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志刚:一夜成名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c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 年珠峰北坡登顶后,汝志刚返回至珠峰大本营。

  汝志刚并不“混迹”于户外这个圈子,他的圈子显然更广。在抖音和快手数百万粉丝眼里,他是关于户外与探险领域的启蒙。
  汝志刚在抖音上发布的短视频里,珠峰、罗布泊、埃及的金字塔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比起图片、电影,它们不加修饰。粗糙却真实。他们跟着汝志刚的镜头探险多国,追随他的脚步在两年内,完成了珠峰南北坡的攀登。
  在虚实之间,他像践行某种使命一般,成了百万粉丝心中的“造梦者”。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旅行。

网红是个贬义词吗


  “有人会说你是个网红吗?”
  这本该是句质疑,汝志刚却反问,“你觉得网红是个贬义词?”
  在听到“或许是中性词”的答案时,他语气坚决道,“我这么说,它不是个中性词,它应该是个褒义词。”他举了李子柒的例子,说明后者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影响力超过了任何政府部門。
  这位在抖音上被认证为环球旅行探险家的网红,已发布有1000多个视频,并且几乎以一日多更的方式上传着更多内容。与之相应的,是他超300万的粉丝量和已积累的2000多万个点赞数。这个量级,在抖音上的户外圈里,排名即使不是第一,也是第二。
  就在去年,汝志刚仅凭一则短视频便火进了大众视野。
  2019年5月的珠峰攀登季,这一年珠峰拥堵也来得异常“凶猛”。尼泊尔当局发放了381张登山许可证,为历年来最多,加上随队的夏尔巴向导,仅从珠峰南坡攀登的人数就达1000人。
  5月22日,在海拔8790米的希拉里台阶、这段狭长耸峙的山脊上,试图冲顶的人排成长列。对于他们,世界之巅已近在眼前,但酷寒、缺氧、不断下降的体能又让它变得遥不可及。
  汝志刚是在前一晚7点左右开始随队冲顶的,他注定夹在这数百人的队伍中,熬过珠峰攀登史上最漫长的一次等待。此刻他的络腮胡已结满冰碴,但意识未被冻结,汝志刚决定做点什么——将这一瞬间拍成短视频。
  他想,大概没多少人见过这场面吧。
  通常攀登珠峰需要戴3层手套,最薄的抓绒手套戴在最里面,再依次套上防水和羽绒手套。为了方便拍摄视频,抵达海拔8000多米时,汝志刚摘掉了里面两层手套,仅戴了羽绒手套。
  此刻他用牙齿咬下唯一的这层手套,右手顷刻暴露在冷空气中,他从登山服内口袋里掏出iPhone。前方一众晃动的人头遮住了视野,倚靠在绝壁上,脚无处挪移,他一边将手机高举,一边尽可能后仰,试图获取到最佳拍摄角度。
  几秒钟,一段视频完成。来不及去看自己到底拍到了什么,便赶忙将手机塞入怀里,在贴近胸口的地方暖一会儿,同时重新戴好手套。
  画面或许还不够好。等手回暖了一些,汝志刚重复刚才的动作,咬下手套,拿起手机,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前方更为清晰的一条人龙,一直延续到巅峰的位置,录下了第二段视频素材…… 其间又循环拍了几次。
  两个小时后,汝志刚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此时离他昨夜出发已过去10多个小时。他在向导的指挥中艰难下撤。
  这一年的珠峰拥堵事件引起了媒体的聚焦及社会热议,珠峰商业攀登一时间以一种极端的面貌出圈。
2019 年珠峰南坡登顶后返回C2 营地。

