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该删繁就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问题简单化,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古人云:大道至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我们应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艺术的极致是简单,语文教学要给孩子波纹一样、丝绢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寻寻觅觅”之后“简简单单”的教。
  一.简简单单地预设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文章。如在解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以“读”字当头,读读议议,议议读读。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
  第二,简单鲜明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主线。在教学时,要抓住主线,松弛有度。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峡》一课时,着重抓住“山”、“水”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不累。
  二.实实在在地读书
  让学生读书时,先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读,怎样读?不妨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因为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接触、感受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中的欣赏与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拓展思维空间,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其次,读应该讲究方法。有位教师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他巨人的品格?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巨人”:对音乐的执着,抗争厄运的刚毅顽强。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语句。这个环节要读、品、悟相结合。学生找出了表现他巨人般坚强性格的语句后,要引导学生品味重要词语,由外入内,深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悟他的顽强精神;重点段落和语句,还要求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具体从侧面描写——女佣介绍,由远及近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品味解读。(1)侧面描写——女佣介绍:“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一点忙”——独立。(2)外貌描写: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可看出其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分析这段时,笔者采用换词辨析法和想象感悟法。例如:我把“蓬勃”换成“蓬乱”让学生比较品析;分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一句,让学生想象并感悟贝多芬眼睛里蕴涵的复杂、不可捉摸的东西和他内心强烈的炽热。(3)语言描写:着重引导学生品读三句话:①“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②“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演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三.快快乐乐地写话
  (1)写在课前,主动索取。预习课文不仅要预习读课文,识生字,还要预习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将自己的预习收获简略地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后抄写在练习本上。这样的写没有附带要求,知多少写多少,有多少写多少。
  (2)写在课上,情动辞发。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找到写话的切入点:优美恬静的散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扩写,或改写。这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文本的空白处生成写的空间,在学生需要写的时候,点燃他们写的激情。
  (3)写在课后,积淀内化。课文学完了,一定还需要探讨、交流、倾诉,所以不妨组织学生去写一写。这既是对课文文本的有限延伸,又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无限内化。
  语文怎么教,语文教什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头绪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容易分散。语文教学的新潮不断涌现,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也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尚简,跳出原来的框框,该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整合成少而精的东西。
  
  石教利,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老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更容易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充当心理辅导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本设计针对尚未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全面体现了这一目标。  A.教材说明:  《清兵卫与葫芦》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通过对具有独特审美能力、酷爱葫芦,但遭到父亲和教员严重扼杀的清兵卫的形象刻画,体现了要尊重自
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结合体。语文知识的运用是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的技能,也是一个人个人修养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尤其显得重要,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其他学科高。总的来说,有两种思想在学生中流行:枯燥和畏惧。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如何让学生从心里喜爱上语文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告诉我们答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习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以为,在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四
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灰色的世态人情画。  一.鲁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家乡民俗的描写上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从正面宣泄乡土恋情的一篇。浙东一带乡村之间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社均有庙。社庙大多临河而建,前面有一片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一、送别的时间    唐代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傍晚结合在一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曾经有一位作者形象地把语文比作是一盘“菜”,一盘男女老幼东西南北皆宜的“大杂烩”,但我们要在这盘“大杂烩”中吃到“特色”,吃出“风味”,并且,要荤素搭配,冷热兼备,干稀俱全。刚开始只感觉这种说法挺新鲜,读完文章细细思量,颇耐人寻味。那么面对这么一盘独特的“大杂烩”,我们该怎样指导作为品尝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实际,恰到好处地添上独有的佐料,品尝到与众不同的的东西呢?我认为必须“软”“硬”兼施,这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古诗词鉴赏可谓“园中百花”“枝头红杏”,五彩缤纷,生机盎然。但许多同学因不得其门而入,望之兴叹,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诗歌从而取得可人的成绩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鉴赏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基本技法。  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或曰形象),即景、物、人(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它们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万能钥
读完晓苏的小说《等冯欠欠离婚》,我思考了两个问题。第一,小说的故事是否能够成立,这个故事有何意义?第二,作者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有何特点?  先说第一点。杨耕田等了冯欠欠五年,为冯欠欠作出了巨大的付出,而临近结婚的时候,冯欠欠却投入了别人的怀抱,这可能吗?冯欠欠怎么是这样一个没有人心人性的女人?她在最危难的时候,是杨耕田帮助了她。在五年等待的时间里,杨耕田单是花在她身上的钱,就足足可以砌一座楼房
自新课改以来,教材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面广量大,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仅语文学科一学期就要讲完两本必修教材、读完两本选修,选读两本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精品……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不“引导”学生“自主a学习”的话,不仅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而且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也很难养成,甚至连老师把新教材“讲”完都不可能。如果能全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