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5~2007年的研究统计和归纳的基础上,试图从教学目的及意义、教材、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以期为其他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校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周家华(1976- ),男,安徽巢湖人,宿州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徽宿州 234000)黄苏芬(1982- ),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在职硕士研究生,宿州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2-0094-0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列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要求从2007年春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这是继“98方案”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从“纲要”课程的酝酿到实施,已有三年多的时间,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三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分析,为致力于从事这方面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开设“纲要”的教学目的及意义
沙健孙认为,“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的决定,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开设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①。
范大明认为,“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设“纲要”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第一,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第三,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②王炳林和范大明的观点一致,认为开设“纲要”“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可以更好地培養青年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③赵可则认为“纲要”课程的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④
李文海认为开设“纲要”可以用历史来“教育党员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⑤王顺生也持同样的观点。⑥
张海鹏从学术价值的角度分析了开设“纲要”的意义:第一,明确了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时限概念。第二,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第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阐述了近代历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第四,通过正确的史实分析,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⑦
从学者研究的内容看,开设“纲要”的教学目的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贯彻中央的文件精神;第二,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教育传统;第三,历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第四,中国共产党及其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对历史的学习;第五,历史课程在大学政治理论课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六,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第七,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提供历史知识;第八,为学生提供史学的学术价值;第九,帮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关于“纲要”教材的问题
“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沙健孙认为,“纲要”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主题、主线突出;编写体例有所创新;针对性强;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注重比较;表述完整、准确,文字简洁、鲜活。⑧程中原认为“纲要”“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称得上是一部信史”⑨金冲及认为编写这样的教材意义非常大,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给予了回答;在写作风格上言简意赅、准确平实。⑩张静如认为教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历史主线清晰,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吸收新成果,有可读性。[11]黄修荣认为“纲要”的特点是:第一,主题突出,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了中央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二,编写体例新颖,点、线、面结合,视野开阔;第三,表述完整、文字简洁、准确、鲜活。[12]李文海认为“纲要”是一部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结合得较好的高校教材。[13]
一些学者则对“纲要”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炳林认为,教材要有吸引力,学生愿意读而不是为了考试复习的需要;教材的语言和论断要规范、准确。教材篇幅不宜过大,内容也不宜过细。[14]陈拙认为教材编写要有较高的理论指导,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15]邹晓升认为“纲要”教材编写范式过于局限。周育民则认为“纲要”若干史实值得商榷。
关于“纲要”的主题问题。夏文强认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是近现代。”“切实把握这个主题、主线,是搞好教学的前提。”[16]詹于虹和陈拙也持类似的观点。沙健孙则根据党的十五大文件,认为“那种把革命边缘化的所谓‘现代化史观’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17]
三、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张静如认为,在高校开设“纲要”的教师队伍可以由专业历史教师、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教师组成,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专业的优势,拓展视野,把党史研究和近现代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18]
王炳林注重教师的学术性。指出“学校在教师编制上要有合理的岗位设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国内外交流的机会。”“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19]
张丽认为,“纲要”能否上好,关键在教师队伍。好的教师表现在政治上要坚定、知识结构全面、业务水平高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以及精湛的教学技巧等几个方面。[20]
李良玉认为,“纲要”既不同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也不同于历史专业课。前者重在理论阐释,而“纲要”则是要用历史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从“纲要”师资来源来看,原“两课”教师长于理论阐释,对历史知识意识不足;历史专业教师长于历史,但对理论的把握和政治敏锐性有一定的欠缺。为此,对“纲要”教师存在着一个怎样整合、提高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21]
四、关于“纲要”的教学问题
(一)关于教师
李妍认为,教师讲授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目的明确,观点正确;第二,适当放开,讲出特色。[22]李松林强调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要以身作则;第二,要敢于与善于联系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讲授;第三,要以饱满的政治激情,循循善诱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四,要高度重视讲好“纲要”的第一堂课。[23]沙健孙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重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二是坚持从学生对课程要求的实际出发。[24]白文刚认为,担任“纲要”的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第一是过硬的政治素质;第二是良好的业务素质。[25] 张静如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还是要扎实。[26]王顺生则强调要运用好“古今中外”法。[27]
(二)关于教学方法
张静如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到:第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历史阶段的严肃的影视作品、相关纪录片及图片资料;第二,可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8]张丽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一的教学模式:第一,结合实际把理论教学具体化、形象化;第二,加大讨论力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联系当前的热点从问题;第四,结合党和政府现行的方针政策;第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六,结合当前的考研形势;第七,进行实践教学;第八,引导学生科研教学。[29]康沛竹认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第一,以教学组方式来组合教师;第二,课堂讲授与讨论、录像相结合;第三,全年排课、自由选课;第四,灵活的考试方式。[30]王芳认为,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效性。[31]李军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五个联系”。[32]徐永军强调“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红色经典影片的作用,把红色经典影片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33] 徐奉臻则提出了“MSD教学模式”。[34]
(三)要处理好几种关系问题
沙健孙、李松林、康沛竹、王顺生、鲍静静、金冲及、徐奉臻、朱志敏等很多学者在各自的文章中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纲要”与中学历史,大学专业历史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革命史及世界近现代史的关系问题。沙健孙认为,“纲要”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35]要处理好“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关系。[36]李松林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容易发生重复的就是“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两门课。第一,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联系;第二,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区别;第三,要正确处理好两门课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关系问题。[37]李良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合理安排好与中学历史知识的衔接问题;二是妥善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三是恰当处理好历史课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38]金冲及不仅阐述了“纲要”与中学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的关系,而且着重分析了与原“两课”体系中“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联系和区别。[39]徐奉臻用非线性关系分析了“纲要”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大学本科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概论”“世界近现代史”的四种关系。[40]
总之,从近三年研究的情况来看,对“纲要”的研究起点较高,研究人员较多。研究呈三个特点:一是从研究成果形式上看,集中于论文。二是从研究内容上看,可分为两类:一是综合性研究,二是专题研究。三是从研究者的身份看,也可分为两类:一是参与“纲要”教材编写的“当事人”,二是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工作者。
[注释]
①[17][35]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12,13,14.