  最广泛流传的画面,是来自尼泊尔的攀登者NirmalPurja上传在Facebook的那张“珠峰堵车”照。图片中,浓雾在深蓝色天际飘散,蝼蚁般的人龙在这一份静止中显得孤绝。
  另一个传播甚广的画面恰恰相反,正是汝志刚在随后不久上传于抖音的“珠峰堵车”视频。与前者的庄严、不可侵犯不同,10秒的Disco节奏配乐《EarlyMorningDreams》夹杂着风声,镜头因手持而难以避免地晃动,珠峰更为直观、全景地展现。它变得很近,观看者仿佛身临其境。
  左下角,抖音平台为这段视频标注:该行为存在风险,请勿轻易模仿。
  这段视频一经发布,便获得1300万次播放,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作为新闻素材。
  “全世界可能只有我这个视频,没有任何其他视频记录拥堵动态的这种镜头”,他提到这段视频足以“被载入珠峰登山史册”,并且毫无争议的,“整个登山界,我这个粉丝圈子肯定是排名第一位的”。
  在《户外探险》的采访中,他几次提到曾登顶珠峰的无腿老人夏伯渝,夏伯渝的抖音号是“火神爷夏伯渝”,现有7.5万的粉丝。
  汝志刚认为,这些登山前辈此前也发过很多登山方面的视频,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在他眼里,重要的是登山行业得先有人带火,才会有更多人来“了解祖国的攀登”。
  几乎是一夜之间,汝志刚的抖音粉丝数从原先的20多万暴涨到90多万,他开始尝到影响力所带来的红利。财富,只是其中之一。

金钱重要吗


  “从来没觉得钱是问题”,汝志刚反复强调。
  实际上,在2019年攀登珠峰北坡前,他工作时的储蓄几乎用尽。30万的攀登费用里,7万元来自一笔赞助费,弟弟帮忙拿了19万,剩下的钱则是从信用卡里透支的。他将此形容为一种魄力,因为日后“赚钱的地方太多了,这根本不是问题”。   人生的转折点比他预想中来得更快。从珠峰下来后,他赚到了120万。有安徽阜阳的两家国企赞助,他也曾先后带两批高端客户去非洲,提供定制旅行,收益颇丰。他很快便启动次年的北坡攀登。
  钱从哪儿来?在他早几年发布一个个环球游历的视频时,就有人留言问过。当时他没在意,现在依然如此。
  2015年,汝志刚从原本的外资通讯公司辞职,开启了环球旅行的生涯。作这个决定并非出于事业上的不如意,身为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公司曾非常器重他,派他去美国工作交流过,支付他40万年薪。
  辞职的原因听起来有点浪漫,带女友去看世界。
  当时女友在北京经营一家公司,汝志刚常需要帮对方处理一些公司的事务,相处久了,他觉得女友性格有些浮躁,以至两人无法深入理解彼此。去环游世界吧,他向女友建议。眼界开阔了,思维便会不同。
眺望雅典古城。

  最初两人一起出行,由汝志刚研究、规划线路,他想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风景和事物分享给对方,他们陆续走了七八个国家。
  汝志刚未能如愿,他发现一个人的心性难以改变。“我跟她掏心窝的时候发现,她这个人感觉好像我在开玩笑一样。我得不到她的理解。”他终究一个人继续了旅程。
  资金有限,他起初去一些省钱的国家,如印度、东南亚。他会提前作一些功课,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带着知识储备去打量陌生国度,以此获得一些新的总结与思考。
  他也曾在越南独自被病痛折磨。疾病突然来袭,2018年冬季,他躺在胡志明市某家医院的病床上,登革热发作破坏了他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血从口中溢出,难以止住。从突发症状到此刻已是第7天,病人的危险值也已达顶峰,由于先前的误诊和有限的医疗条件,他一边输液,一边躺在床上,静待身体朝一个并不清晰的方向发展。
  汝志刚未曾将之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他相信自己的身体。直到后来康复,回忆起那段往事,忘不了的竟是当时酒店前台的一位越南姑娘。她在他生病时每天来照顾他,给他送越南米粉。
  迄今为止,汝志刚的环球履历上已有70多个国家。他曾千金散尽,也从出发时的两个人到后来孑然一身。但他表示自己找到了当年辞职时尋找的东西,“我有影响力了,那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我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实现。”
  今年6月,汝志刚回到母校安徽工业大学,以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农产品,用于扶贫对口乡村。他想做音乐,近期一个视频里,他拿起吉他和朋友弹唱了一首民谣。他还计划,这两年在北京或上海开一家私人博物馆,用来展示中国古老文化。
  汝志刚很认同自己是个注重实用的现实主义者。他说,这种现实主义并不是看重钱。他曾做过软件,知道抖音、快手背后的逻辑,短视频的流量相当一部分程度受控于平台,在攀登珠峰期间,快手给过他一天2500万的播放量,那段时间所有视频的总播放量达25亿。
  他清楚,这样着力推广的事情并不能持续,热度和粉丝量上涨后必然会增速迟缓甚至下落。
2018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参观当地清真寺。

