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ian42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没有其它秘诀,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预习;备课;磨课;抓两头
  语文这个科目,在我们看来,是不可速成,而要慢工出细活。下面从四大方面谈谈我们语文科组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预则立
  《礼记·中庸》 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预是成功的基础,不预是失败的根源。我们学校与联盟学校在2014年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学生预习的小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着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是分级预习。一、二年级以“帮扶”为策略,主要是培养预习习惯。上新课前,以读为主,先让学生读熟课文。还特别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比如,二年级的第6课是《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因为雷锋离这一代人还是有点远,要理解课文还是要花心思。课前,我们的老师就布置孩子回家叫家人讲雷锋的故事,了解雷锋的生平。这样,第二天的课就事半功倍。三到六年级的预习就更严谨。三、四年级以“扶放结合”为策略。每人都设一个预习本,预习本上的内容是:你认识的新词、好词,读懂的内容,提出两到三个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在课堂环节中与学生的预习内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五、六年级以“开放整合”为策略,推进“先学后教”的模式。预习是写在书上,内容包括:读课文,做三到四处的批注,画出好词好句,提出两到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完成课后问题。还有结合配套练习《同步导学》,当中每一课的第一面都是基础,完成基础题,也是预习的一个内容。我们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检查预习,通过小测、抢答、小组互批等形式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根据预习情况,随时调整我们上课的重点。
  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只有预习充分,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上,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多。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下去,因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二、“备”为先
  如果说学生的“预”是种子,那么教师的“备”就是浇水、施肥。只有科学的浇水、施肥,种子才会发芽成长。所以,我们重心还是在教师的备课上。
  集体备课。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體的智慧,这样往往会有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六年级更是高度重视,每周三在科组活动时间都进行集体备课,对本周要上的语文课拿出来共同讨论,讨论重难点、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打印分发给每位老师,然后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各自上完后,按教导处要求写好教学反思,并作经验交流,分析得失。
  三、“磨好课”
  我们语文科组的老师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中老教师比较多,这样的团队,最令人担心的是倚老卖老、一成不变。所以,学校严格要求我们改变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一)同级研讨课。每个学期,我们都进行了同级老师的研讨课。同级的老师,同课异构的模式,一人先上,然后把整个课堂录像。第一个人上完后,同级的老师一起观看录像,研究好的地方与改进之处。研究之后,第二个老师继续上这一课,也是录像。通过回播录像,我们的举止投足、语气语调全都暴露无遗,录像就是鞭策自己改变的一面镜子,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改变的动力。通过反复的录像找茬,很多老师上课的仪态变优美了,语调更抑扬顿挫了,环节更紧凑了,口头禅也渐渐消失了。
  (二)师徒结对。虽然我们学校没有大家心目中的名师,但是,我们也有很多表现突出的老师。我们采取了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每个学期师傅至少要上一次示范课,徒弟听课,然后评课,讨论改进的地方,徒弟再上课,这样对暂时跟不上的老师或新教师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方法持之以恒,是有效果的。我们学校由于人员的调动,有一个原来是教数学的老师转教语文,一开始他摸不着头脑,但通过长期的一帮一活动,他很快也掌握了教语文的窍门,上学期四年级的语文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三)锤炼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老师使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校长常对我们说:“语文教师一进课堂就是演员、就是播音员。”学校对我们语文老师的语言要求十分严格。因为教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动的语言,能够唤起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美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打破语文课那沉闷的气氛,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求的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学校要求我们平时要多阅读,多背诵,提高个人素养。每次假期,都布置我们看一到两本与教育有关的书,并推荐一些好书共勉。看完后,写好阅读心得,然后在教师会或者科组活动中进行读书交流会。
  (四)寻找出路
  我们在外出听课、学习当中,不断思索:哪种课堂模式更适合我们?是像练习课那样的小组合作?还是按原来的讲授?我们没有盲目模仿,而是结合学校实际,既有课堂的小组合作,也有老师声情并茂的引领与熏陶。成熟中求新,不断改变自我,提高课堂质量,这是何校一直要求我们的。每学期末,学校都会布置老师一个作业:思考下学期如何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让我们老师利用假期好好总结上学期的得与失,然后思考新学期的做法。在教师会议当中,大家一起分享、思考。在科组活动当中再一起探讨,大家出谋划策,采纳好的方法,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就是以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磨课”,才会有现在我们的改变。
  四、抓两头
  我们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外地生,家长们长期上夜班的很多,一家几口住在30来方的出租屋的占多数。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家校合作效果甚微。所以,孩子处于放任状态的也占多数。但是我们做到了:
  (一)不放弃。由于没有家长的及时监督,所以,我们的学生欠交作业是常事。但我们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从生活中关心孩子。孩子不舒服了,老师如父母般问候;笔没了,送他一支;本没带,送他一本,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我们语文科的老师责任心都非常强,办公室、操场上、走廊中、草坪上随时随地都看到老师辅导学生的身影。在高年段,对那些基础差的真的是手把手,从a、o、e教起,每天很早就到校,很晚才离校,毫无怨言。
