略的运用,这也是学习主体的客观要求。
学习客体通常指学习者学习的对象。文言文学习的对象是我国古代以文言形式记录下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学作品。目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涉及到中国古文各种知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化常识、文字知识等。就文体知识而言,有史传、诗、词、赋、曲、铭、说等。文化常识有官爵、职位称号,也包括人物名号、地名行政区名,还包括古代汉语各种修辞格,诗词曲中的音韵、平仄。文字知识也较多,包括汉字构造、用字法、造字法等。就文言文的内容而言,文中所记的人物、事件距现在也已很久,因古今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事件的评价也很不同,有时品读古代作品,今人很难产生共鸣,也就无从产生兴趣,学习文言文也就没有了动力。
就学习主体而言,中学生的主体性处于由不充分到充分的过程中,他们正在全面获得学习主体地位,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不足以全面、深刻认识学习客体。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因文言知识极少,不能在学习中表现得从容自如。而且这种特殊主体意志品质还不具备坚韧性,要他们刻苦钻研,排除困难而“得乐”,则显得尤为重要。
主客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必然会遇到种种障碍,即不懂、不理解或很难掌握住一系列文言知识。导致主体对客体常常失去兴趣,失去情感。认为学习文言文不是乐事而是苦事。因此学习者就不会有目的地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达到学会学习到自觉学习,或者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三、文言文教学中得乐方法
学习有趣的学习客体,学习者的情感会自然而出,但对难以认知的客体想获得乐趣则不那么容易,相反,学习者经常会遭受沉重打击,甚至会从此失去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中,学习主体兴趣的培养和得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知、略知相关内容,“激趣”得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兴趣的事物是中等陌生度的事物,对非常熟悉和非常陌生的事物的兴趣度很低。因为对过于陌生的事物难以理解,难度增加,认识时主体的情感因素不会被激发,过于熟悉的事物则会让人索然寡味。中学生新学一篇文言文,对其中的内容往往一无所知,加上文字或文言知识生疏等原因,靠自己的能力往往很难读下去,因而得乐受阻。这时,教师适当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及其背景知识,有助学习者“解阻”,增强兴趣。但介绍时不要和盘托出,要留有余味。比如高中有一篇文章《训俭示康》,这是司马光对自己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教育他要俭朴,不可奢侈。文章很长,而且文字难懂,文言知识、历史人物很多,加之司马光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是以王安石的对立面出现的,学生往往对他有成见,认为他阻碍了北宋的改革和社会发展,是保守的代表,难以提高学习主体的情感。这些原因就需要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培养学习本文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很了解司马光?
学生:了解,历史书上讲过。
教师:我知道大家了解他有关北宋改革的事情,但作为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他落后的一面,更要了解他闪光的一面。大家都知道他的《资治通鉴》吧,有谁知道他的写作目的?
学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教师:很好。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写书,不是很伟大吗?他不仅如此,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很值得推崇的一面,请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上的新课课题,想想我说的是哪些方面?作者又是怎么训示他的儿子的?同学们在阅读之前有几个古代文化常识我先解释一下。(1)忝,这是古代谦虚的说法,意为“辱”,现代语法上叫它“谦词”,“二十忝科名”的意思是“二十岁时,我考取了进士使同列受辱”。(2)“闻喜宴”:皇帝赐予新科进士的宴会,参加者要戴花。(3)“听事”,亦作“厅事”,指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
通过这样的简介激发,学生立即有了想读下去的情趣,即使文字上有点障碍,对他们阅读影响也不大。
(二)创设情境,“激欲”得乐。文言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是“新”的,因此学生总是怀着期待的心情以获取新知。对学生这种期待,教师往往采用“直接填入法”,而忽视了学生在思考、鉴别中获得新知,产生快乐,并使新知在头脑中留下印象深刻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围绕所学内容,给学生出些难题,创设情境,先让他们去思考。高中课文中(文言文)多次出现实词“引”,其实义很多,但意义相互联系。教学中不必一个个讲解,可先创疑难情境:分析汉字形体,想象汉字原义。先发问:“引”左边是“弓”,右边“︱”是什么呢?(古代箭杆)。学生在思考争论中明白了“引”与弓箭有关。再设疑难情境:现代汉语中“牵引”与弓箭有什么联系呢?(拉)再将两个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引”的本意,(开引,即拉开弓)我们还可以列出例句引导学生思考。例(1)“引军北还”(《赤壁之战》司马光)。(2)“引而不发,跃如也。”(3)“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以上例句中“引”的意思分别是“后退”、“开弓”、“拉”的意思。教师根据这三个义项再次设境:“引”有“开弓”“拉”的意思,为什么会有“后退”的意思呢?教师让学生做开弓动作,再让他们思考。原来开弓时手是向后拉,所以有“后退”的引申义。
通过这样的情境和思考,学生得到的就不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在动脑中获知,使学习主体既可以产生乐趣,也有利于知识的识记和保持。
不仅词语可以设置情境,激发情趣,课文导入也可设境激情,培养情感。还以《训俭示康》为例。设境:同学们谁看过杨家将的故事?能谈谈里面的宰相寇准吗?先交流一下,然后由代表集中陈述:寇准能以大局为重,急国家之所急,有智慧,有才能……教师紧接着设疑:历史上的寇准没有那么完美,在他的人品上有不小一块污点呢,尤其是他人到老年之后,同学们相信吗?不信大家看看今天要上的新课《训俭示康》,看看司马光揭开了他哪块疤痕?
