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如接枝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春季的某些田坎地头,我们总能看见老农细心地将母体上的枝干切开裂口,又将新枝削成楔形,然后将新枝插入母枝的体内使之贴合,并用布条或绳子加以固定,这个过程就是“接枝”。“接枝”是“新枝”接到“母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教学极为相似,“接知”如“接枝”。即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在此枝上嫁接新知并使之成为原有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
  “接枝”要珍视母体的存在。如果把一个个刚落地的孩子比喻成一粒粒种子,那么成长的过程就是这些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不断地扎根抽枝的过程,待到进入我们的视线,他们已成为一棵棵小树。这些小树已有了虽羸弱却又挺直的腰枝,有了虽疏离却微露绿意的叶子,有了在风中摇动树叶表达思想的勇气。站在他们的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教学中总是发生着这样的事情:教师在自己的思想里设计着教案,对于学生的过往从无追究;一厢情愿地演绎着自己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心灵视若无睹;与己相符之意点头颔首,与己不合之辞便加以呵斥或强行压制。这样的教学视学生为一块白板,视教学为单向传递,不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建构新知所拥有的价值。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于学生来说不是阳光雨露,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漠视下变得越来越乖顺,越来越缺乏面对问题自我解决的能力,腰枝越来越羸弱甚至无法挺直,相距枝繁叶茂的日子愈来愈远。教学不是靠教师的权威压服,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不能面对着一帘绿意视而不见,教师要如老农一样心中有树、珍视过往,知道他们的成长经历,知道成长中已赋予了他们怎样的烙印,知道在这样的烙印后该进行怎样的“嫁接”。如果我们的心中装着学生,眼中看见学生,那么教学就拥有了成功的开始。
  “接枝”需为“新枝”寻找亲和力的“母体”。“接枝”不是简单地将新枝与母枝捆绑于一起,简单捆绑的结局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难成连理甚至导致新枝的悲惨结局。影响“接枝”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新枝”和“母体”的亲和力,所谓亲和力,就是“新枝”和“母体”在内部组织结构上、生理和遗传上,彼此相同或相近,从而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高,嫁接成活率高,反之,则成活率低。教学何尝不是如此,现在被广大教师沿用的建构主义就非常强调新知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联系,指出新知的结构离旧知越近则越有利于完成意义的建构,反之则学习效率降低。因此,面对一个课题,教师首先要浸润其中参详。因为知识虽然分散于各个单元、各册教材,但总是具有着深层的逻辑关联,小到一页中的情境与对话之间的联系,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一整套教材,无不紧密相连,恰如一张寻宝图。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加以解剖、理清知识的脉络,才能明确给母体“嫁接”的新枝是什么,才能为新枝寻找到具亲和力的母体,才能清清楚楚地带领学生完成一次有意义的精神漫溯。生长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直接呈现旧知,自然也可以在现实情境的解决中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和提取旧知。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师努力促使学生寻找到新知的最佳生长点,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接枝”是枝干主动完成的过程。我不知道在布条捆绑着的里面发生着怎样的物理或化学的变化,导致着怎样的结构变革和重组。但是我想他们肯定完成了血肉相依、心灵相通的融合,成为了天衣无缝的浑然一体。而这个过程却是外人所不能辅之以力,必得枝干本身主动完成方可。细观我们的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断然不是教师告诉所能给予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立起来的,这正如“新枝”与“母体”之间血液与养分的流动一般。怎样使学习者能在原有的经验系统上更好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吸纳,建构对新知的理解?或者重组因新知的进入而发生的结构变化,从而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觉得课堂中的互动必不可少。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形式和过程——这是一个产生想法和发展想法的过程:你的思想会点燃我的思想,而我的思想又可能丰富、深化或修正你的思想。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理解意见一致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变;当我们的理解和意见不一致时,则有可能开阔我们的思路、实现对问题的多元理解。实现生生互动,教师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课改初期,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时至今日,我们发现教师又回到了课改前,教师又一次开始行使着自己的指导权,又在开始焦急地提前介入。一位出色的教师极少重复学生的回答,极少提炼学生的回答,极少把学生的不懂当成懂,极少把一人的懂视作大家的懂。一位出色的教师有很多的问:你是怎么想的?他的话什么意思?当听到已是正确的答案,教师也绝不是欣喜若狂地马上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再请人回答。当听到不够理想地答案,教师也总是坦然自若地等待他说完,绝不抢话,更不会加以修饰后作为一个标准答案告诉学生了事。这份神闲气定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交流的时间。而在这样的环节中,我们总会忽略了教师的存在,却能听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在这样的环节后,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丰富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教学如什么?首次接触这个问题,脑中闪现的就是本文的题目“教学如接枝”,这种感悟来自于听课的感受、来自于自我实践的体会。我坚信教学如能在旧知上生发新知,使两者生成有机整体,相信定能像嫁接后形成的植株那样生命力旺盛,不管遇到多少风雨仍风姿绰约。
其他文献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教研组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学校素质教育的支点;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窗口;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学校教师成长的通道。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活动叫做教研活动,是指对教与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教的研究,即研究教师应如何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2)对学的研究,即研究学生学
“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杭州市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市名校集团化经验交流暨表彰会”上的讲话。会上王国平书记还特别强调:像杭州这样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不仅要让更多的
针对在滩涂促於圈围工程建设中,由于软弱地基造成袋体沉降过大甚至滑坡的现象,首先进行原因分析,然后提出控制措施,并通过控制措施前与措施后的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沉降控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让我们开动脑筋,使课堂成为数学问题不断解
【摘要】从初中到高中的跨度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许并不见得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对于数学这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来说,却会让学生感到非同一般的不适应.虽然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对初高中的数学教材都适当降低了难度,然而相比之下初中教材难度的降低幅度要更大一些,这非但没有缩小初高中数学教材的难度差距,反而还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学生对新环境的排斥以及对教师的不了解等其他因素,将会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造成
一、阅读不仅仅是吸收信息    提起阅读,许多人马上想起吸收信息。确实,吸收信息是阅读的最重要功能,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是从这一角度去解释阅读的含义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其实,阅读除了吸收信息外,还有其他功能。因此,对阅读含义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外延。例如,曾祥芹和韩雪屏的《阅读学原理》指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
通过对5T探测站防雷产品的选择、综合防雷的选材、综合防雷工艺优化、探测站防雷设备检测与监测及管理体系的设计,力求实现5T探测站系统防雷更加智能化及便于管理。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大家普遍认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利于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发展自己,形成特色;有利于教师理性反思教学,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有利于把学校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各学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事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历史、师资、管理等原因,校本教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