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完璧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荆楚文化的中心,为国家24座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墙与荆州城北楚都纪南城、城西八岭山古墓群地下文物同为荆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千年史城


  荆州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名。它北依汉水,南临长江,自古便是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历代王朝皆屯兵置府于此,有“国之南门”和“上游重镇”之称。相传大禹治水时“割地布九州”,荆州便是其中之一。提起这座城市,很多人都会想起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历史故事,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中有八十二回与荆州有关,故坊间流传有“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的说法。荆州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埠”,所以古时也叫江陵。关于这个名称,人们也并不陌生。诗仙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篇是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荆州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民族记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荆州城墙作为我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的古城墙,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几千年的沧桑巨变。
  荆州古城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公元前650年,楚成王在荆州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上离宫—渚宫。渚宫的位置靠近长江,出于防洪、防敌等考虑,当时宫殿周围很可能筑有土墙作为保卫的屏障。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郢都。随着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原楚都所在地纪南城的军事地位逐渐下降,而渚宫濒临长江,又位于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就成了秦朝设置郡县的理想地点。于是秦在此置南郡,定郡治于江陵,故后世常以南郡喻荆州。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荆州在秦朝是否建造城墙,有学者认为秦朝并无修建荆州城墙的可能。因为据《史记》记载:“秦既称帝,患兵革q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显然秦朝是不主张修建城市城墙的。此外,当时秦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筑长城,物质条件上可能也不支持荆州建城墙。由此推测,那时荆州当是有城无墙。

建城修墙


  至迟到汉代,荆州已建有城墙。三国时,关羽为刘备镇守荆州,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汉代旧城旁又修建了新城。有一则关羽和仙女比赛修建荆州城墙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相传关公镇守荆州时,一日有九位仙女下凡来传达王母娘娘的旨意,说荆州兵革不休,人民困苦,要将其收回置为神地,不再允许凡人争夺。关羽因忠于刘备,一心为其守城,不肯让出荆州,于是就与仙女们相约分别在荆州的西北边和东南边各建一座周长五千步的城,从天黑开始,到次日鸡鸣为止,谁先筑好就由谁来管辖此地。比赛开始后,一边是仙女们自恃法力高强,漫不经心地施法筑城,另一边是关羽的大部队在奋力营建。待关羽部队筑好城墙时,九仙女的城墙还差一隅。关羽见此立刻摇动鸡笼使公鸡啼鸣,九仙女以为时间已到而她们未能获胜,便羞愧地飞上天去了。现荆州城北门外的“九女琢”就是由此传说而得名。又有故事说当时张飞也来帮忙筑城,可惜来晚了,便将所担之土倒在了东门外,所以人们就把那里像两座小山似的土堆叫作“张飞一担土”。
  东晋永和八年(352),镇守荆州的桓温开始大规模营修此城。当时汉代旧城与关羽所修新城的位置东西错落,桓温将这两座城增修补缀,接合为一,并增高加厚了城垣。两城相接后,并未将其间的城墙完全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了隔墙。西魏时期,荆州被分为东、西两城,划分的依据应当就是城中已有的隔墙。直到唐代,城中的隔墙才被拆除。

屡毁屡筑


  五代以前的荆州城墙是土城墙,五代两宋是荆州城墙由土墙向砖墙过渡的时期。后梁乾化二年(912),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动用十几万军民大修荆州城墙,欲增强实力以实现割据。为了拼凑修筑城墙用的砖头,高季兴下令在城外掘墓取砖,以致当时荆州城外五十里的冢墓多被发掘。据说当时新墙筑成后,“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令人毛骨悚然。后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墙东段挖掘时,发现了五代时荆州城墙的残体。据研究,这是用碎砖和黏土夯筑的砖土混合墙,城砖主要是东汉和隋唐时期的墓砖,与传世文献的记载基本吻合,此即為荆州城墙用砖之始。历经北宋末年的动荡,荆州城墙“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破坏较大。南宋孝宗时,荆州安抚使赵雄奏请修筑荆州城墙,获得朝廷批准后,于淳熙十二年(1185)九月开始动工。次年七月,城墙修筑完成,“为砖城二十一里,营敌楼战屋一千余间”。1275年,元军占领荆州,次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隳毁襄汉荆湖诸城。在此次隳毁中,荆州城墙虽未被完全夷平,但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元朝末年,朱元璋手下的湖广平章杨景依旧基重修了元初被破坏的荆州城墙,新城墙“周长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明朝建国后,又不断对城墙进行修整和建设。明末,张献忠义军攻陷江陵。《江陵县志》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清顺治三年(1646),当地官员李西凤等人率兵民在明城墙旧址上重筑新城墙。现存城墙的主要部分就是此次重筑遗留下来的。清代荆州屡遭水灾,整修频繁。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钦差大臣阿桂奉命率领兵民对城墙进行大规模补修。当时水津门(在城西南角)、小北门因地势低洼,整修时向后退了数十丈,城东南角也退后十数丈,现存荆州城墙的规模由此定型。民国政府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护和修整。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墙时,曾发现民国二十五年(1936)遗留的城砖。

