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关地扼滇西咽喉,自古即是云南重镇、滇省通衢,唐代南诏在此建龙尾城,成为南诏古都的南大门。宋代的大理国亦然,成为名符其实的龙关锁钥,乃风云际会、四通八达的枢纽要地。举世闻名的蜀身毒道、茶马古道均以下关作为中转中心。抗战期间,这里又成了重要的通道滇缅公路的要冲和滇西抗战的指挥中心。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和交通优势,下关历史上商帮、马队不绝于道;历朝历代应试举子、文人络绎不绝;又是兵家必争,烽烟常起的古战场。这里人才辈出,精英荟萃,明代关迤的赵氏父子就是其中之出类拔萃者。
“父子经元”与“大中丞”双牌坊
昔日,从玉龙关过黑龙桥进龙尾关,上寿康坡,过寿康楼,即进入中丞街。在著名的玉龙书院大门外不远处,南北间隔约六十八米,当街建有“大中丞”、“父子经元”两座牌坊。其中“父子经元”坊为单檐歇山顶三楹八柱架斗木结构建筑,下边左右两楹为铺面房,实际上是一座牌楼,地点在现中丞街129号旁。而“大中丞”坊为单檐歇山顶三楹四柱架斗木结构建筑,地点在现中丞街95号下。两坊中脊均高于两肩,便于悬挂中间大匾,两坊建构精美,雄伟壮观,为当年中丞街上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这两座牌坊确切的建设年代已难考证,但据《赵氏族谱》载清朝翰林太和人马恩溥和赵氏十九世孙赵棫分别撰写的《重修中丞坊记》和《重修经元坊记》二文,均明白指出,两坊由赵雪屏“建于明嘉靖中年”,这应该是准确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于公元1521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嘉靖元年,于公元1566年即嘉靖四十五年驾崩,在位四十六年,“嘉靖中年”应为公元1544年前后,但由于嘉靖皇帝在位时间很长,“嘉靖中年”就成了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可能悬殊二、三十年。据赵汝濂撰写的《赵氏族谱后跋》有“辛亥岁,诏许以御史大夫致政家居”之说,他的另一篇文章《马氏行实略》亦有“辛亥余归休”一语,此即为他准确的辞官归乡之期。辛亥年为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此时赵汝濂五十六岁,两坊既由他所建,不可能是他在任当官期间所为,只能是他回乡后所作,再则御赐“大中丞”这种称谓也只能是他不再当官,而在任期间,操守清廉,官声毫无瑕疵,可以下结论,最后盖棺论定的褒奖之辞。因此,两坊准确的建设年代当为公元1552年至1555年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两坊被毁,应有四百一十多年的历史,赵棫在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重修经元坊记》中说“距今四百余稔”与同文“乃我六世祖雪屏建于明朝嘉靖中年”是自相矛盾的,当时两坊历史应不到四百年。
“父子经元”与“大中丞”坊上大匾金字为巨笔所书楷体大字,笔力遒劲,乃书法上品,尤其是“中”字那如贯天地的巨椽一笔,至今不少人回忆起来仍津津乐道,赞叹不绝。“父子经元”中“父子”指的是赵仪、赵汝濂父子,“经元”即是李元阳撰《副都御史雪屏赵公墓志铭》中所说的“经魁”,即云贵两省乡试经科第一名,赵仪为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辛酉年,公元1501年)云贵乡试经元,此时赵仪四十岁。赵汝濂“嘉靖壬午,以易经魁”(李撰《墓志铭》)即公元1522年在云贵两省乡试登易经第一,此时他二十七岁,“父子经元”坊名即由此而来。赵氏族人在“父子经元”坊上曾书有“龙关赵氏历代题名录”,其中录有明代、清代及民国年间,赵氏族中之生员、及第、登科、入仕者共八十四人名单,其中进士五人,经元四人,解元二人,亚魁二人,举人九人,岁贡、恩贡九人(其中有些人为一人二衔),廪生四十八人,国军少校四人、中校二人、中将一人。
位于“父子经元”坊南面的“大中丞”牌坊,中丞指的是赵汝濂的官名,赵家十七世赵登瀛《重修族谱叙略》一文中有“由翰林仕至中丞”之确论,“大中丞”匾上另有“都宪坊”蓝底金字小直匾,并有“御赐”字样,其中都宪也是赵汝濂的官称,李蕴生在《皇清恩赐八品寿官中翁赵老太翁大人暨德配章孺人双寿》一文中有“中丞尤著,职居都宪”之说,范曜在《皇清恩赉乡饮宾靖翁赵老先生七旬晋二寿文》中也有“职居都宪”之语。“大中丞”匾乃御赐,因此“大”字是皇帝对赵汝濂的褒奖称谓,民间讲的“大”字则是对他的尊崇称谓。正因有此御赐殊荣,《赵氏族谱》中以“大中丞”称赵汝濂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李元阳之“适大中丞雪屏赵公”,如张翼先之“大中丞雪屏赵公致政归里”等等。
