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春季的某些田坎地头,我们总能看见老农细心地将母体上的枝干切开裂口,又将新枝削成楔形,然后将新枝插入母枝的体内使之贴合,并用布条或绳子加以固定,这个过程就是“接枝”。“接枝”是“新枝”接到“母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教学极为相似,“接知”如“接枝”。即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在此枝上嫁接新知并使之成为原有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
“接枝”要珍视母体的存在。如果把一个个刚落地的孩子比喻成一粒粒种子,那么成长的过程就是这些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不断地扎根抽枝的过程,待到进入我们的视线,他们已成为一棵棵小树。这些小树已有了虽羸弱却又挺直的腰枝,有了虽疏离却微露绿意的叶子,有了在风中摇动树叶表达思想的勇气。站在他们的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教学中总是发生着这样的事情:教师在自己的思想里设计着教案,对于学生的过往从无追究;一厢情愿地演绎着自己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心灵视若无睹;与己相符之意点头颔首,与己不合之辞便加以呵斥或强行压制。这样的教学视学生为一块白板,视教学为单向传递,不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建构新知所拥有的价值。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于学生来说不是阳光雨露,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漠视下变得越来越乖顺,越来越缺乏面对问题自我解决的能力,腰枝越来越羸弱甚至无法挺直,相距枝繁叶茂的日子愈来愈远。教学不是靠教师的权威压服,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不能面对着一帘绿意视而不见,教师要如老农一样心中有树、珍视过往,知道他们的成长经历,知道成长中已赋予了他们怎样的烙印,知道在这样的烙印后该进行怎样的“嫁接”。如果我们的心中装着学生,眼中看见学生,那么教学就拥有了成功的开始。
“接枝”需为“新枝”寻找亲和力的“母体”。“接枝”不是简单地将新枝与母枝捆绑于一起,简单捆绑的结局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难成连理甚至导致新枝的悲惨结局。影响“接枝”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新枝”和“母体”的亲和力,所谓亲和力,就是“新枝”和“母体”在内部组织结构上、生理和遗传上,彼此相同或相近,从而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高,嫁接成活率高,反之,则成活率低。教学何尝不是如此,现在被广大教师沿用的建构主义就非常强调新知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联系,指出新知的结构离旧知越近则越有利于完成意义的建构,反之则学习效率降低。因此,面对一个课题,教师首先要浸润其中参详。因为知识虽然分散于各个单元、各册教材,但总是具有着深层的逻辑关联,小到一页中的情境与对话之间的联系,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一整套教材,无不紧密相连,恰如一张寻宝图。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加以解剖、理清知识的脉络,才能明确给母体“嫁接”的新枝是什么,才能为新枝寻找到具亲和力的母体,才能清清楚楚地带领学生完成一次有意义的精神漫溯。生长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直接呈现旧知,自然也可以在现实情境的解决中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和提取旧知。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师努力促使学生寻找到新知的最佳生长点,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接枝”是枝干主动完成的过程。我不知道在布条捆绑着的里面发生着怎样的物理或化学的变化,导致着怎样的结构变革和重组。但是我想他们肯定完成了血肉相依、心灵相通的融合,成为了天衣无缝的浑然一体。而这个过程却是外人所不能辅之以力,必得枝干本身主动完成方可。细观我们的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断然不是教师告诉所能给予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立起来的,这正如“新枝”与“母体”之间血液与养分的流动一般。怎样使学习者能在原有的经验系统上更好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吸纳,建构对新知的理解?或者重组因新知的进入而发生的结构变化,从而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觉得课堂中的互动必不可少。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形式和过程——这是一个产生想法和发展想法的过程:你的思想会点燃我的思想,而我的思想又可能丰富、深化或修正你的思想。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理解意见一致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变;当我们的理解和意见不一致时,则有可能开阔我们的思路、实现对问题的多元理解。实现生生互动,教师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课改初期,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时至今日,我们发现教师又回到了课改前,教师又一次开始行使着自己的指导权,又在开始焦急地提前介入。一位出色的教师极少重复学生的回答,极少提炼学生的回答,极少把学生的不懂当成懂,极少把一人的懂视作大家的懂。一位出色的教师有很多的问:你是怎么想的?他的话什么意思?当听到已是正确的答案,教师也绝不是欣喜若狂地马上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再请人回答。当听到不够理想地答案,教师也总是坦然自若地等待他说完,绝不抢话,更不会加以修饰后作为一个标准答案告诉学生了事。这份神闲气定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交流的时间。而在这样的环节中,我们总会忽略了教师的存在,却能听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在这样的环节后,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丰富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教学如什么?首次接触这个问题,脑中闪现的就是本文的题目“教学如接枝”,这种感悟来自于听课的感受、来自于自我实践的体会。我坚信教学如能在旧知上生发新知,使两者生成有机整体,相信定能像嫁接后形成的植株那样生命力旺盛,不管遇到多少风雨仍风姿绰约。