②范大明.关于新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2):86.
③[11][14][18][19][26][28]张静如,王炳林.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22,24,24,24,24-25,25,25.
④赵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初步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59.
⑤⑨[13]周溯源.正确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出版访沙健孙、李文海、程中原、田居俭[J].求是,2007(10):39-40,38-
39,39.
⑥[27]王顺生.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86,87.
⑦张海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7(4):13.
⑧本刊记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主要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沙健孙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16.
⑩[39]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25,25.
[12]黄修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与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4):14-15.
[15]陈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华夏文化,2005(2):64.
[16]夏文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和思考[J].消费导刊,2007(3):111.
[20][29]张丽.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148-149,148-149.
[21][38]李良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点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8,107.
[22]李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浅谈高等院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立足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31.
[23][37]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7):41,40-41.
[2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6):21-22.
[25]白文刚.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两个关键[J].高校理论战线,2007(2):32.
[30]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52.
[31]王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中的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3):94.
[32]李军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授方法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4-76.
[33]徐永军.论红色经典影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7(6):73.
[34][40]徐奉臻.“MSD教學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35,59.
[36]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6(8):22-23.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校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周家华(1976- ),男,安徽巢湖人,宿州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徽宿州 234000)黄苏芬(1982- ),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在职硕士研究生,宿州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2-0094-0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列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要求从2007年春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这是继“98方案”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从“纲要”课程的酝酿到实施,已有三年多的时间,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三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分析,为致力于从事这方面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开设“纲要”的教学目的及意义
沙健孙认为,“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的决定,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开设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①。
范大明认为,“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设“纲要”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第一,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第三,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②王炳林和范大明的观点一致,认为开设“纲要”“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可以更好地培養青年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③赵可则认为“纲要”课程的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④
李文海认为开设“纲要”可以用历史来“教育党员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⑤王顺生也持同样的观点。⑥
张海鹏从学术价值的角度分析了开设“纲要”的意义:第一,明确了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时限概念。第二,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第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阐述了近代历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第四,通过正确的史实分析,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⑦
从学者研究的内容看,开设“纲要”的教学目的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贯彻中央的文件精神;第二,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教育传统;第三,历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第四,中国共产党及其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对历史的学习;第五,历史课程在大学政治理论课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六,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第七,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提供历史知识;第八,为学生提供史学的学术价值;第九,帮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关于“纲要”教材的问题
“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沙健孙认为,“纲要”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主题、主线突出;编写体例有所创新;针对性强;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注重比较;表述完整、准确,文字简洁、鲜活。⑧程中原认为“纲要”“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称得上是一部信史”⑨金冲及认为编写这样的教材意义非常大,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给予了回答;在写作风格上言简意赅、准确平实。⑩张静如认为教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历史主线清晰,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吸收新成果,有可读性。[11]黄修荣认为“纲要”的特点是:第一,主题突出,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了中央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二,编写体例新颖,点、线、面结合,视野开阔;第三,表述完整、文字简洁、准确、鲜活。[12]李文海认为“纲要”是一部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结合得较好的高校教材。[13]
一些学者则对“纲要”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炳林认为,教材要有吸引力,学生愿意读而不是为了考试复习的需要;教材的语言和论断要规范、准确。教材篇幅不宜过大,内容也不宜过细。[14]陈拙认为教材编写要有较高的理论指导,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15]邹晓升认为“纲要”教材编写范式过于局限。周育民则认为“纲要”若干史实值得商榷。
关于“纲要”的主题问题。夏文强认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是近现代。”“切实把握这个主题、主线,是搞好教学的前提。”[16]詹于虹和陈拙也持类似的观点。沙健孙则根据党的十五大文件,认为“那种把革命边缘化的所谓‘现代化史观’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17]