有人说,既是御赐“都宪坊”,而且“都宪坊”蓝底金字乃皇室规格,民间不敢私用,只要看故宫那些蓝底金字匾即可知道,按理应该拨库银由工部督建,但这种情况,一般应有“敕建”或“奉旨敕建”字样。而该坊为雪屏公自建,只能解释为是御赐大匾,不是御赐牌坊。自建牌坊目的是悬匾宣扬,以示皇恩浩荡。过去文武官员至此须下轿下马,步行过坊,轿马须绕道小井巷而行。如果单是“父子经元”坊,绝对无此威权,正是“大中丞”御赐大匾悬于当街,才得以震慑文武官员慎言谨行。
两座牌坊在建成后的近四百年间,曾经历过四次修缮,第一次始于乾隆初年,约公元1740年前后,由赵氏十五世赵世揄(子美)“率族重修”。第二次始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于次年乙卯年(公元1855年)完工,由赵氏十七世赵登瀛(仙舟)“约集族人,公同修补”。第三次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赵氏十八世赵源清(有本)“邀同族众,易朽补缺”。最后一次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由赵氏十九世孙赵棫“商同阖族,拍卖祀田”,筹资修补,共用国币54387元,其时赵氏已家道中落,除卖田筹资外,尚有约18000元由外人捐助。
这两座牌坊当年曾是中丞街上引为自豪的代表性建筑,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如马翰林(恩溥)言:“其勋名甲于苍洱,其匾额树于通衢,攘往熙来,无不称颂,岂不显哉”。原国民党工兵总指挥,民国交通部代部长,陆军中将马崇六(晋三)在滇西抗战期间,曾拨冗用大理石刻书“明赵雪屏公孙故里”题名碑镶砌于“大中丞”坊侧边墙上,可惜也与双牌坊一样,未能逃过历史浩劫,均毁于“文革”前期,此乃龙尾古城一大损失,令人痛心疾首。
清代时,浙江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一直是海宁的骄傲,至今未衰。明嘉靖时,下关不过是数千人的边陲小镇,能有赵氏一门“四百年人文鹊起,十余世科甲蝉联,累代之簪缨不替”(范曜《晋二寿文》),确乃世所罕见,而其中赵仪、赵汝濂父子登科,位高权重而又官声清白,众口皆碑,为此名门望族锦上添花,当然会成为故乡引以为荣之楷模。
赵仪、赵汝濂父子概况
赵仪,为赵平(持衡)第五子,子廷表,号春汀,生于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卒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享年六十八岁。弘治十四年荣登云贵两省经元后,并未参加京城会试,而直接以举人入仕,李元阳称“领云贵乡荐”。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五月二十一日圣旨中有“应天府推官赵仪,业工经术,名列乡科”之语,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二月十五日圣旨亦有“汝濂之父,素履清严,勤学强记,早以乡荐”之说,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三月二十三日圣旨中有“发科省荐,典教学宫,经术过人”之论,这些文字明白无误地说明赵仪以举人之身直登仕途,在当时并不多见,正如进士,云南镇南州学正杨以中所言:“八世仪公出,选举破天荒”。
《大理县志稿》称赵仪“为应天推官,多所平反,累官知州,所至以回,万里不借官一马一力,有赠之者亦不受”,为官正派、清廉,敬业奉公,修身极严。《赵氏族谱》载:“初任四川涪州学正,升南京应天府推官,转泸州知州,有惠政,崇祀乡贤名宦,以子仪贵,赠中宪大夫,南京右通政,娶段氏,同邑天顺壬午解元段子澄女,生子二,”在《族谱》中赵仪为赵家八世祖。
《族谱》中名列九世祖的赵汝濂,字敦夫,士人尊称为雪屏公,赵仪长子,生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正月三十日,卒于明穆宗朱载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三月十六日丑时,享年七十五岁,与其父均葬于斜阳峰麓祖茔,《族谱》八十九页所记他卒于三月十一日,应为笔误。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赵汝濂二十七岁,参加云贵两省乡试,为易经魁首,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他三十七岁,参加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大理县志稿》载“京察时,总宪谓御史某某应调,濂曰:‘数官未闻过迹,考察摘过,岂宜斥无过之官耶?’