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夏感》的教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tony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一些教学片段,可以发现与欣赏老师们在教学之中对课文的把玩与提炼,同时能够感受到老师们把自己的欣赏所得变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王在恩老师执教《夏感》一课发现文中出现的“着”字特别多,就从“着”字切入,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读这些有“着”字的句子,你感受最强烈的是什么?为什么?②去掉“着”字再读,感受有什么不同?③你能不能也用一个“着”字句表达自己对夏天的总体感受?学生在朗读、品读、仿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着”字中表现出的夏的生命的热烈、旋律的奔放。巧扣一个“着”字设计教学,使课堂表现出灵动的智慧。
  (选自《教育学·下半月 》 2010年第2期姜飞琴《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词语切入法初探》)
  《夏感》一文的教学,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做到“读”“思”结合。熟读课文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 “夏感”题目的含义是什么;2.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3. 找出文中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其表达效果;4. 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15分钟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读思”结合的过程。
  (选自《科教创新 》2009年第7期龚思卫《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思”》)
  刚进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对于欣赏品味词句能停留在修辞的层面就已经不错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识别妙词佳句。所以教师在开始阶段可以提供一个例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
  如《夏感》中“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提供两个赏析的角度:
  1.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绿烟”“长墙”两个比喻,更加直观地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这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来赏析的)
  2. “凝”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带的颜色由浅淡变得深沉厚重的过程,突出了夏天树林的枝繁叶茂,表现了夏天的旺盛生命力。(这是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赏析的)
  提供一个范例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来说,有一个思路和方向。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师赏析的例子,这对于学生规范答题也是一个训练。
  教师也可以只出示赏析的方式角度:准确、生动使用词语;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动静结合、景物衬托、虚实相映等常见的表现方法。将这些赏析角度提供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不断积累赏析的方法,还可以新旧勾连,取得温故知新的效果。
  (选自《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6期王芳《初中写景类作品语言赏析的有效教学策略》)
  《夏感》,单就词语的使用,就很值得去品味。现列举几例。
  1.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长成”写出了山坡上的草由小到大,由稀到密的过程;用“凝成”来形容山林的长势与颜色,与句末的“长墙”相配,形象而生动。两词把夏日的到来,热烈而激情的态势写了出来,同时也为下文写麦的成熟张笔蓄势,正应了文章开头“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句中的“挑”似乎让我们听到了棉苗均匀有力地生长发出的喘息;“举”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形象地写出瓜秧腰肢抖动,伸茎张叶的态势。三个动词用拟人手法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夏日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热烈,又紧扣课文开头。
  3.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连用了四个“快”字,形象地写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对劳动的歌颂、对农民的赞扬寓于四个“快”字之中,使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此文的目的更加突现。
  (选自《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3期向明华《析词巧学〈夏感〉》)
  陈敏老师在教学中则采用追问的方式。如在学生回答了“作家梁衡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情,紧张、热烈、急促”后,追问:“文中哪些句子写出紧张的旋律?”学生回答:“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陈老师又追问:“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出紧张的气氛呢?”学生异口同声答:“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再追问:“为什么只想着‘快割’‘快打’呢?”这下学生可热闹了。陈老师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挑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最后,他们归结为也许天黑快要下雨了。陈老师抓住这有利的契机,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这个句子时,增添几个词语,在快割前加(乌云来了),在快打前加(要下雨了);于是原句就变为:只是想着(乌云来了)快割,快割;又想着(要下雨了)快打,快打。(全体学生读句子,老师读括号里的词语。)学生齐读后,整个紧张气氛就如画面般重现在我们面前。
  (选自《成才之路 》2008年第30期庄青青《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梁衡的《夏感》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如果说“麦浪翻滚”还是实写的话,那么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写麦浪“扑打”远山、白云、汽车和“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则完全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了。
  (选自《第二课堂(中学版) 》2010年第1期吴卫星《跟名家学写景》)
  本课的教学,应该着眼于“美读与美教”,也就是充分利用课文优美生动、情感热烈的特点,组织起课文教学中“美”的阅读品析活动。
  大致上安排四个教学环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一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其教学设想如下。
  美读,整体理解课文
  美辑,识记一批雅词
  美析,精读一个美段
  美说,运用一些美句
  环节一:美读,整体理解课文
  美读一:轻声而富有情感地朗读全文,感受全文内容。   美读二:用情感朗读的方式,进行理解性的朗读,读出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层次。
  美读三:从欣赏的角度,选读文中的美好句式,感受其内容,感受其手法,感受其韵律。
  美读四:品味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最能够体现出作者感受、最能表达“夏感”的句子。
  美读四的“读”最有意味。这样的活动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欣赏、品味、理解与提炼之中,是很有思维分量的理解性朗读活动。学生也许会朗读出下面一些句子:
  1.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3.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4.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5.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教师当一一给以评价。最能够体现出作者感受、最能表达“夏感”的句子应当是第5句。
  环节二:美辑,识记一批雅词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辑录文中的佳字美词。教师组织课中交流活动,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如精妙动词:
  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如生动叠词:
  芊芊 密密 淡淡 一声声 一艘艘 蓬蓬 听听 看看 融融 澹澹
  环节三:美析,精读一个美段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第三段:“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1. 诵读文段
  2. 概括段意
  3. 品析此段的语言表达之美
  如:句式之美、手法之美、动词运用之美、作者的“夏感”之美等。
  环节四:美说,运用一些美句
  活动:请同学们撷取课文中美句,组合成一段连贯的文字,用“脱稿演讲”的方式,深情赞叹“夏”之美。如:
  夏天真美!山野的草,长成了密密的厚发;树上的叶,凝成了黛色长墙;麦浪翻卷,在田野上滚动;棉苗挑叶,勃勃向上;高粱朝天,生机无限;瓜秧匍匐,勇往直前……美丽的夏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力量!
  夏天也是忙碌的季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农民们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在紧张的旋律中,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我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作者简介: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教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情景说明】  随着学生一年一年长大,感觉他们不再是以往言听计从的小朋友了。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受到社会、家庭、同伴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最近也发生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时候感觉班级管理似乎比以前难了许多。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正好上到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这令我眼前一亮。所以我就有了这样的设想:口语交际中规定的这一内容是学生熟知的,我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构建交际平台,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
教学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经验和标准,对教学的特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估计和判断。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