三、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张静如认为,在高校开设“纲要”的教师队伍可以由专业历史教师、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教师组成,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专业的优势,拓展视野,把党史研究和近现代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18]
王炳林注重教师的学术性。指出“学校在教师编制上要有合理的岗位设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国内外交流的机会。”“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19]
张丽认为,“纲要”能否上好,关键在教师队伍。好的教师表现在政治上要坚定、知识结构全面、业务水平高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以及精湛的教学技巧等几个方面。[20]
李良玉认为,“纲要”既不同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也不同于历史专业课。前者重在理论阐释,而“纲要”则是要用历史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从“纲要”师资来源来看,原“两课”教师长于理论阐释,对历史知识意识不足;历史专业教师长于历史,但对理论的把握和政治敏锐性有一定的欠缺。为此,对“纲要”教师存在着一个怎样整合、提高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21]
四、关于“纲要”的教学问题
(一)关于教师
李妍认为,教师讲授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目的明确,观点正确;第二,适当放开,讲出特色。[22]李松林强调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要以身作则;第二,要敢于与善于联系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讲授;第三,要以饱满的政治激情,循循善诱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四,要高度重视讲好“纲要”的第一堂课。[23]沙健孙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重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二是坚持从学生对课程要求的实际出发。[24]白文刚认为,担任“纲要”的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第一是过硬的政治素质;第二是良好的业务素质。[25] 张静如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还是要扎实。[26]王顺生则强调要运用好“古今中外”法。[27]
(二)关于教学方法
张静如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到:第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历史阶段的严肃的影视作品、相关纪录片及图片资料;第二,可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8]张丽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一的教学模式:第一,结合实际把理论教学具体化、形象化;第二,加大讨论力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联系当前的热点从问题;第四,结合党和政府现行的方针政策;第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六,结合当前的考研形势;第七,进行实践教学;第八,引导学生科研教学。[29]康沛竹认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第一,以教学组方式来组合教师;第二,课堂讲授与讨论、录像相结合;第三,全年排课、自由选课;第四,灵活的考试方式。[30]王芳认为,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效性。[31]李军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五个联系”。[32]徐永军强调“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红色经典影片的作用,把红色经典影片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33] 徐奉臻则提出了“MSD教学模式”。[34]
(三)要处理好几种关系问题
沙健孙、李松林、康沛竹、王顺生、鲍静静、金冲及、徐奉臻、朱志敏等很多学者在各自的文章中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纲要”与中学历史,大学专业历史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革命史及世界近现代史的关系问题。沙健孙认为,“纲要”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35]要处理好“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关系。[36]李松林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容易发生重复的就是“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两门课。第一,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联系;第二,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区别;第三,要正确处理好两门课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关系问题。[37]李良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合理安排好与中学历史知识的衔接问题;二是妥善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三是恰当处理好历史课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38]金冲及不仅阐述了“纲要”与中学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的关系,而且着重分析了与原“两课”体系中“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联系和区别。[39]徐奉臻用非线性关系分析了“纲要”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大学本科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概论”“世界近现代史”的四种关系。[40]
总之,从近三年研究的情况来看,对“纲要”的研究起点较高,研究人员较多。研究呈三个特点:一是从研究成果形式上看,集中于论文。二是从研究内容上看,可分为两类:一是综合性研究,二是专题研究。三是从研究者的身份看,也可分为两类:一是参与“纲要”教材编写的“当事人”,二是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工作者。
[注释]
①[17][35]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12,13,14.
②范大明.关于新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2):86.
③[11][14][18][19][26][28]张静如,王炳林.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22,24,24,24,24-25,25,25.
④赵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初步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59.
⑤⑨[13]周溯源.正确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出版访沙健孙、李文海、程中原、田居俭[J].求是,2007(10):39-40,38-
39,39.
⑥[27]王顺生.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86,87.
⑦张海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7(4):13.
⑧本刊记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主要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沙健孙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16.
⑩[39]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25,25.
[12]黄修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与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4):14-15.
[15]陈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华夏文化,2005(2):64.
[16]夏文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和思考[J].消费导刊,2007(3):111.
[20][29]张丽.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148-149,148-149.
[21][38]李良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点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8,107.
[22]李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浅谈高等院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立足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31.
[23][37]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7):41,40-41.
[2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6):21-22.
[25]白文刚.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两个关键[J].高校理论战线,2007(2):32.
[30]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52.
[31]王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中的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3):94.
[32]李军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授方法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4-76.
[33]徐永军.论红色经典影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7(6):73.
[34][40]徐奉臻.“MSD教學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35,59.
[36]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6(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