尚书欲罢黜郎署魏某者,濂曰:‘此端人也’,力争得免。疏将上,赵文华在黜中,冢宰以文华为严嵩私人,不欲黜,濂曰:‘赵文华不黜,则无可黜之官矣!’其刚直如此,晚,晋副都御史,寻乞归家居,益敦内治,不治产业,营一草庵,题曰:‘觉真’推俸与兄弟族人同之,人称雪屏先生。”《中国名人大辞典》称他为“明·太和人谔谔有大臣节。”张曾诗中赞他“平生大节傲风霜,”可见其为官刚正无私,清廉自律、耿耿忠心,为国为民。《赵氏族谱》载“历官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协管院事,崇祀乡贤名宦,事载通志,娶王氏同知王仲仁女,副室马氏,南京卫指挥女,生子二。”赵任副都御史职务时为正二品官,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副部长。赵雪屏与中溪公(李元阳)弘山公(杨士云)并称大理三公,古都三杰,成一时佳话。其子赵松娶李元阳之女为妻,两家遂成姻亲。赵汝濂三十七岁以进士之身入仕途,至五十六岁辞官归里,在外为官二十年,两袖清风,正气凛然,名扬朝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二月十五日圣旨中称“赵汝濂,业履端平,才猷骏发,”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月二十日圣旨中有“赵汝濂进由甲第简在秘垣,朕察尔行履端方,可以正官治;器识明达,可以辨人才;俾主文阶,递迁斯序,操修益谨,名实并隆”的评论,这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对他的高度评价。据挖色孔庙存光绪十三年原碑载,下关及挖色文庙均为赵汝濂所建,果真如此,他对地方文化事业及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传承是作出过重大贡献的。
赵仪、赵汝濂父子才高学富,为人正派,为官清廉。其治家严谨,敦邻睦友,清白家声,有口皆碑,家中妇人,德容俱佳,正因为如此,除散失的外,现有《赵氏族谱》中尚存明、清两朝皇帝敕封赵氏各位夫人的圣旨八道,共封赠了六位诰命夫人。其中赵仪母亲苏氏(赵平妻)封为安人,赵仪妻段氏先后三次受诰封,由安人升宜人,再升恭人,赵汝濂妻赵氏,两次受封,由安人升宜人,副室王氏亦两次受封由安人而至宜人(按:赵汝濂正妻应为王氏,副室应为马氏,堂堂“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竟然乱点鸳鸯,弄错大臣妻姓。佳话耶?笑话耶?)。到了清乾隆年间,赵氏十六世赵震母亲石氏诰封为孺人,其妻胡氏亦受封为孺人。可谓圣眷绵延,天恩浩荡,从中亦可窥赵氏一门家风良教,传承不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父子经元”与“大中丞”双牌坊
昔日,从玉龙关过黑龙桥进龙尾关,上寿康坡,过寿康楼,即进入中丞街。在著名的玉龙书院大门外不远处,南北间隔约六十八米,当街建有“大中丞”、“父子经元”两座牌坊。其中“父子经元”坊为单檐歇山顶三楹八柱架斗木结构建筑,下边左右两楹为铺面房,实际上是一座牌楼,地点在现中丞街129号旁。而“大中丞”坊为单檐歇山顶三楹四柱架斗木结构建筑,地点在现中丞街95号下。两坊中脊均高于两肩,便于悬挂中间大匾,两坊建构精美,雄伟壮观,为当年中丞街上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这两座牌坊确切的建设年代已难考证,但据《赵氏族谱》载清朝翰林太和人马恩溥和赵氏十九世孙赵棫分别撰写的《重修中丞坊记》和《重修经元坊记》二文,均明白指出,两坊由赵雪屏“建于明嘉靖中年”,这应该是准确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于公元1521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嘉靖元年,于公元1566年即嘉靖四十五年驾崩,在位四十六年,“嘉靖中年”应为公元1544年前后,但由于嘉靖皇帝在位时间很长,“嘉靖中年”就成了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可能悬殊二、三十年。据赵汝濂撰写的《赵氏族谱后跋》有“辛亥岁,诏许以御史大夫致政家居”之说,他的另一篇文章《马氏行实略》亦有“辛亥余归休”一语,此即为他准确的辞官归乡之期。辛亥年为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此时赵汝濂五十六岁,两坊既由他所建,不可能是他在任当官期间所为,只能是他回乡后所作,再则御赐“大中丞”这种称谓也只能是他不再当官,而在任期间,操守清廉,官声毫无瑕疵,可以下结论,最后盖棺论定的褒奖之辞。因此,两坊准确的建设年代当为公元1552年至1555年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两坊被毁,应有四百一十多年的历史,赵棫在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重修经元坊记》中说“距今四百余稔”与同文“乃我六世祖雪屏建于明朝嘉靖中年”是自相矛盾的,当时两坊历史应不到四百年。
