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孑孤行于世上,亭亭独立于人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志凤,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中的课文,笔者翻阅众多教学笔记和教学设计后发现,大部分教者往往都是抓住文中的“痴”这个词来展开教学,分析张岱对于雪景的痴迷和看雪背后的“痴情”,而略处理了文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独”。笔者认为,“独”字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用笔极简却意蕴无穷。文章的每字每句无不透露出张岱的“独”,而“独”字又有着不同层面的精神内涵。
   一、独——独行特立、傲岸自恃的名士风度
   晚明时期,西湖是文人韵士的聚居之地,这里文化活动盛行。张岱长居西湖,文人雅聚、文人风度使他耳濡目染,并成为了特立独行、睥睨众生的江南名士中的一员。文中的“独”字也体现了张岱这一独特的精神风度。
   为了前往湖心亭看雪,张岱可谓苦心孤诣。“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样“鸟飞绝”“人踪灭”的严寒之日,作者却要前往湖心亭看雪,可见其异于常人;时已更定,本该就寝,作者却选择此刻外出看雪,出行时间的不同寻常表现出作者的与众不同;“雾凇沆砀”,夜晚视线不佳,雾中行船危险,作者依然“拏一小舟”前往看雪,可见对雪景的狂热、执着;“拥毳衣炉火”,可以想象此刻寒气彻骨,但作者不顾逼人的寒意,坚持外出看雪,个性独特。“独往”之“独”,是前往看雪天气的独特,是前往看雪时间的独特,是前往看雪方式的独特,亦是前往看雪衣着的独特。这一系列的独特,俱是作者作为江南名士行事特立独行、潇洒出格的表现。
   江南的名士文化底蕴深厚,这种名士文化的熏陶,催生了张岱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也催生了他傲岸自恃的不羁精神。前文张岱说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但從后文“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可以看出,同往湖心亭的并非作者一人。为何张岱要强调“独往”呢?明人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1]张岱一生久居西湖,对西湖名胜如数家珍。在张岱笔下,晴湖、雨湖、月湖、雪湖等不同时刻的西湖俱熠熠生辉;在张岱心中,唯有自己懂山水,懂西湖,他就是那个“真正领山水之绝者”。所以,只有自己这样的雅士,才会对西湖雪景有“一往情深”的执着,才能领略雪中的情味。而舟子这样的俗子,他既无法品味雪景的意境,也不会有这样的雅兴和追求。
   从以“湖心亭”入题的匠心独运中,我们亦能察出张岱这种傲岸自恃的名士精神。湖心亭始建于嘉靖年间,这是一座风景优美的亭子,四面环水,高峰相围。这也是一座有文化韵味的亭子,众多文人雅士曾来到这里挥墨题文,以致于张京元在《湖心亭小纪》中揶揄道:“亭中四字匾、隔句对联,填楣盈栋。安得借咸阳一炬,了此业障。”[2]湖心亭建成后,文人郑烨、胡来朝先后来此题联,张岱也曾效前人之法为它题联、著文。在张岱心中,自己也是能够读懂湖心亭的雅之至者,相比常见的“西湖看雪”,“湖心亭看雪”更能显示出张岱暗藏题中的傲与骄。
   二、独——天地浩渺、我为一粟的审美追求
   文章开篇,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更定已至人皆定,惟我拏舟独看雪。景物的层层递进,传达的是张岱对静谧、孤独的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独”的另一层内涵即在于此——表现的是张岱独特的追求孤独的审美趣味。
   作者前往湖心亭,眼前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的景象。三个“与”字,使天云山水浑然一体,好一片混沌的苍茫之境!四个“一”字,一切回归太初,使人顿生清虚旷远之感。四组量词,倒装暗喻,强调天地之浩大,自我之渺小。在这夐远的纯白世界中,从一痕“长堤”到一点“湖心亭”,再到一芥小舟,最后到“两三粒”人,景物越来越小,慢慢消失,最终融入到苍茫辽阔的天地山水中去。此刻,天地浩渺,我为一粟,天人合一,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清赏、孤独的审美境界。