  (二)一帮一。平时在安排座位上,我们已经有意识的一个好一个差这样错开坐,成绩好的同学当辅导员,一个辅导员带一个学生。辅导员人手一份辅导表,登记每天辅导的内容。被辅导的同学每人一个辅导本,写每天辅导的内容。一周上交一次,老师检查。对做得负责认真的辅导员进行奖励加分。被辅导的同学考试进步了,要奖励辅导员,这样开展能调动孩子们互助的积极性。
  (三)激兴趣。我们坚持让学生多读书,每天的午读课都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个班有固定的一节课到学校图书馆进行阅读。办班刊、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
  (四)抓测试。我们教导处十分重视每次的单元测试,要求同年级统一时间考试,考完后,老师要三天内出成绩,写好质量分析,交到科长处。科长分析对比后,发现问题的要求老师停止上新课,先过关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同级差距大的,教导处还会与该科老师进行分析研究,找到问题所在,进行解决。
  我们坚信,慢工会出细活的。我们深知,教无定法。在教学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其他文献
【摘要】在21世纪,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带来高效率的教学课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吸引了当前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高品质的数学教学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虑的话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结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内涵,分析了两者结合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数学  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
本报综合消息 1月19日,第四屆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暨首届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微课”大赛启动仪式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举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杨阳,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项目主任罗志刚,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省电教馆馆长唐连章,省名教师、正高级教师、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师大信息技术学院兼职教授胡铁生,清远市教育局教
【摘要】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处于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这个阶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个性化。比较典型的特点是学生的情绪容易变化明显,思想容易不稳定以及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由于身心发展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状况。有一部分同学会积极主动学习,有一部分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导致两极分化严重。而且这种现象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加重。因此,初中班主任应该做好后进生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在全国卷1文综地理试题中,2014、2015年出现了坐标图、等值线图,2016-2019年均出现了坐标图,考查图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地租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地租曲线"相关的等值线图、坐标图和立体图三种图形为例,通过解读图表,突破"地租"这一知识重难点的同时,提高读图能力。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经济因素是城市空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以升学教育为主,忽视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受挫能力降低这一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人师表的我们需让教育“暖”起来,学生“幸福”起来的号召。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管理教育中应运用“暖心教育”思想,从学生具体任务、长远目标和锻炼平台出发,让他们把责任感、自律感和坚持感最大限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習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主动深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不能是漫无目的的“过去式”,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
【摘要】本文结合学校构建“一校一品”——“梅品文化”办学特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色办学,质量立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加大力度、注意深度和伸展广度等三方面开展教学实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文章希望能为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梅品文化;办
【摘要】历史人物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人物可能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次要人物也会推动历史的变迁。本文尝试从如何利用教材中不那么明显的,或者非正文中,甚至课后阅读延伸出现的历史人物,帮助学生更全面认识历史,使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次要历史人物;课堂教学;高中历史  历史学家钱穆说过:“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
一、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4课时)。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讲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季风环流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联系实际的应用,是各级考试中对大气环流分布知识考查的切入点,意在使学生通过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赋予学习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常听到老师抱怨:谁谁谁为什么那么笨?为什么学那么简单都老学不会?其实,那是因为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说白了,是不喜欢任课老师的课,不愿学英语。因此,作为一线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必须不断根据学生实际更新课堂教学手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