“父子经元”与“大中丞”坊上大匾金字为巨笔所书楷体大字,笔力遒劲,乃书法上品,尤其是“中”字那如贯天地的巨椽一笔,至今不少人回忆起来仍津津乐道,赞叹不绝。“父子经元”中“父子”指的是赵仪、赵汝濂父子,“经元”即是李元阳撰《副都御史雪屏赵公墓志铭》中所说的“经魁”,即云贵两省乡试经科第一名,赵仪为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辛酉年,公元1501年)云贵乡试经元,此时赵仪四十岁。赵汝濂“嘉靖壬午,以易经魁”(李撰《墓志铭》)即公元1522年在云贵两省乡试登易经第一,此时他二十七岁,“父子经元”坊名即由此而来。赵氏族人在“父子经元”坊上曾书有“龙关赵氏历代题名录”,其中录有明代、清代及民国年间,赵氏族中之生员、及第、登科、入仕者共八十四人名单,其中进士五人,经元四人,解元二人,亚魁二人,举人九人,岁贡、恩贡九人(其中有些人为一人二衔),廪生四十八人,国军少校四人、中校二人、中将一人。
位于“父子经元”坊南面的“大中丞”牌坊,中丞指的是赵汝濂的官名,赵家十七世赵登瀛《重修族谱叙略》一文中有“由翰林仕至中丞”之确论,“大中丞”匾上另有“都宪坊”蓝底金字小直匾,并有“御赐”字样,其中都宪也是赵汝濂的官称,李蕴生在《皇清恩赐八品寿官中翁赵老太翁大人暨德配章孺人双寿》一文中有“中丞尤著,职居都宪”之说,范曜在《皇清恩赉乡饮宾靖翁赵老先生七旬晋二寿文》中也有“职居都宪”之语。“大中丞”匾乃御赐,因此“大”字是皇帝对赵汝濂的褒奖称谓,民间讲的“大”字则是对他的尊崇称谓。正因有此御赐殊荣,《赵氏族谱》中以“大中丞”称赵汝濂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李元阳之“适大中丞雪屏赵公”,如张翼先之“大中丞雪屏赵公致政归里”等等。
有人说,既是御赐“都宪坊”,而且“都宪坊”蓝底金字乃皇室规格,民间不敢私用,只要看故宫那些蓝底金字匾即可知道,按理应该拨库银由工部督建,但这种情况,一般应有“敕建”或“奉旨敕建”字样。而该坊为雪屏公自建,只能解释为是御赐大匾,不是御赐牌坊。自建牌坊目的是悬匾宣扬,以示皇恩浩荡。过去文武官员至此须下轿下马,步行过坊,轿马须绕道小井巷而行。如果单是“父子经元”坊,绝对无此威权,正是“大中丞”御赐大匾悬于当街,才得以震慑文武官员慎言谨行。
两座牌坊在建成后的近四百年间,曾经历过四次修缮,第一次始于乾隆初年,约公元1740年前后,由赵氏十五世赵世揄(子美)“率族重修”。第二次始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于次年乙卯年(公元1855年)完工,由赵氏十七世赵登瀛(仙舟)“约集族人,公同修补”。第三次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赵氏十八世赵源清(有本)“邀同族众,易朽补缺”。最后一次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由赵氏十九世孙赵棫“商同阖族,拍卖祀田”,筹资修补,共用国币54387元,其时赵氏已家道中落,除卖田筹资外,尚有约18000元由外人捐助。
这两座牌坊当年曾是中丞街上引为自豪的代表性建筑,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如马翰林(恩溥)言:“其勋名甲于苍洱,其匾额树于通衢,攘往熙来,无不称颂,岂不显哉”。原国民党工兵总指挥,民国交通部代部长,陆军中将马崇六(晋三)在滇西抗战期间,曾拨冗用大理石刻书“明赵雪屏公孙故里”题名碑镶砌于“大中丞”坊侧边墙上,可惜也与双牌坊一样,未能逃过历史浩劫,均毁于“文革”前期,此乃龙尾古城一大损失,令人痛心疾首。
清代时,浙江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一直是海宁的骄傲,至今未衰。明嘉靖时,下关不过是数千人的边陲小镇,能有赵氏一门“四百年人文鹊起,十余世科甲蝉联,累代之簪缨不替”(范曜《晋二寿文》),确乃世所罕见,而其中赵仪、赵汝濂父子登科,位高权重而又官声清白,众口皆碑,为此名门望族锦上添花,当然会成为故乡引以为荣之楷模。
赵仪、赵汝濂父子概况