   所以,当遇到同来赏雪的金陵客时,张岱是不悦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既是金陵客的惊叹,更是张岱自己的心声——是“居然有人坏我雪境”的怒叹。因为不悦,所以不主动,在金陵客拉他同饮时,才被动接受邀请;因为不悦,所以曾在《西湖七月半》中“纵饮”、在《龙山雪》中“举大觥”的张岱,此刻却勉强自己喝下“三大白”;也正因为不悦,所以没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觥筹交错,只有“强饮三大白即别”的尴尬匆忙——独境已毁,多留无益。
   金陵客热烈奔放,他们结伴而来,铺毡对坐,还带了童子烧炉温酒。他们来到湖心亭表面是为附庸风雅,实则是为把酒言欢、享受生活。张岱清冷孤僻,独来看雪,不携一物,他期待的不是结伴同乐,而是沉浸在天人合一、惟景与我、俯仰自得的孤独世界中,于静夜中独自品尝纯粹。孤独之人追求孤独之境,孤独之境契合孤独之情,他要跳出生活,物我两忘;他要追求孤独,游心太玄。他看到了自己想看的雪,融入了自己想要的境,却没有遇到真正懂他的人。他想要的,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真正懂他的,只有那“上下一白”、无边无垠的苍茫自然。
   三、独——国破家亡、无所归止的遗民之痛
   “湖心亭看雪”的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3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4月清军入关,10月顺治帝登基。顺治二年(1645)好友祁彪佳沉池殉国。顺治三年(1646)“史学知己”黄道周、“山水知己”王思任先后殉节,张岱反清复明失败,本想殉节,但因《石匮书》未完结,遂隐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一文。在此十五年前,晚明风雨飘摇,此刻亭中人用“金陵”这个古称作答含蓄而有深意,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深深地戳中了张岱的痛处。十五年后,已身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回看当年的往事,年过半百的他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的痛楚依然:故国覆亡,使自己知交零落,家财散尽,藏书尽毁,生活至贫。无处归依,使自己经历悲欢离合,饱受生活折磨,忍受饥寒交迫的痛苦和独自苟活的创伤。时间已是清朝,世人对前朝旧事应是很敏感的,但张岱回溯往事,依然气节不侍二姓,固执地用“崇祯五年”开篇,可见内心对亡国的沉痛与怀念。一句“客此”,凝聚着他的黍离麦秀之悲,亦道尽了一个亡国遗民的辛酸:“国已亡,家已破,这一片土地,不管我身在何方,我将永是一个‘客’的身份,我将永远孤独!”
   这一腔酸楚,也解释了为何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而非《湖心亭赏雪》。《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必然有一个写作时的“我”和一个回忆中的“我”。依此,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分离出两个张岱:写作时的张岱和看雪时的张岱。上文讲到,看雪时的张岱前往湖心亭,名为看雪,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只是为了追求清赏、孤独的审美情趣。而写作时的张岱,经历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潦倒困顿,又怎会有闲情雅致写游山玩水的赏乐?《湖心亭看雪》中的每字每句,正是张岱字字啼血的凭吊,只不过这凭吊是含蓄甚至是隐晦的,因为他擅长通过日常琐事,来编织自己的故国一梦。《湖心亭看雪》通过“金陵人”这看似不经意提及的三个字来传达;《金山夜戏》中他夜闯金山寺,大唱韩蕲王的故事,若是读者不明韩蕲王抗金将领的身份,谁又能解其中追忆故国之味?他也曾为了挽回国家命运而奔走呼号,奈何历史的车轮碾压得他无能为力。如今,故国已亡,人事已非,孑孑孤行于世上,那些前朝的繁华、美好,只能通过“梦忆”“梦寻”在梦中找寻。无能改变故国灭亡命运、为国殉节的悔痛一直缠绕着他,他只能在茫茫白雪中寻找自己灵魂的安放。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斟酌方有味。张岱半生繁华,半生落魄,著文却无大起大落,然复杂情感隐藏于一言一行之中。《湖心亭看雪》一文清新自然,“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平和清淡,只有细细品读,才能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深意蕴,只有慢慢品味,才能读懂文字背后张岱的桀骜不羁的文化人格、孤独纯粹的审美趣味和挥之不去的黍离之悲,这正是张岱小品文的魅力所在。
   注释:
   [1]单小虎.简文丰教,景中看情[J].语文教学通讯,2018(08):14.
