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倡用问题来驱动学习,而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将问题充当物理概念、原理的例子,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一个应用.问题构成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
提出问题情境,是整个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目标要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分别讨论“支架式”和“抛锚式”两种教学模式在物理问题情境设计中的应用.
1 支架式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创造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下面以“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支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围绕“静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从这四个方面来搭“脚手架”:(1)静摩擦力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它是如何定义的?(3)它的方向如何判断?(4)它的大小是由何决定的?
脚手架搭成之后,再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问题情境.
课堂实践1 同桌学生合作,用两本物理书一页一页地交叉对插,然后各抓住一本书的书脊用力对拉.
课堂实践2 用手掌心压紧桌面,稍微用力向前推,但保持手与桌面相对静止,则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从亲身感受中体验到“静摩擦力的存在”以及“静摩擦力的概念”.
课堂实践3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把木板刷的长毛跟海绵接触,沿水平方向拉动木板刷,观察刷毛的形变情况,就可判断木板刷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课堂实践4 学生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在相互接触的木块和课本的外侧,画两个对顶的三角记号,记号不动,表示两者没有相对运动.手缓慢地拉课本,仔细观察拉力的变化情况,并读数,思考静摩擦力的变化情况.
课堂实践5 学生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重复刚才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到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在活动中,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把“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逐渐引向深入.
2 抛锚式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搭建“脚手架”、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合作学习.下面将结合“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内容,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加以说明.
2.1 设计真实的“锚”
播放生活中“小船过河”的真实录像,特别是在流动的河水中,“小船船头正对河岸行驶”和“小船实际路径指向正对岸”两种情况.在这样的学习的情境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小船的运动”.然后提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并且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2.2 围绕“锚”组织教学
通过围绕“小船过河”的系列课件展开教学活动.
课件1 小船合运动与分運动(船相对于水的运动和船随水的运动)具有同时关系,位移与速度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件2 小船分运动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小船船头正对河岸时,过河时间与水流速度无关,让学生体会运动的独立性.
课件3 关于小船过河时间最短的条件的探究.
课件4 关于小船过河位移最短的条件的探究(V船>V水).
课件5 关于小船船头正对河岸由静止匀加速过河时小船轨迹的探究.
2.3 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适时和适量的复习、补充和提示,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考虑到“小船过河”描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无法独自完全解决,这时需要学习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与合作,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学习,讨论如下问题:①小船的实际运动是怎样的?哪一个是合(分)运动?②分运动彼此独立吗?分运动之间有无相互联系?③小船过河时间最短的条件是什么?小船过河的最短时间由哪些因素决定?④探索船头沿着什么方向过河小船位移最短时,V船>V水的限制条件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还有其它的情况?
2.4 “消解”具体的“锚”
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必要时,教师需要及时淡出特定情境的问题解决,使教学在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让学生的学习向其它情境迁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学习模式.
变式情境1 学习主题4拓展:当V船 变式情境2 分析平抛运动、雨滴下落等一些实际问题.
变式情境3 自动扶梯问题:某自动扶梯上行,人沿扶梯上行数得扶梯台阶数为N1,人沿扶梯下行数得扶梯台阶数为N2.当扶梯静止时,扶梯的台阶数为多少?
……
另外,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提供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件.可以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与学习知识有关的学习资源,体现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我们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提出问题情境,是整个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目标要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分别讨论“支架式”和“抛锚式”两种教学模式在物理问题情境设计中的应用.
1 支架式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创造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下面以“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支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围绕“静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从这四个方面来搭“脚手架”:(1)静摩擦力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它是如何定义的?(3)它的方向如何判断?(4)它的大小是由何决定的?
脚手架搭成之后,再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问题情境.
课堂实践1 同桌学生合作,用两本物理书一页一页地交叉对插,然后各抓住一本书的书脊用力对拉.
课堂实践2 用手掌心压紧桌面,稍微用力向前推,但保持手与桌面相对静止,则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从亲身感受中体验到“静摩擦力的存在”以及“静摩擦力的概念”.
课堂实践3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把木板刷的长毛跟海绵接触,沿水平方向拉动木板刷,观察刷毛的形变情况,就可判断木板刷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课堂实践4 学生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在相互接触的木块和课本的外侧,画两个对顶的三角记号,记号不动,表示两者没有相对运动.手缓慢地拉课本,仔细观察拉力的变化情况,并读数,思考静摩擦力的变化情况.
课堂实践5 学生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重复刚才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到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在活动中,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把“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逐渐引向深入.
2 抛锚式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搭建“脚手架”、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合作学习.下面将结合“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内容,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加以说明.
2.1 设计真实的“锚”
播放生活中“小船过河”的真实录像,特别是在流动的河水中,“小船船头正对河岸行驶”和“小船实际路径指向正对岸”两种情况.在这样的学习的情境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小船的运动”.然后提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并且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2.2 围绕“锚”组织教学
通过围绕“小船过河”的系列课件展开教学活动.
课件1 小船合运动与分運动(船相对于水的运动和船随水的运动)具有同时关系,位移与速度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件2 小船分运动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小船船头正对河岸时,过河时间与水流速度无关,让学生体会运动的独立性.
课件3 关于小船过河时间最短的条件的探究.
课件4 关于小船过河位移最短的条件的探究(V船>V水).
课件5 关于小船船头正对河岸由静止匀加速过河时小船轨迹的探究.
2.3 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适时和适量的复习、补充和提示,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考虑到“小船过河”描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无法独自完全解决,这时需要学习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与合作,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学习,讨论如下问题:①小船的实际运动是怎样的?哪一个是合(分)运动?②分运动彼此独立吗?分运动之间有无相互联系?③小船过河时间最短的条件是什么?小船过河的最短时间由哪些因素决定?④探索船头沿着什么方向过河小船位移最短时,V船>V水的限制条件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还有其它的情况?
2.4 “消解”具体的“锚”
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必要时,教师需要及时淡出特定情境的问题解决,使教学在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让学生的学习向其它情境迁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学习模式.
变式情境1 学习主题4拓展:当V船
变式情境3 自动扶梯问题:某自动扶梯上行,人沿扶梯上行数得扶梯台阶数为N1,人沿扶梯下行数得扶梯台阶数为N2.当扶梯静止时,扶梯的台阶数为多少?
……
另外,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提供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件.可以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与学习知识有关的学习资源,体现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我们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