担心掉粉吗


  “有哪天粉丝一个都不在,无所谓,我不是为别人而活的”,汝志刚说。
  他从不迎合观众喜好去做视频。一个帮他涨了120万粉丝的视频,他分析后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的独特性。他深谙算法,“更新不活跃的话,基本上每天掉3000到4000个粉”。
  2018年,他上传了自己的第一个短视频,是在莫斯科火车上拍摄的西伯利亚铁路线。视频放在网站上,两三周过去,没有一个点赞,分外冷清。他也经历过一个月都无人留言、无人点赞的低谷。
  原先他只将短视频当成一种纪念和分享的媒介。后来渐渐养成了发短视频的习惯,汝志刚有点后悔在2016年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短视频尚未流行起来,他拍的大部分都还是照片。显然,没过几年,短视频火速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全新的传播形态。
  2020年的珠峰攀登季,汝志刚参加了珠峰北坡唯一一支商业登山队,重新站在8844米的珠峰,他从登山包里取出并拉开一条红色横幅,上面写着“在快手,看见不一样的世界之巅”。那一阵,他的快手直播间有个“许愿”功能,观众可以填写心愿,如同对着珠峰祈祷。
  现居荷兰的张佳丽就曾在直播间一边观看汝志刚登顶珠峰,一边默默许下了自己的愿望。现年33岁的她是汝志刚的铁粉之一,不同于粉丝追逐明星,包括她在内的一群粉丝建了个微信群,在群里他们可以直接和偶像交流。
  “大胡子老师也会跟我们分享他的动态,包括他今天去哪里,他的下一个行程是什么,训练视频这些。”张佳丽说。
  张女士从事贸易和物流相关工作,有了家庭和孩子后,生活的忙碌让她无暇外出旅行。她是从珠峰堵车的视频关注到汝志刚的,在此之前,她最常刷的短视频是厨艺类或搞笑段子类。用张佳丽的话说,是汝志刚的视频让她了解整个世界。
  那些视频里,是她未曾去过的地方或不曾体验的探险。她印象很深的,是汝志刚拍摄的埃及系列,揭开了金字塔原本在她心中的神秘面纱。有时候,她会将自身投射在那些视频里,跟随汝志刚一起环球旅行。
  汝志刚中考时历史曾考过满分。在文科和理科间,他还是选择了将来容易就业的理科。但对历史,他从没放下过。喜欢读文言文的他,在罗马斗兽场前,都不忘闲暇时翻几页《世说新语》。   他表示,其实做旅行类短视频的人很多,但像自己这样,同时输出景观和文化的寥寥无几。正是这个特质,让他的内容独具吸引力。
  汝志刚毫不避讳“粉丝经济”,他的粉丝愿意花3000元,仅仅让他在攀登珠峰时携带的横幅上写一个自己的名字,也会有几个关系好的铁粉,在他繁忙时,主动帮忙维护他的微博及视频平台。
  在张佳丽眼里,“大胡子老师”是一个“敢想敢做,一点点为梦想去实现,激励着他们这群粉丝的人”。 她决定,在不久的将来去尝试一回户外运动,比如去某座雪山攀登。
  这恰巧呼应了汝志刚对自己粉丝的一段描述:“就是一种精神感染力,你不卖给他任何产品,人家愿意去帮助你。你实现梦想了,他感觉好像他也实现了梦想一样,因为这个梦想他可能一辈子实现不了。”
  这也会偶尔招来黑粉。其中有对这类极限运动的不解,在他二度登顶珠峰的照片下方留言道,“登顶了又能如何?”
  另一类是对个人探险的质疑,如“科学家该探索的都探索完了”。还有人留言:“已知的路不叫探险,顶多叫旅游。”

