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听课评课走向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听课、评课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也是学校和各级教研机构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活动形式。但是,如果对各种形式的听课、说课进行深度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对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诊断的缺失。
  很多教师在听课评课活动中,缺少课堂诊断的意识和能力,听课热情不错,而评课态度却较为冷淡;听别人评课还有点兴趣,而让自己来评则竭力推却。有时候干脆有“听”无“评”,或“听”多“评”少;即使“评”,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东拉西扯,几乎没有客观理性的课堂教学诊断。
  即使有语文教师想对课堂教学诊断自觉地探索,也只能通过部分语文名师课堂诊断的优秀个案积累些零碎的感悟,而难以建构较为系统的理性认知。基于此,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一书,理论阐述与案例剖析相结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补白意义。
  构建一个体系,自然需要对核心概念作出准确诠释。“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和课程要求,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或者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黄老师认为,不能将“诊断”混同于“评价”,尽管这两者具有高度重合性,但在目标指向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评价”侧重于价值判定,而“诊断”侧重于分析教学偏差,寻找原因,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
  诊断是否准确合理,取决于诊断所参照的标准与依据。在本书中,黄老师凭着宽阔的教育视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套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完整体系。在具体的诊断活动中,黄老师尽可能给出较为明晰的参照标准。如在“教学过程诊断”一节里,黄老师提出过程诊断应着重考查三方面内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教学进程中是否关注学生探究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对每部分内容,黄老师都作了具体的阐述,如关于“主体互动”,提出应从“质量”与“机会”两项进行考查:
  所谓质量,是指在主体互动的过程中,有新的、有意义的内容生成;同时,师生之间的教和学都融入了思维的积极活动。否则,只是教师按照预定计划的提问和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虽互动频繁且不乏热烈,但仍不能视为有效的主体互动。所谓机会,是指学习共同体每一位成员都得到交流的可能。参与互动是每一位学习共同体成员应有的权利。
  如此具体的讲解阐释,再加上丰富的案例引证,使我们能在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方面登堂入室,逐渐成为专业的听课者、评课者。而对课堂教学有了自觉的诊断意识,我们就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成长,并且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课程发展的深入研究。
  全书共由五章组成,前两章“对课堂教学诊断的基本认识”和“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主要依据”,侧重于陈述性知识的讲解,后三章“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基本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基本内容”和“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一般视角”,侧重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介绍。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阐释准确而到位,案例引证典型而丰富。全书共引用二十二则较为完整的案例,既有魏书生、李镇西、郭初阳、李百艳等名师的典型课例,也有王荣生、余映潮、褚树荣等专家的课例诊断,更有黄厚江老师本人的课例及诊断。因此,本书既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书籍来研究,也可作为课堂教学诊断的范例集锦来学习。
  第一章,是对课堂教学诊断的整体性介绍,可以粗略阅读,扫读标题及关键性语句。
  第二章,需要精读,因为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准确诊断的前提。主要依据包括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和课程要求四方面。本章也体现出黄老师对语文学科的通透认识,比如他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包括言语特征、人文特征、实践特征、自悟特征、模糊特征和多元特征等六项,能廓清我们对语文的认识迷雾,具有深刻的本体论意义。
  三至五章的每一节都分理论阐述和案例引证两部分,而案例部分又分课堂再现和和教学诊断两块。每一节可以先精读理论阐述部分,理解诊断要领;再及时巩固运用——根据诊断要领,独立诊断课堂案例;最后,再将自己的诊断与专家的诊断进行比照,发现差距,自我调整。这种精读与猜读相结合的方式,是读者与作者的智慧对抗,富有挑战性和实效性。
  课堂诊断还需要掌握一些先进的理论武器,因此在本书中也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如“过度理解”“征候式阅读”“反思性阅读”等,这给读者带来了阅读难度,但阅读的收获也正在于此。
  黄厚江老师是“本色语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本色语文”主张,也融入了本书的撰写中。阅读本书,我们既能掌握教学诊断的操作要领,也能感受“本色语文”的精髓与魅力,还可以领略黄老师课堂教学的高超艺术。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做一个有心人,摘录下黄老师的精彩论述,如“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总之,本书内容丰富、结构谨严、论述精准、语言朴质,是语文教师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教学研究者进行课堂研究的必读书籍。
  (《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黄厚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其他文献
一  和以往相比,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三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
【摘要】语文教育界在讨论教科书时往往以“范文”来代称选文,导致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出现盲目和混乱。从教学功能来看,只有当选文作为写作例子时才能称其为“范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还可作为识字、写字、阅读、口语教育的凭借,所以应以“选文”统称之。重订“范文”概念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选文的教学功能和选择标准等。相应地,在编写教科书时应将课文分类、课本分编,在实施教学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安排
由于每年参加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接触亦逐渐增多。胡兴桥就是我接触过的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状况,确实是解决目前中学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一条新思路。那么,地域文化以何种方式关涉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带领中学
话剧《屈原》是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著名历史剧。该剧将屈原备受政治打击的一生,通过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表现了出来,塑造出一个坚贞不屈、热情澎湃的爱国屈原形象。统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节选了《屈原》第五章第二场,该部分主要表现了以靳尚为代表的邪恶一方企图加害屈原,屈原面对着风雷电发出了雷霆万钧的呼喊,具有极强的戏剧艺术感染力。本文从独特的戏剧语言人手,分析《屈原》(节选)中的戏剧语言是
很长一个时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铁定”步骤,课改以后,不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或要求,也就逐渐淡出了课堂。但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依然是教学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目标中分别要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思想感情”或“课文内容”等是外延宽泛的概念,课文的主旨即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等也就包括其中。在把握课文题旨的教
通过亲身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留白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成功和喜悦,提高学习能力。  在美术界,画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一幅好的画作不能太过饱满,而是要留给画面一些空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白。尤其是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们通常会有意识地在画卷上留出空白,以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事实上,把这一留白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创造一种教学境界。然
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常谈》这本书,以及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涵泳语言、走近学术。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书中重要概念的同时,关注、积累、思考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运用书中的相关内容解决自己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产生探索汉语言文字规律的兴趣,提高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阅读中梳理思路,厘清关系,感受学术性著作的语言特点,把握学术性著作的形式特征,获得学术性论著的阅读经验
日前,学生阅读小说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读不透,不能准确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学生小说阅读理解力亟待提升。缘何出现这一问题?  小說是通过描写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理解的一种文学体裁。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最终聚合成小说的矛盾冲突,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因而,读懂小说,提升小说阅读理解力的关键,就是
梁启超谈“作文教学法”的书面版本一共有三个。最早的见于1922年《改造》杂志第4卷第9号,标题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改造》所刊共为八节,文末有“未完”字样,但随后一期《改造》终刊号上未见下文。《吉林教育公报》1924年第7卷第84期刊载《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续)》,刊完9、10、11节(此部分与《改造》所刊部分,以下简称“改造版”)。“改造版”后经修订增补,增为12节,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说,教师成长是课堂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要在课堂上实现,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些课堂教学实例的解析,我们可以思考语文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从而明晰教师成长发展的方向。  一、教学实例解析  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谈。  1.学习目标方面  学习目标是教师教学时面对的首要问题,学习目标要根据学情、学段、单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