   [2]邱羿君.湖心亭以中国“四大”名亭乾隆亲题匾额名人贤达词赋妙句名望争誉海内[J].中国地名,2012(09):26-27.
   参考文献:
   [1]张岱.陶庵梦忆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
   [2]梁建蕊.“金陵客”是镜像而非同道——兼谈张岱自我“冰雪”人格的塑造[J].语文建设,2019(03):56-59.
   [3]李建军.《湖心亭看雪》的五重孤独[J].中学语文教学,2020(03):58-59.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妙题的分析,初步感受作文拟题的方法。  2.学习、总结作文拟题的技巧。  3.行文拟出一个准确、精妙的好题目。  【教学重难点】  1.妙题分析,思维引导。  2.学生点评的总结,评论以及实践拟题。  【教学创意】  在新材料作文命题“一统天下”之际,考生在考场上总有这样的写作习惯:写好正文后匆忙拟个标题。这里,拟题的先后并不重要,问题是仓促拟题,也只能拟个大众化的题目,
黃珏明,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教师。  小说中有着大量“次要人物”,他们绝不是情节安排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审美艺术形象,甚至与主角之间休戚相关。抽离这些“小人物”,小说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一、文本内部功能  理解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不但要从人物自身形象特征入手,更要看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联。即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  相互映衬关系。这主要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
引进心灵化叙事方式,不能“原装引进”,搞“大迁移式横移”,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   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都有自己的形式。因此,形式与内容既相互矛盾,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强调指出:“黑格尔则要求这样的逻辑:其中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列宁全集》第38卷,第89页)中华民族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顾之川,河南省商水县人,生于1958年。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汉语史专业古代白话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及汉语史研究,已发表训诂学、近代汉语、语文教育学等论文40余篇。主要著作有《明代汉语词
一、案例背景   我最怕教散文。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似乎最常见,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却最多变,如何立足文本特质和学情特点教好手头的散文?如何做到既有情,却不一味流于“说”情而脱离“读”文字呢?这都是困扰着我这个新教师的事。师父陈智峰老师曾提出:“怀人散文贵在‘传真’,重在‘传神’,而旨在‘传情’。”我深以为然,并以此为索引展开了本次的《老王》教学探索。   《老王》是一篇怀人散文。首先,怀人散
一般而言,文学经典本身有着一种召唤的力量,吸引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使读者在探索其奥秘的同时获得审美的体验。而读者面对一个经典,也希望能够“直入”文本,正如沃尔夫所言:“对于这么一部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笔者注),是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来探讨的……如果有人不断提醒,说是笛福曾经卖过袜子,他的头发是棕色的,他还曾经带枷示众,等等,这就只能使我们分心和感到厌烦。”  从阅读基础来说,高中学生已具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总是难以摆脱通译型课堂的模式,从小学到高中,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几乎是相同的,从字词翻译的落实到文章内容的概括,仿佛我们的学生在文言文的阅读方面从没有长大过。其实,在我们围绕“文”与“言”争论不休时,常常是忽略学习的主体的。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各不相同的,高中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日渐成熟,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已经奠定了初步的文言文学习基
柳 剑,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教师。  ’视教学做三者为一体。其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1]他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源自他自己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破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对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问题极具借鉴意义。身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根据学校研制的“做学教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以杜甫的名篇《登高》为例,论述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通过绘画活动可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通过翻译活动可促进学生的联想能力发展;通过批判性阅读活动可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一、以绘画活动促进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读懂古代诗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分散的意象有机组合起来在头脑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提升生命智慧。但是,因为时间跨度较大,很多经典文学名著所展现的生活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语言习惯、表达方式的时代性也让学生在阅读时产生隔膜。这样,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很容易不爱读、读不进、读不懂,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仅停留在扁平的标签式的认知上,对作品的意义的理解也较为肤浅、片面。教学教材推荐的经典名著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文本,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