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8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巴西、古巴、意大利、美国和中国队。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女排近年比赛的文献,研究有关资料为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数据统计法。通过观看电视转播、查阅新浪体育网赛后统计数据,根据需要进行分类统计。
(3)比较分析法。将收集的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得分能力下降,扣球和拦网差距较明显
表1 2008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前五名的球队在扣球,拦网、发球上净胜分情况统计
2008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中国女排在5场比赛中,得失分率为0.966,胜局与负局的比率为0.692,而在2004年奥运会上复赛阶段的8场比赛中,上述两组数据分别为1.165和2.875。通过表1可看出,中国女排扣球、拦网两项与本次世锦赛前4名在净胜分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1)扣球:中国女排的净胜分为21分,而其他四只队伍中,净胜分最低的是意大利为-14分,而最高的是巴西,达到了24分。这说明中国女排主动得分的能力不及其他四支队伍。

(2)拦网:中国女排净胜分-31分,其他最低的也有-17分,最高的巴西达到了31分。
(3)发球:中国女排的净胜分与前四名队伍差距不大,而在与2004年奥运会和2006年世锦赛中国女排的发球净胜分分别为21分和26分,远远高于其他球队。这说明中国女排在本次比赛中总体得分能力出现了下降,弱于本届大奖赛前四名的四支球队,扣球和拦网差距较明显。
2.2 强攻不强仍是制约中国女排取胜的不利因素
强攻不强的问题困扰中国女排多年,一直是制约中国女排取胜的不利因素。本次比赛中表现的更为明显。通过表可以看到在总得分和扣球两项个人技术统计上中国队只有赵蕊蕊进入前十名,并且两项都排在第四名。而王一梅、杨吴、李娟三名主攻手在扣球技术排名上都在15名以后。总得分排名上只有杨吴与斯科特、谢拉并列排在12位名次稍靠前之外,其他两名主攻手排名也都在20左右。在比赛中我们也看到三名主攻手状态确实不够理想。无奈之下陈忠和在4场比赛中不断更换三名队员。甚至在与古巴和巴西的比赛中干脆没让王一梅上场比赛。但这并不意味杨吴与李娟发挥的很好。两人的绝对强攻能力仍然和世界顶级主攻手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依靠平拉开扣球的速度和娴熟的手法得分。这样也导致了比赛中中国女排防反能力的下降和副攻压力的增大,从而使得比赛最终的成绩不够理想。
2.3 老队员状态低迷,年轻队员状态起伏不定
通过本次比赛的个人技术统计和电视转播我们不难发现:冯坤、周苏红、杨吴、张娜等一批雅典奥运会的绝对主力队员在本次比赛中状态低迷,表现乏善可陈。即使是表现突出的赵蕊蕊也无法和2003年世界杯时的状态同日而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队员年龄的增加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降:二是多年征战留下的伤病大大影响了队员们的发挥。最突出的是冯坤、张娜、赵蕊蕊三名队员伤病比较严重,三人都是伤病刚刚有所好转仓促间参加了比赛,曾经世界最佳二传冯坤在传球个人技术排名上也只排在了第三的位置,而在2004年以前的世界大赛冯坤几乎全都排在前两名的位置上,同时由于她在比赛中与年轻队员配合的生疏和体能问题常常被魏秋月换下。老将张娜在一传和防守两项技术统计排名上也都低于03年世界杯和雅典奥运会。
王一梅、薛明、徐云丽等一批雅典奥运会后重点培养的年轻队员在比赛中体现出发挥不稳定、急躁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主攻手王一梅,就连主教练陈忠和也无奈地说不知道她哪一场能打出来,哪一场又发挥不出来。但是为了锻炼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强力主攻,比赛中也给了她很多机会,无奈她状态确实很差,甚至一场比赛中竟然出现6次发球失误的现象,在对古巴和巴西的比赛中王一梅也只能作壁上观。同时从副攻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小将薛明本次比赛也是遭遇了很大挑战,比赛中进攻力量小、速度慢导致其突破能力有限,中国队也是无奈之下频繁用马蕴雯和徐云丽替换她,但是后两者也未能帮助中国队扭转局势。由于三人的轮换上场在赛后的各单项技术排名上均找不到三人的踪影。
2.4 中国女排战术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的这只中国队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上场队员平均身高增加,队中赵蕊蕊、薛明、王一梅、徐云丽、马蕴雯都在1.89米以上。而雅典奥运会时只有赵蕊蕊一人身高在超过1.90米。除此之外由于高大队员的增多使得中国女排接发球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也使得周苏红接发球的压力大大增加,从而使她跑动进攻的机会和效果大大降低。再加上薛明在二传身后进攻的能力一般,使得中国女排在战术体系上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多名队员问的掩护进攻较少。中国女排在进攻中多是以个人的进攻变化为主,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主攻和接应二传很少为副攻队员的进攻提供掩护。巴西和意大利队的各种围绕进攻数量明显多过中国队,成功率很高,值得学习。前排掩护后排或者后排掩护前排的纵深掩护进攻已经被欧美强队广泛运用,而中国女排的后排进攻组织较为被动,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个人能力解决问题。
(2)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影响既定战术的实施。在同意大利、巴西等强队的比赛中,运动员个人进攻能力不强是相当主要的问题。中国女排相对强调整体进攻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旦一传和拦防系统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就暴露得更加明显。主攻和接应二传的攻击能力不强,也增加了副攻队员的进攻压力,对运动员的体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与前四名球队相比,中国女排的总体得分能力低,扣球和拦网的得分能力上存在较明显的差距。(2)中国女排主攻手的整体突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3)战术体系上缺少多名队员间的掩护进攻。
3.2 建议
(1)三名主攻手要做到应尽量提高击球点,尽快扑捉击球点,快扣出手并尽可能善于变线,让对手防不胜防,也可运用打手出界的办法。(2)在人员配备上。考虑好老将和新人的安排,保持好老将的状态,调整好新人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的同时解决好伤病困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志源.新一届中国女排在世界大奖赛史的技战术分析.军事体育进修学院
学报.2008.4.
[2]高勤.200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失利原因分析.大连大学学报,
2007.6.
[3]刘买如.2006年世锦赛中国女排技术统计分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6.
[4]盖洋.中国女排战术运用特征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