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问题情境设计的两种模式初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倡用问题来驱动学习,而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将问题充当物理概念、原理的例子,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一个应用.问题构成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
  提出问题情境,是整个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目标要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分别讨论“支架式”和“抛锚式”两种教学模式在物理问题情境设计中的应用.
  1 支架式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创造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下面以“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支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围绕“静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从这四个方面来搭“脚手架”:(1)静摩擦力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它是如何定义的?(3)它的方向如何判断?(4)它的大小是由何决定的?
  脚手架搭成之后,再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问题情境.
  课堂实践1 同桌学生合作,用两本物理书一页一页地交叉对插,然后各抓住一本书的书脊用力对拉.
  课堂实践2 用手掌心压紧桌面,稍微用力向前推,但保持手与桌面相对静止,则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从亲身感受中体验到“静摩擦力的存在”以及“静摩擦力的概念”.
  课堂实践3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把木板刷的长毛跟海绵接触,沿水平方向拉动木板刷,观察刷毛的形变情况,就可判断木板刷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课堂实践4 学生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在相互接触的木块和课本的外侧,画两个对顶的三角记号,记号不动,表示两者没有相对运动.手缓慢地拉课本,仔细观察拉力的变化情况,并读数,思考静摩擦力的变化情况.
  课堂实践5 学生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重复刚才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到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在活动中,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把“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逐渐引向深入.
  2 抛锚式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搭建“脚手架”、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合作学习.下面将结合“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内容,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加以说明.
  2.1 设计真实的“锚”
  播放生活中“小船过河”的真实录像,特别是在流动的河水中,“小船船头正对河岸行驶”和“小船实际路径指向正对岸”两种情况.在这样的学习的情境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小船的运动”.然后提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并且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2.2 围绕“锚”组织教学
  通过围绕“小船过河”的系列课件展开教学活动.
  课件1 小船合运动与分運动(船相对于水的运动和船随水的运动)具有同时关系,位移与速度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件2 小船分运动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小船船头正对河岸时,过河时间与水流速度无关,让学生体会运动的独立性.
  课件3 关于小船过河时间最短的条件的探究.
  课件4 关于小船过河位移最短的条件的探究(V船>V水).
  课件5 关于小船船头正对河岸由静止匀加速过河时小船轨迹的探究.
  2.3 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适时和适量的复习、补充和提示,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考虑到“小船过河”描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无法独自完全解决,这时需要学习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与合作,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学习,讨论如下问题:①小船的实际运动是怎样的?哪一个是合(分)运动?②分运动彼此独立吗?分运动之间有无相互联系?③小船过河时间最短的条件是什么?小船过河的最短时间由哪些因素决定?④探索船头沿着什么方向过河小船位移最短时,V船>V水的限制条件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还有其它的情况?
  2.4 “消解”具体的“锚”
  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必要时,教师需要及时淡出特定情境的问题解决,使教学在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让学生的学习向其它情境迁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学习模式.
  变式情境1 学习主题4拓展:当V船  变式情境2 分析平抛运动、雨滴下落等一些实际问题.
  变式情境3 自动扶梯问题:某自动扶梯上行,人沿扶梯上行数得扶梯台阶数为N1,人沿扶梯下行数得扶梯台阶数为N2.当扶梯静止时,扶梯的台阶数为多少?
  ……
  另外,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提供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件.可以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与学习知识有关的学习资源,体现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我们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性较强的新型学习方式.其实质是以合作互助为灵魂,以小组活动为重要组织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参与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发挥出群体优势,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目标与任务,优势互补,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但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级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其中中国的长篇文学名著重点推荐《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三部,重庆市今年中考又重点推荐《水浒传》《
期刊
模仿才是学生写作脱胎换骨的唯一途径,创新以此为基础,这一基础越坚实厚重,创新之花才能开得越加灿烂.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物理概念、定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脉络,提示物理学观念、方法和内容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性.物理学史中有许多催人泪下的事例,比如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伽利略为捍卫日心说受到罗马教皇残酷的迫害和折磨,但他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年近七旬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前往罗马,跪在冰冷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思维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在习作教学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行,想方设法提高学生 的写作兴趣,费尽心思收集习作范文,指导习作技巧.虽然也曾为某节作文课上孩子们快乐 的笑容
期刊
物理中形成概念、得到规律往往都离不开实验,而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是实验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控制变量法适用于探究一个因素与多个因素关系,转化法适用于物理量或现象有时难以直接获得,就要通过转化的方法,将需要的物理量或现象向其它方面转化,易位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教材中许多探究实验常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  1 利用转化控制探究条件  例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
自从温州使用NSE教材以来,笔者经常听到一线英语笔者教师同行们抱怨“词汇量大,话题范围广,课文长,难懂难教”等大难题.笔者不禁反思: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解疑的渴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达到此目的,进行探究性提问时,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1 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的提问必须针对学生的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解疑的渴望,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就可以得到很大的
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陶冶人的阅读情操,促进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进一步以阅读能力的提升带动学生综合语文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