这样设境,学生由期待状态到怀疑、惊奇,再到探索求知状态。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作用在教学中得到了发挥,如此学习其乐融融。
(三)契合兴趣,“苦”中得乐。文言文因其难度,已退出交际舞台,爱好者甚少,如何使无乐者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呢?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强调文言文的重要性,但这种理性上的认识,尚不足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本身因素去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浓,但对语文的其他方面感兴趣,教师要促使这些兴趣泛化形成与教师兴趣一致的契合面。促使泛化机制的关键是找到师生兴趣的过渡区。比如学生喜欢写作和现代文学,教师也喜欢这些,那么写作和现代文学就是过渡区。找到过渡区后,教师应将自己的兴趣集中投入到过渡区,使之扩大,包容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找学生谈写作,谈现当代文学,指导他们写作,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和他们共同探讨现当代文学现象,赏析现当代文学作品,并把谈话内容扩大到古代文学对写作的帮助,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影响,古代文学的价值等。中学生大都喜欢描写、叙述类散文,而古代文学中的很多同类体裁的作品很多,文字优美,描写细腻,叙事感人。如明代唐宋派代表归有光,他的散文《项脊轩志》为历代称颂,其中有很多细节描写给人以很深的印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姗姗可爱”。短短的文字,描绘出了安宁平静而美丽的意境。文中对分家、祖母、母亲及妻子的言行叙述,不着一个情字,却句句含情,字字是情。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事件,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使之兴趣扩张,形成和教师的文言文兴趣的重合,从而使学生从“苦”中走出,投入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中去。
(四)发现文中之美,美中得乐。“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罗丹)。文言文中美的因素是很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外显特征,让学生得到美感体验,感受美,从而“心赏目悦”,得到心理满足。
中学文言文中,诗、词、曲、赋、文都有美,有绘画之美,情感之美,人物精神之美,也有文字之美。“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雄浑壮阔的自然美。“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是自然和人的和谐之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沉郁悱恻的人情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失意、沮丧又无可奈何的人情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人性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孝顺的人性美。“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是坚贞不屈的崇高精神之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言文,随美而行,为美陶醉,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便可从外而内,由低而高。学习之乐无可言表。
(五)保持紧张、焦虑,高效得乐。
焦虑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映,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焦虑是把双刃剑,对学习主体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并因学习主体的能力不同而有不同利弊。心理学家指出,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度的能力结合才能促进学习。高度的焦虑同低能力结合则会抑制学习。中学生因其年龄较小,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因此要让他们有一定紧张焦虑心态。从学习客体文言文来看,因其难以阅读理解,客观上也造成了这种紧张焦虑心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心态可控制在中等水平。具体到文言文教学中,师生的要求都要适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各篇文言文的难易度,过易的作品要求要高,象《六国论》(苏洵)、《过秦论》(贾谊)等,不仅要求学生能自己掌握实词、虚词,还要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作品内容。对较难的作品,要求要低,象《五蠢》(韩非)、《问说》(刘开)等,教师只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大概内容。文字和思想内容,作者论辩特色则要求教师详细分析帮助理解。对难度适中的作品,象《荆轲刺秦王》(《战国策》)、《屈原》(《史记》司马迁)等,教师要适当地指点解释,因为文字上有一定难度,像实词“用”作“因为”解释,其它地方没见过。但对其思想内容方面,则不需多讲,因学生对这些方面内容比较熟悉。这种教法也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对学生来说,他们自己也要懂得紧张、焦虑对自己的双重作用,控制适中的紧张焦虑度,以较少的时间读懂较多的文言文作品,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这样学习者必然在知识丰收中得乐,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正确归因,成败中得乐。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同时,人们还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心理学家海德和韦纳都认为,人的行为可归为内部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指存在于行为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原因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惩、运气等。学习中,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以上诸因素之中,从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下一步成就行为。具体来说,归因影响学习主体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和情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为稳健的努力原因,那么学习者可能产生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他们将不断努力,期待新的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学习者对下一次学习行为成功就不会产生期待。就学习者情感反应而言,如果将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就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如将行为成就归因为外部原因,学习者对成败的情感反应不太大。文言文学习,初学者顺利而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比较难懂的文章,学习者对文章的理解失败多于成功。师生对这种失败都要重视,因为连续不断的失败会导致一种“习得无助感”心理状态。习得无助感指人或动物不断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对文言文阅读产生认知上的障碍,即本来能看懂的也看不懂了。这样就会使文言文学习者对作品冷淡、悲观,甚至厌烦。但文言文学习以记忆理解为主,与物理、数学等抽象逻辑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不同,只要学生刻苦努力,注意记忆、积累,学习水平会提高得很快。这就要求教师区分学生层次,分层布置阅读练习。难一点段落让能力强的同学阅读,难度适中的段落,让中等水平的学习者阅读,较容易的段落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这样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错误时,告诉他们这主要是努力不够,或是课文内容难度较大,而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适当的时候,还要鼓励学生对疑难字句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测。如果学生理解错了,就给一点启示,让他们越过难关,并表扬他们的探索精神。学生自己也要自觉培养正确对待失败的心理,即在失败面前,既要正视问题,又要保持豁达的乐观的心理。总之,正确地运用归因模式对学生学好文言文极为重要,如此,学生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