探险还存在吗


  “罗布泊是自驾吗?之前的攀登都是跟的商业队伍?”当以探险方式来谈论探险的纯粹性,汝志刚并不认同,他认为,并非只有攀登未登峰或徒步穿越才能被称为探险。
  汝志刚有一份醒目的探险履历,在他的抖音个人页面上写道:已完成“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穿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登顶、罗布泊探险、埃及探索旅行、世界环旅73国,且正计划前往南极、南美旅行探险,及世界第二高峰K2攀登。
  攀登乞力马扎罗纯属临时起意。2016年他在非洲旅行,本来打算去看非洲大草原的他,注意到了这座非洲最高峰。他找了一家当地的登山探险公司打听攀登的可行性后,立刻签了合同,租好装备出发。探险公司给他配了包括厨师、背夫在内共4人,在此之前,汝志刚还未有过任何高海拔攀登经验。
  首次行进高海拔山脉,汝志刚收获两点教训。一是自己的体能还不够,缺乏对高海拔的认知和适应性训练。二是此后登山再不碰咖啡。由于向导一路上给他喝了大量咖啡,导致他晚上睡眠不佳,極度影响了精力。等到了最后到山顶前的100米,他是被向导搀上去的。
  虽然和预想中的攀登过程有些许不同,但这一次乞力马扎罗之旅后,汝志刚开始向更多高海拔山脉发起挑战。
  2017年,他前往攀登慕士塔格,回忆时,他说在那里的经历可谓九死一生。在从慕士塔格峰下撤途中,遭遇大雪,模糊了视线的汝志刚掉队了。他只能一个人摸索回营地的路。在那个途中,由于太累,忍不住躺下来睡着过四五次。
  某一次正睡着,耳边传来一句叫喊“You mustget up”,他睁开眼,是一名外国女子在试图唤醒他。清醒过来后,他向对方打了个招呼,又继续朝前走。那是在海拔7000多米,雪覆盖了山路,一旦睡着便有在无意识中失温冻死的危险。
2020年珠峰北坡攀登途中(海拔 8200 米)。

