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
实验教学指的是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实验之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优秀的物理尖子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就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
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教师不仅要演示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实验,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全都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笔者的授课经验为例,首先布置实验预习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操作,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严肃实验纪律,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如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实验中,不仅要求接线采用一上一下的方法,而且要求滑片置于最大电阻处。这样的实验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次,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成败的能力。通过认真上好实验课,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它们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四、不定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不定期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益于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能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地发现、思考与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竹江中学)
实验教学指的是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实验之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优秀的物理尖子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就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
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教师不仅要演示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实验,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全都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笔者的授课经验为例,首先布置实验预习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操作,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严肃实验纪律,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如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实验中,不仅要求接线采用一上一下的方法,而且要求滑片置于最大电阻处。这样的实验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次,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成败的能力。通过认真上好实验课,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它们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四、不定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不定期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益于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能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地发现、思考与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竹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