赵仪,为赵平(持衡)第五子,子廷表,号春汀,生于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卒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享年六十八岁。弘治十四年荣登云贵两省经元后,并未参加京城会试,而直接以举人入仕,李元阳称“领云贵乡荐”。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五月二十一日圣旨中有“应天府推官赵仪,业工经术,名列乡科”之语,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二月十五日圣旨亦有“汝濂之父,素履清严,勤学强记,早以乡荐”之说,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三月二十三日圣旨中有“发科省荐,典教学宫,经术过人”之论,这些文字明白无误地说明赵仪以举人之身直登仕途,在当时并不多见,正如进士,云南镇南州学正杨以中所言:“八世仪公出,选举破天荒”。
《大理县志稿》称赵仪“为应天推官,多所平反,累官知州,所至以回,万里不借官一马一力,有赠之者亦不受”,为官正派、清廉,敬业奉公,修身极严。《赵氏族谱》载:“初任四川涪州学正,升南京应天府推官,转泸州知州,有惠政,崇祀乡贤名宦,以子仪贵,赠中宪大夫,南京右通政,娶段氏,同邑天顺壬午解元段子澄女,生子二,”在《族谱》中赵仪为赵家八世祖。
《族谱》中名列九世祖的赵汝濂,字敦夫,士人尊称为雪屏公,赵仪长子,生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正月三十日,卒于明穆宗朱载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三月十六日丑时,享年七十五岁,与其父均葬于斜阳峰麓祖茔,《族谱》八十九页所记他卒于三月十一日,应为笔误。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赵汝濂二十七岁,参加云贵两省乡试,为易经魁首,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他三十七岁,参加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大理县志稿》载“京察时,总宪谓御史某某应调,濂曰:‘数官未闻过迹,考察摘过,岂宜斥无过之官耶?’尚书欲罢黜郎署魏某者,濂曰:‘此端人也’,力争得免。疏将上,赵文华在黜中,冢宰以文华为严嵩私人,不欲黜,濂曰:‘赵文华不黜,则无可黜之官矣!’其刚直如此,晚,晋副都御史,寻乞归家居,益敦内治,不治产业,营一草庵,题曰:‘觉真’推俸与兄弟族人同之,人称雪屏先生。”《中国名人大辞典》称他为“明·太和人谔谔有大臣节。”张曾诗中赞他“平生大节傲风霜,”可见其为官刚正无私,清廉自律、耿耿忠心,为国为民。《赵氏族谱》载“历官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协管院事,崇祀乡贤名宦,事载通志,娶王氏同知王仲仁女,副室马氏,南京卫指挥女,生子二。”赵任副都御史职务时为正二品官,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副部长。赵雪屏与中溪公(李元阳)弘山公(杨士云)并称大理三公,古都三杰,成一时佳话。其子赵松娶李元阳之女为妻,两家遂成姻亲。赵汝濂三十七岁以进士之身入仕途,至五十六岁辞官归里,在外为官二十年,两袖清风,正气凛然,名扬朝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二月十五日圣旨中称“赵汝濂,业履端平,才猷骏发,”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月二十日圣旨中有“赵汝濂进由甲第简在秘垣,朕察尔行履端方,可以正官治;器识明达,可以辨人才;俾主文阶,递迁斯序,操修益谨,名实并隆”的评论,这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对他的高度评价。据挖色孔庙存光绪十三年原碑载,下关及挖色文庙均为赵汝濂所建,果真如此,他对地方文化事业及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传承是作出过重大贡献的。
赵仪、赵汝濂父子才高学富,为人正派,为官清廉。其治家严谨,敦邻睦友,清白家声,有口皆碑,家中妇人,德容俱佳,正因为如此,除散失的外,现有《赵氏族谱》中尚存明、清两朝皇帝敕封赵氏各位夫人的圣旨八道,共封赠了六位诰命夫人。其中赵仪母亲苏氏(赵平妻)封为安人,赵仪妻段氏先后三次受诰封,由安人升宜人,再升恭人,赵汝濂妻赵氏,两次受封,由安人升宜人,副室王氏亦两次受封由安人而至宜人(按:赵汝濂正妻应为王氏,副室应为马氏,堂堂“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竟然乱点鸳鸯,弄错大臣妻姓。佳话耶?笑话耶?)。到了清乾隆年间,赵氏十六世赵震母亲石氏诰封为孺人,其妻胡氏亦受封为孺人。可谓圣眷绵延,天恩浩荡,从中亦可窥赵氏一门家风良教,传承不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