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出发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yto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参加工作时,我指导学生作文总离不开辅导资料上的例文;为应付考试,甚至自编几篇“范文”,以便学生在考场上灵活裁剪;只顾着语言形式如何华丽,不太管文章内容是不是老调重弹。我那时还教小学,学生一写《上学》,基本上都这样开头:天空瓦蓝瓦蓝的,万里无云,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花儿向我点头,禾苗向我招手(其实我们这没水稻的)。要是写“好人好事”,一般都是这样的情节:放学路上,有一位老奶奶过马路,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两个少先队员连忙过来扶,结尾必定是老人问“你们是谁啊”,回答当然是“我们都是少先队员”。
  后来,我又教了十六年中学语文,参加中考阅卷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许多学生的作文相同,照搬或略改资料上的作文,许多学生只顾把形式搞得花里胡哨,让人摸门不着,细看内容啥也没有,不过是木乃伊穿了件华丽的衣服。至于要谈到现实意义,那就不沾边了。
  二十年语文教学让我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作文训练应从生活真实出发。
  首先,真实的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初学作文的学生,还没有什么好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真实的生活是他们耳闻目睹的,相对容易有话可写。如果离开现实,胡拼乱凑,一定很痛苦很滑稽。学生只好去仿抄范文了。但别处的作文内容与本地的生活相去甚远,况且学生又爱截取上面的原文,所以不是弄成四不象了,就是千篇一律,这样就把作文教学引向了歧途。
  其次,真实才会有真情实感。记叙文是以情动人的。虚情假意是不能真正感人的,离开真实去抒情,只不过是无病呻吟。那样的文章是一具冷冷的僵尸,死气沉沉。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好材料往往能撼动人的心灵,真情实感自然会流露于记叙描写之间,文章就会有血有肉有灵气。我认为在早期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内容的真,比注重形式的美更重要。
  其三,强调作文写真,就会促使学生更多地去观察和体验生活。他们要从实际中找材料,就得把目光投向家庭、社会、学校等周围的环境中去。生活一直在变,生活经验会越积越丰富,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由浅入深,思维能力将渐渐提高。况且所学知识不断地观照于现实,这不正是学以致用吗?注重实践不正是当前教育的时代潮流吗?
  其四,强调真实,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生活、坚持真理的品德。学生观察现实并能总结成文,时间久了,会激发他们对社会生活探究的兴趣。反省自己,探讨生活真实,就必定在作文中实话实说,时间长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自律的品质。只有诚实的人才会坚持真理,只有自律的人才易成才。古往今来,坚持真理都是难能可贵的,社会的进步总是真理战胜了邪恶。反之,一个喜欢在作文中弄虚作假的人,必定会脱离实际,养成撒谎和虚浮的习气。经历过“大跃进”和“十年浩劫”的人都知道,脱离现实讲假话是能误国误民的。这样看来,强调作文写现实生活实在不是一件小事。
  其五,真实的也就是新颖的。我不是你,你不是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各不相同。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里感受也变化着。学生在作文里反映的真实内容就应该是千姿百态的,那么个人的真实就是众人的新颖。何况北国草原不同于江南水乡,西部雪岭不同于东南碧海。城乡有别,风俗迥异。就算十分近似,也是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有谁能写尽生活的真实呢?永远也不能。有多少真实就有多新颖,我们还担心没有材料吗?虽然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但在初学作文的阶段强调生活真实还是必要的。没有现在的生活真实哪里会有将来的艺术真实?
  从生活真实出发,作文相对走捷径,不必要浪费时间和心思去凭空捏造,真实就在眼前。在真实的海边拾贝壳,定然是色彩斑斓,取之不尽。当前我国的中考作文命题就有减少限制条件的趋势,就是要便于让学生作文更好的更自由的写生活真实,抒发真情实感。
  从真实出发,作文教学的功效是奇妙的。我有不少学生在省、州级作文竞赛中获得优胜奖。很多学生在高中还那么喜爱语文,并且成绩优异。我的作文教学得心应手,整个语文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我尝到了作文写真的好滋味。
  当然,从生活真实出发,是针对小学和初中的作文教学而言,是着重从内容说的。文章写得好,还与形式和语言功夫有关,所以也要尽可能地训练。不过绝不能本末倒置,要把内容的训练放在第一位。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也是强调文章的现实功用的。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强调作文训练的生活真实,似乎就是一条捷径。
其他文献
[摘 要]广东高校外省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表现一些“不适应性”,本文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试图让人们关注重视这个课题。  [关键词]广东高校 外省籍学生 不适应性 案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不同环境让人们生活、学习、思维习惯表现不同。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广东省来自外省的学生也逐年增多。笔者在主管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外省籍部分同学与本省学生相比出现“状况”的较多,表现出对广东明显
[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了新课标下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探索创新的重要性。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 探索创新 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新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
【摘要】科学技术的全速发展,使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介入了课堂教学。利用声色俱全的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好各种因素,处理好各种关系,将使课堂更加熠熠生辉。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优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和功效,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它不仅具有直观教学的优点,而且溶形、声、光、色于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低效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影响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研究、寻求克服这些现象的有效对策,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低效现象 现象的成因 采取的对策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教得认认真真,或者讲得疲惫不堪,可不少学生却学得三心二意,懈怠厌倦。思想
[摘要]加强文化史教学,是新编历史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然而文化史教学长期以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软肋”,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操纵,教师授课的目的就是力求与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鲜活的文化史教学几乎因此而窒息。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史注入时代的活力,让文化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
[摘 要]当然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略了“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做到真正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人文素质    我国的学生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目前的初中物理课程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写作原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是一种倾诉,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抒写。而在考试作文中常见学生绞尽脑汁费劲心思才挤出一篇空洞乏味平淡无奇的文章来。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接触面窄,对社会缺乏认识,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学生不善于捕捉自己现有生活中的浪花,有些有意义的事情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就成了过眼云烟,等到作文时再回顾起来就有些模糊不清,叙述不详了。因此学生在考场上“巧妇难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对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怎样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思考,在感悟所收获?教师应能够引领学生发现文字的细节之处,沙里淘金,找准切入点,或读中思考,或读中感悟,或读中想象,或读中体验。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一、重点字词处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被称为“锻炼人的思维体操”。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去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思维训练,较少考虑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利于作为人整体和经验,更要有必要的外部剌激与学生内部条件形成恰当差距,使其产生“空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