“接枝”要珍视母体的存在。如果把一个个刚落地的孩子比喻成一粒粒种子,那么成长的过程就是这些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不断地扎根抽枝的过程,待到进入我们的视线,他们已成为一棵棵小树。这些小树已有了虽羸弱却又挺直的腰枝,有了虽疏离却微露绿意的叶子,有了在风中摇动树叶表达思想的勇气。站在他们的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教学中总是发生着这样的事情:教师在自己的思想里设计着教案,对于学生的过往从无追究;一厢情愿地演绎着自己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心灵视若无睹;与己相符之意点头颔首,与己不合之辞便加以呵斥或强行压制。这样的教学视学生为一块白板,视教学为单向传递,不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建构新知所拥有的价值。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于学生来说不是阳光雨露,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漠视下变得越来越乖顺,越来越缺乏面对问题自我解决的能力,腰枝越来越羸弱甚至无法挺直,相距枝繁叶茂的日子愈来愈远。教学不是靠教师的权威压服,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不能面对着一帘绿意视而不见,教师要如老农一样心中有树、珍视过往,知道他们的成长经历,知道成长中已赋予了他们怎样的烙印,知道在这样的烙印后该进行怎样的“嫁接”。如果我们的心中装着学生,眼中看见学生,那么教学就拥有了成功的开始。
“接枝”需为“新枝”寻找亲和力的“母体”。“接枝”不是简单地将新枝与母枝捆绑于一起,简单捆绑的结局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难成连理甚至导致新枝的悲惨结局。影响“接枝”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新枝”和“母体”的亲和力,所谓亲和力,就是“新枝”和“母体”在内部组织结构上、生理和遗传上,彼此相同或相近,从而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高,嫁接成活率高,反之,则成活率低。教学何尝不是如此,现在被广大教师沿用的建构主义就非常强调新知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联系,指出新知的结构离旧知越近则越有利于完成意义的建构,反之则学习效率降低。因此,面对一个课题,教师首先要浸润其中参详。因为知识虽然分散于各个单元、各册教材,但总是具有着深层的逻辑关联,小到一页中的情境与对话之间的联系,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一整套教材,无不紧密相连,恰如一张寻宝图。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加以解剖、理清知识的脉络,才能明确给母体“嫁接”的新枝是什么,才能为新枝寻找到具亲和力的母体,才能清清楚楚地带领学生完成一次有意义的精神漫溯。生长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直接呈现旧知,自然也可以在现实情境的解决中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和提取旧知。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师努力促使学生寻找到新知的最佳生长点,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接枝”是枝干主动完成的过程。我不知道在布条捆绑着的里面发生着怎样的物理或化学的变化,导致着怎样的结构变革和重组。但是我想他们肯定完成了血肉相依、心灵相通的融合,成为了天衣无缝的浑然一体。而这个过程却是外人所不能辅之以力,必得枝干本身主动完成方可。细观我们的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断然不是教师告诉所能给予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立起来的,这正如“新枝”与“母体”之间血液与养分的流动一般。怎样使学习者能在原有的经验系统上更好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吸纳,建构对新知的理解?或者重组因新知的进入而发生的结构变化,从而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觉得课堂中的互动必不可少。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形式和过程——这是一个产生想法和发展想法的过程:你的思想会点燃我的思想,而我的思想又可能丰富、深化或修正你的思想。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理解意见一致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变;当我们的理解和意见不一致时,则有可能开阔我们的思路、实现对问题的多元理解。实现生生互动,教师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课改初期,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时至今日,我们发现教师又回到了课改前,教师又一次开始行使着自己的指导权,又在开始焦急地提前介入。一位出色的教师极少重复学生的回答,极少提炼学生的回答,极少把学生的不懂当成懂,极少把一人的懂视作大家的懂。一位出色的教师有很多的问:你是怎么想的?他的话什么意思?当听到已是正确的答案,教师也绝不是欣喜若狂地马上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再请人回答。当听到不够理想地答案,教师也总是坦然自若地等待他说完,绝不抢话,更不会加以修饰后作为一个标准答案告诉学生了事。这份神闲气定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交流的时间。而在这样的环节中,我们总会忽略了教师的存在,却能听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在这样的环节后,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丰富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教学如什么?首次接触这个问题,脑中闪现的就是本文的题目“教学如接枝”,这种感悟来自于听课的感受、来自于自我实践的体会。我坚信教学如能在旧知上生发新知,使两者生成有机整体,相信定能像嫁接后形成的植株那样生命力旺盛,不管遇到多少风雨仍风姿绰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