  几经折腾,他终于回到营地。现在想来,加上冲顶前期持续的腹泻、缺氧,慕士塔格的攀登过程比珠峰还困难。
  在汝志刚的探险故事里,既有理性克制,也有鲁莽妄为,但这位蓄着标志性大胡子的年轻人,语气里总夹带一种无法隐藏的自信和张扬。或许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他还从未尝过失败的滋味,比起对其他事物的恐惧,他内心深处最害怕的,是某天突如其来的失败。
  倘若可以,他想成为乔峰那样的人,那位以义气、家国情怀著称的侠客,但最好,不要有同款爱情。“太悲怆”,他笑道。
  2016年,汝志刚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全程从南往北15天,共行走480公里。“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这条线的人”,汝志刚称,因此比攀登珠峰意义更大。即便在此途中他雇用了两名维族向导,数只骆驼。
  单人穿越对他而言意义并不大,“探险不是冒险”。汝志刚说,如果单人穿越,一旦有个小感冒就会相当危险。
  当被问到怎么看待杨柳松77天独自穿越羌塘,他似乎对前者的经历并不关注,“有些东西我还是持怀疑态度,如果是真的,那我也不支持。”并且强调,“一个人穿和几个人穿没区别。”
  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提出过一个“15分钟名人效应”。“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这句话在互联网世界盛行、自媒体横空出世的时代无数次被印证。每个人都有机会瞬间获取关注,成为台下观众眼中的某个精神符号。
  一夜成名后的汝志刚觉得,自己把名声看得通透:“只有我走过的路谁也拿不走。”但他曾在6000多米的海拔,与一位记者通了40多分钟电话,只为让对方纠正报道中自己的身份介绍。
  当谈话结束时,他也补充了这个要求,请将他定义为“环球旅行探险家”,这是他今年统一的称呼。“环球旅行探险家,这7个字,一个都不能少。”
其他文献
I’ve met plenty of people in my life, but have been lucky enough to avoid extended interactions1 with unpleasant people. And I suppose that those interactions were brief for a reason: who wants to be
初版于2002年,以1874年前后伦敦为背景的小说《红花瓣,白花瓣》(The Crimson Petal and the White),简直是西方文化的万花筒,伦敦世相、宗教纷争、女权主义、现代主义、弗洛伊德、马克思、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甚至维多利亚时代色情小说等,诸多元素精彩纷呈。难怪出版不久即被俗称为美国高考的SAT列入试题选文,并被选入其官方指南。
基本上,没有水不深的事物或项目,当我们浮于水上或徘徊门槛之外时,大量信息显得如此扑朔迷离,但相反地,这又很容易激发兴趣,让我们沉迷其中。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对铁三运动来说,同样如此。对于大部分开始练习铁三的爱好者来说,都由其中某一单项进阶而来,面对另外两项不熟悉的领域,困难的事情或许是如何打下三项全能的基础素质、在工作与家庭事务之外制订训练计划以及让自己变得高效又充满活
照理说,我并不算是“可穿戴智能设备”这个其实挺拗口词汇的忠实追寻者,于是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便设置了一个中性而并不那么褒义的基调;我们讨论装备其实是在讨论装备本身的服务性,而非本能的替代性。这个前提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数字化服务的需求是在合理运用还是已经被其奴役。  举一个其实只算搭边的实例,它算是智能,但其本身并不算可穿戴,要问它和我们的户外生活有关系吗?当然,因为体重是大多数有氧运动的最大
不一样的故事(上)  说起黑人种族歧视,我们可能会想起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公布的《解放奴隶宣言》,会想起1955年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那位拒绝给白人让座的黑人女缝工罗莎·帕克斯,可能会想起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的那场有关梦想的演讲,对于这些,我们有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位黑人的视角,来看一下这场漫长的斗争已走到了何处,来听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所谓“献花词”,一般是指会议发言的开场部分,即英文所谓的opening remarks。献花词通常是口译员传译的首个段落,其质量决定了听众对译员的“第一印象”,因此应该受到特别重视。由于献花詞具有类似的功能,因此其内容也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发言人一般会在献花词中表达欢迎、致谢和祝贺等。但在不同的场合,献花词有可能产生各种变体,有些甚至给译员带来不小的挑战。  我们先来看一个较为简单的献花词:  例
杜蘭大学成立于1834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享有“南部哈佛”之美誉。被称为脱口秀女王的艾伦·德詹尼丝,其风趣自然的特点与生俱来,她在这篇“笑果”十足的演说中透露了自己艰辛的成长历程,让人备受鼓舞。她演讲的核心正是杜兰大学的校训:Not for oneself, but for one’s own(不为自己,只为内心)。  Thank you, President Cowan, Mrs
也许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出生在数码时代的孩子,很难想象人们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是如何生活的,因为现代人的生活都是建立在手机之上的——社交、娱乐、购物、获取信息、甚至相亲!“低头族”们,能不能放下手机,抬头看看那些我们用手机应用取代了的真实、鲜活,而且更加缤纷的生活场景呢?
For most of us, the illness or loss of a parent will be our first encounter with death.My mother has incurable lung cancer even though she has never smoked. Oneevening, as I lay on the bed beside her,
“荷兰”的国名,细究起来,会发现很有意思。它有三个国名——Holland,Netherland,Dutch。先说Holland,其实原本只是荷兰的一部分,因为各方面比较发达,所以用来指代整个国家,有点England指代整个英国的味道。中文的译名“荷兰”也正是译自Holland(荷兰)。  再来说第二个国名Netherlands(尼德兰),这是荷兰自己更喜欢的对自己国家的叫法,也是地地道道的荷兰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