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看教育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生逢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一集不落地全看了。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故事的时间跨度大。我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经历了和老郭一家人同样的生活。尽管我发现剧情在一些时间点上有错位,拍摄背景也有穿帮之处,但仍喜欢。二是拍摄郭家老二和老三上中学的外景地,恰好就是我从教后最初工作的学校(当时是北京市北海中学,现在是北京四中初中部的一个校区)。看到马杰(老三的中学同学),我立刻想起入职第一天上班的情景:那天我骑自行车到学校,正要推车进车棚时,忽然觉得后面有人拽住了我的车,回身一看是几个男孩子,最前面的冲我说,“哥们儿,你是哪儿的?借车骑骑!”他显然没看出我是老师。我那时只比学生大三四岁。
  剧中那些调皮孩子的行为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见到过,比如说,成帮结伙到处游荡、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什么的,至于几十人上百人的械斗,没亲眼见过,但也听说过。这种事在“文革”中并不少见。我是在“文革”刚结束后就开始做教师的。那时学校秩序还没完全恢复正常,读书风气尚未形成,许多孩子不把学习当成正事儿,其成绩可想而知。
  后来那些学生和郭家的四个儿子一样,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中有的从医,有的经商,有的成为小有影响的媒体人,有的成为政府机构领导人,有的成了世界体育比赛冠军,而更多的是像郭家老大那样,成为一个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人,做着平凡的工作,尽着一个普通公民的责任,成为国家的普通建设者。他们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平静而幸福的生活。至于那些像马杰、马京那样的孩子,后来是否成了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人,我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过。
  一晃过去了40年。每个人都在人生的马拉松中跑完了一半或大半,有的人都已经退休。他们当年几乎没有人“抢跑”—像现在这样,提前学习学校课程—这不是那个时代家长追求的时尚。他们后来可能大多成了普通人。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构成主体都是普通人。当然,“普通”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层次。今天普通工作中所含有的复杂技术和专业知识,可能前人无法想象。今天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终身学习,一次性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其一生工作和生活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必须不停地跑。
  但许多父母也包括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规律:普通是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与终点。不论他或她后来成为什么人,富人也好,名人也罢,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都始于普通。同时,不论他出身有多么高贵特殊,最后也可能止于普通—多少公子王孙最终成為寻常百姓,多少登科状元后来默默无闻。许多父母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普通,或最终会是一个普通人,不相信普通人也有存在的价值,普通人也有生活的幸福,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其实对人生马拉松来说,一时的快与慢,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只要你不停下来,迟早会到达终点。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在25岁时获得诺贝尔奖,而莱昂尼德·赫维奇在获奖时已经90高龄,他们同样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莱昂纳特·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是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但他在16岁时还只是纽约的一个管道工。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他们在人生的跑道上,可能注定不会在一千米、两千米甚至一万米内领先,但这没有什么,因为后面的路还很长,他们需要调整体力,养精蓄锐。在人生的跑道上,耐力比速度更加重要。
  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没有被淘汰出局的?当然有!但他们不是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而是折在了漫长的跑道上。许多家长包括教育者,本来希望和相信他们的孩子能在最初几百米、几千米内冲到前列,进入第一梯队,甚至成为领跑者,然而却事与愿违。违背科学的教育和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会让一些人被淘汰出局,也许是在最初的几百米、几千米内,也许是在几万米后,甚至是在接近终点的地方。任何一个人倒在跑道上,都是人生和社会的遗憾。
  教育者的工作就像是把一个个、一批批孩子送到人生的跑道上。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孩子快速冲到前面,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未来怎样跑,朝什么方向跑,怎样掌握节奏、运用体力并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到达终点。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和时代里,让孩子成为一个精神丰满、积极向上、乐观健康、内心坚定、具有人性和理性、懂得责任与良知、保持不断学习发展愿望和动力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其他文献
摘要所有学科教学都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寻找各自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保志明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为案例,探讨理科教学育人的途径与策略。一要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动理科育人;二要在教学中彰显理科特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理性思维;三要基于学生自主发展需要,借助“跨界”理念和有效载体促进其自我迭代;四要创新学科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团队学习中“
□策划/本刊编辑部  □ 执行/ 本刊记者 张昕  □医学指导/罗大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在这个全民“累点低”的时代,每天下班只想做一件事——躺平。一对黑眼圈,一张面瘫脸,足以书写你的身心俱疲。“累点低”的人生,到底该怎么破?  【“累点低”,多是因为脾虚了】  什么是脾虚  忙碌的生活里,“累”这个字,似乎已成为大家共有的一种状态。即使什么都不干,也总会感
摘要撷取来自“面向2035:重启‘学’‘育’方式变革—现代学校改进新思维暨陶行知教育思想新实践研讨会”的部分观点,管窥现代学校改进的新思维和新路径。一要读懂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把脉现代学校改进方向;二要准确理解教育家精神,提升校长办学能力,厚植现代学校变革的根基;三要重新理解“学习”的丰富内涵,探寻学习发生的路径,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四要打破学段间壁垒和校内外“围墙”,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关
摘要基于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在实施“国培计划”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项目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探索促进中小学骨干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了解校长的真实能力与需求;研制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如设计适切的研修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块,优化和创新培训模式等。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重视研修班文化建设、关注对研究成果的评估、铺设个性化立体化的学习通道等,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培训成效。  
还记得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中,那棵神秘的“灵魂树”吗?它那深邃、闪亮的紫色枝条随风飞舞,令所有人都为之着迷。这种美丽的“灵魂树”只有潘多拉星球上才有吗?NO,在日本足利花公园里有一个约920平方米的紫藤林,这简直就是“灵魂树”在地球的现实版呀!这低垂的枝条、柔美的紫色,如果和“灵魂树”相比,你说,谁会胜出呢?
评课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评课标准的设计必须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一致。新课程改革从理论基础到具体的学习方式都借鉴了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经验,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目标,那么,当前我国的评课标准能否体现这一目标?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本文选取我国某重点中学的评课标准(这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据笔者的了解,该评课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美国加州的评课标准作一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回答上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应本着“加大补偿”与“城乡一体”的原则,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建立良性机制。  当前,各地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工作重心放在推动教师有序流动、鼓励教师到农村支教等方面,这无疑是重要的举措,但教师的空间流动主要是以“物理变化”为主,
大兴区是北京南部的一个远郊区县。近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北京大兴区教委在逐步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的同时,紧紧依托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教委实施的名校办分校工程,尽量缩短分校品牌的“孵化期”,有效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较好地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了大兴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自2005年启动名校办分校工程
不知从何时起,你就没有开开心心地笑过了。的确,随着工作节奏的日趋加快、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不少教师的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谁不希望自己快乐一点呢?  那么,等待吗?不!  让我们来看一看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一位本无资格参赛,只是受一个奥运节目的邀请才有幸参加比赛的赤道几内亚的选手艾利克·穆萨姆巴尼。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长50米的游泳池,第一次参加100米的游泳比赛。他穿着宽松的海滩游泳裤就上场
[摘要]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遭遇必须在“预设”与“生成”之间作出取舍的情境。“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科性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冲突。教师只有学会价值判断,学会目标整合,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 教学目标;学科教学;教学价值观;目标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B[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