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5~2007年研究综述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5~2007年的研究统计和归纳的基础上,试图从教学目的及意义、教材、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以期为其他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校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周家华(1976- ),男,安徽巢湖人,宿州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徽宿州 234000)黄苏芬(1982- ),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在职硕士研究生,宿州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2-0094-0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列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要求从2007年春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这是继“98方案”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从“纲要”课程的酝酿到实施,已有三年多的时间,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三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分析,为致力于从事这方面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开设“纲要”的教学目的及意义
  
  沙健孙认为,“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的决定,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开设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①。
  范大明认为,“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设“纲要”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第一,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第三,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②王炳林和范大明的观点一致,认为开设“纲要”“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可以更好地培養青年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③赵可则认为“纲要”课程的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④
  李文海认为开设“纲要”可以用历史来“教育党员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⑤王顺生也持同样的观点。⑥
  张海鹏从学术价值的角度分析了开设“纲要”的意义:第一,明确了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时限概念。第二,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第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阐述了近代历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第四,通过正确的史实分析,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⑦
  从学者研究的内容看,开设“纲要”的教学目的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贯彻中央的文件精神;第二,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教育传统;第三,历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第四,中国共产党及其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对历史的学习;第五,历史课程在大学政治理论课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六,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第七,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提供历史知识;第八,为学生提供史学的学术价值;第九,帮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关于“纲要”教材的问题
  
  “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沙健孙认为,“纲要”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主题、主线突出;编写体例有所创新;针对性强;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注重比较;表述完整、准确,文字简洁、鲜活。⑧程中原认为“纲要”“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称得上是一部信史”⑨金冲及认为编写这样的教材意义非常大,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给予了回答;在写作风格上言简意赅、准确平实。⑩张静如认为教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历史主线清晰,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吸收新成果,有可读性。[11]黄修荣认为“纲要”的特点是:第一,主题突出,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了中央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二,编写体例新颖,点、线、面结合,视野开阔;第三,表述完整、文字简洁、准确、鲜活。[12]李文海认为“纲要”是一部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结合得较好的高校教材。[13]
  一些学者则对“纲要”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炳林认为,教材要有吸引力,学生愿意读而不是为了考试复习的需要;教材的语言和论断要规范、准确。教材篇幅不宜过大,内容也不宜过细。[14]陈拙认为教材编写要有较高的理论指导,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15]邹晓升认为“纲要”教材编写范式过于局限。周育民则认为“纲要”若干史实值得商榷。
  关于“纲要”的主题问题。夏文强认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是近现代。”“切实把握这个主题、主线,是搞好教学的前提。”[16]詹于虹和陈拙也持类似的观点。沙健孙则根据党的十五大文件,认为“那种把革命边缘化的所谓‘现代化史观’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17]
  
  三、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张静如认为,在高校开设“纲要”的教师队伍可以由专业历史教师、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教师组成,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专业的优势,拓展视野,把党史研究和近现代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18]
  王炳林注重教师的学术性。指出“学校在教师编制上要有合理的岗位设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国内外交流的机会。”“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19]
  张丽认为,“纲要”能否上好,关键在教师队伍。好的教师表现在政治上要坚定、知识结构全面、业务水平高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以及精湛的教学技巧等几个方面。[20]
  李良玉认为,“纲要”既不同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也不同于历史专业课。前者重在理论阐释,而“纲要”则是要用历史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从“纲要”师资来源来看,原“两课”教师长于理论阐释,对历史知识意识不足;历史专业教师长于历史,但对理论的把握和政治敏锐性有一定的欠缺。为此,对“纲要”教师存在着一个怎样整合、提高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21]
  
  四、关于“纲要”的教学问题
  
  (一)关于教师
  李妍认为,教师讲授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目的明确,观点正确;第二,适当放开,讲出特色。[22]李松林强调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要以身作则;第二,要敢于与善于联系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讲授;第三,要以饱满的政治激情,循循善诱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四,要高度重视讲好“纲要”的第一堂课。[23]沙健孙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重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二是坚持从学生对课程要求的实际出发。[24]白文刚认为,担任“纲要”的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第一是过硬的政治素质;第二是良好的业务素质。[25] 张静如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还是要扎实。[26]王顺生则强调要运用好“古今中外”法。[27]
  (二)关于教学方法
  张静如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到:第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历史阶段的严肃的影视作品、相关纪录片及图片资料;第二,可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8]张丽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一的教学模式:第一,结合实际把理论教学具体化、形象化;第二,加大讨论力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联系当前的热点从问题;第四,结合党和政府现行的方针政策;第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六,结合当前的考研形势;第七,进行实践教学;第八,引导学生科研教学。[29]康沛竹认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第一,以教学组方式来组合教师;第二,课堂讲授与讨论、录像相结合;第三,全年排课、自由选课;第四,灵活的考试方式。[30]王芳认为,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效性。[31]李军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五个联系”。[32]徐永军强调“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红色经典影片的作用,把红色经典影片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33] 徐奉臻则提出了“MSD教学模式”。[34]
  (三)要处理好几种关系问题
  沙健孙、李松林、康沛竹、王顺生、鲍静静、金冲及、徐奉臻、朱志敏等很多学者在各自的文章中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纲要”与中学历史,大学专业历史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革命史及世界近现代史的关系问题。沙健孙认为,“纲要”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35]要处理好“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关系。[36]李松林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容易发生重复的就是“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两门课。第一,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联系;第二,要搞清楚两门课之间的区别;第三,要正确处理好两门课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关系问题。[37]李良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合理安排好与中学历史知识的衔接问题;二是妥善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三是恰当处理好历史课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38]金冲及不仅阐述了“纲要”与中学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的关系,而且着重分析了与原“两课”体系中“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联系和区别。[39]徐奉臻用非线性关系分析了“纲要”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大学本科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概论”“世界近现代史”的四种关系。[40]
  总之,从近三年研究的情况来看,对“纲要”的研究起点较高,研究人员较多。研究呈三个特点:一是从研究成果形式上看,集中于论文。二是从研究内容上看,可分为两类:一是综合性研究,二是专题研究。三是从研究者的身份看,也可分为两类:一是参与“纲要”教材编写的“当事人”,二是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工作者。
  
  [注释]
  ①[17][35]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12,13,14.
  ②范大明.关于新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2):86.
  ③[11][14][18][19][26][28]张静如,王炳林.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22,24,24,24,24-25,25,25.
  ④赵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初步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59.
  ⑤⑨[13]周溯源.正确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出版访沙健孙、李文海、程中原、田居俭[J].求是,2007(10):39-40,38-
  39,39.
  ⑥[27]王顺生.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86,87.
  ⑦张海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7(4):13.
  ⑧本刊记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主要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沙健孙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16.
  ⑩[39]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25,25.
  [12]黄修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与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4):14-15.
  [15]陈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华夏文化,2005(2):64.
  [16]夏文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和思考[J].消费导刊,2007(3):111.
  [20][29]张丽.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148-149,148-149.
  [21][38]李良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点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8,107.
  [22]李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浅谈高等院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立足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31.
  [23][37]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7):41,40-41.
  [2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6):21-22.
  [25]白文刚.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两个关键[J].高校理论战线,2007(2):32.
  [30]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52.
  [31]王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中的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3):94.
  [32]李军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授方法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4-76.
  [33]徐永军.论红色经典影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7(6):73.
  [34][40]徐奉臻.“MSD教學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35,59.
  [36]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6(8):22-23.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变革,各种通讯服务类产品和数码产品层出不穷,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促进潜在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商家利用广告进行产品的宣传并在广告中多以人的身体作为表现对象进行消费意义景观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身体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符号,在潜在消费者和消费品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使广告实现其传递商品意义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人的身体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选取《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2013-2018年信息通讯服务及数码用品平面类广告中所有以人身体作为表现对象的文本作为研究案例,在传播学的范畴内
[摘要]生涯教育是高等学校以“生”为本,关注大学生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为核心,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联系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对当前的生涯教育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对高等学校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涯观念,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涯探索、开展全面的生涯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生涯教育 Super生涯发展理论 大学生发展任务  [作者简介]胡习文(1973- ),男,
期刊
[摘要]文章提出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高职高专教育,构建融二者为一体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整体功能特性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职业人素质构成 职业发展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全福泉(1971- ),男,江西上饶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服务与教学;林德钦(1983- ),男,江西吉
期刊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朝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人类迈进智媒时代。目前,正处于智媒时代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工智能和推荐算法将改变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和信息分发机制,使得内容生产、内容呈现和内容分发更加智能化,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升级与中产阶层扩大,营造了新的知识需求,构建了阅读消费新场景。技术变革与受众需求增加共同推动了内容付费的蓬勃发展。
  本文运用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对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具体研究问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自我形象建构的过程,标志着中国从国际规则秩序的参与者向制定者进行转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本文选取海外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的“一带一路”英文文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签订合作协议划分为中国、沿线国、非沿线国三种主体身份;在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创建了专用语料库,基于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与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建构了中国国家形象转化模型,呈现了国家形象的历时性变化;并在语料库视角下,进行了基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使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也对媒体的更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纷纷进行转型,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三方构成的“两微一端”成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一种基本的转型渠道,然而在新媒体日趋饱和的市场现状下,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媒新旧媒体的媒介融合之路发展状况如何?其“两微一端”对时政新闻报道的话语框架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发展经验及不足?以上问题成为党媒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能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关键。
  本文以《人民日
继2016年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之后,2018年又爆发了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公共卫生领域问题频发。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报道如何作用于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会影响舆论的发展走向。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是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基于媒介环境和人类认知结构的变化提出的网络议程设置理论(network agenda setting),旨在通过报道内在逻辑的建立来影响公众的思维方式,能够为媒体在舆情引导中提升议程设置能力提供重要启示。现有的研究多从媒体传播内容的角度对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较少研究从传播效果的
当前移动互联网传播趋势不断加强,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移动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移动渠道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传统媒体内容的发布,也关系到主流舆论的引导。各类报纸纷纷入驻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打造自有新闻客户端进行移动化转型,推进移动传播发展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然而,报纸移动化转型的水平参差不齐,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受到挑战,如何让党报代表的主流话语在移动传播时代更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选取
[摘要]我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育虽然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其社会信誉及教育教学质量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必须有开拓性的IT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必须有正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有灵活的办学体制和教育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使高职高专IT专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高职高专 IT人才 改革 IT
期刊
[摘要]ERP课程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新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及相互沟通协调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课程的开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初步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 ERP教学 问题  [作者简介]张庆丰(1963- ),男,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