  1994年后,国家对荆州古城墙进行了多次维修。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打荆州


  现存荆州古城墙外为砖城,内有土城,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筑,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古城墙高度为8.83米,顶面宽度为3~5米,厚度在10米左右,东西长约3.75千米,南北寬约1.2千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内面积约4.5平方千米。城墙外有护城河,水深约为3米。荆州古城墙的墙体是用特制的青砖以糯米浆砌起,墙脚由条石和糯米浆筑成,十分坚固。砌墙的特制青砖每块大约有4千克重,有的上面还烧有文字,记录了与操办城砖相关的人员和时间。城墙上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号称“铁打荆州”。
  荆州古城墙自乾隆晚期大修后,存有六座城门:东为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为安澜门,北为拱极门,还有位于东北的小北门远安门和位于东南的小东门公安门。公安门是水门,从前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全凭舟楫进出。其他的城门外侧都筑有曲城,似半环状将城门围起,曲城前又开一道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了二重城门。二重城门各设两扇木质的对开门,木门内均有10厘米厚的闸板,既能抵御强敌,又能防范水患。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战时可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再四面围攻,将敌人一举歼灭。改革开放以后,出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的需要,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加上之前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了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相通,有效减轻了之前古城门的交通压力。
  荆州古城墙原有六座城门楼,即东门的寅宾楼(后为宾阳楼)、小东门的楚望楼、南门的曲江楼、西门的九阳楼、北门的朝宗楼和小北门的景龙楼。六座门楼中,南门的曲江楼最享盛名;现北门的朝宗楼尚存,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东门的宾阳楼于1987年重建,余下皆毁。各城楼前原有箭楼,今亦不存。
  除门楼外,荆州古城墙于城防的薄弱部位还建有敌楼,战时屯兵,平时常作庆典和娱乐宴饮之所。有史料记载的敌楼主要有雄楚楼、明月楼、仲宣楼和南楼等。雄楚楼位于今小北门东侧城垣上,规模宏大,位置险要,后毁于战火,其旧址是目前所见荆州城垣上最大的敌楼台基。仲宣楼位于城垣东南隅,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流寓江陵时曾登此楼作赋,后人遂以“仲宣”名其楼,楼今已毁,仅存基址。南楼位于南门附近城垣上,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名相张九龄在朝廷受到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传其常登此楼赋诗。后宋人重修此楼时,由于敬仰张九龄,又因九龄是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乃题匾曰“曲江之楼”。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为此楼作《曲江楼记》。此楼后遭毁弃,未再修复。明朝初年,南城门的门楼被命名“曲江”,从此取代了张九龄曾咏吟之南楼。

释甲偃武


  荆州古城墙现存作战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是城墙内暗藏的东、南、西、北各一座的藏兵洞。每座藏兵洞长为10.5米,宽为6.3米,深度在6米左右,可容纳百余人。藏兵洞有上下两层,每层又有多个小藏兵洞,可容两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城墙墙体向外呈长方形凸出,遇有敌人攻城时,洞中士兵可以将暗箭从三面射孔发出,使敌人猝不及防。如果城被攻破,洞内的士兵也能据此反击,等待援军以扭转战局。
荆州古城墙东门

  荆州古城墙内垣上有三座土台,即所谓“城上三山”,分别唤作松甲山、卸甲山和掷甲山。此“三山”之得名均与关公传说有关。松甲山在东北城垣上,传说关羽曾在此松甲小憩;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据说关羽在战场上凯旋归来时曾在此卸甲;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相传关羽镇守荆州时,东吴将领吕蒙前来偷袭,当时关羽未在城中,闻讯率兵赶回,及至城下,才知守将糜芳等已经献城投降,愤怒之下,关羽脱下铠甲,猛掷于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撤退,故后人称此处为“掷甲山”。此外,以“松甲”“卸甲”“掷甲”命名“三山”也有释甲偃武而不事兵革之意,表达了古代荆州人民厌恶战争和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的憧憬。
  近些年来,荆州古城墙的保护受到重视,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墙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一直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讲述着曾出入城墙内外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的历史往事。
其他文献
过去30年,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然而,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药品环境污染。口服用药剂量中30%~90%的活性成分最终会被排出体外  药品的环境健康风险  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响应原理不无关系,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其活性成分会有一
流言:春天到了,一些老人喜欢在小区或公园的草地里挖野菜。他们认为,这些野菜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品,绿色、天然、无污染……这是真的吗?  真相:有媒体做了一个小测验,他们派人在公园绿地里挖了一些苦麻菜、荠菜、灰灰菜和蒲公英等野菜,然后,用检测卡检测这些野菜上面的农药残留。结果发现,其中,农药残留含量最高的是荠菜,其次是蒲公英、苦麻菜和灰灰菜。这说明,生长在公园的野菜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绿色”“纯天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2015年美国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美国启动一项名为精准医学(医疗)的计划,要义是,基于患者的基因或生理特征来定制治疗方案,也即个性化医疗。  精准医疗不精准?  但是,最近的两项研究对精准医疗提出了严重质疑,无疑是泼向精准医疗的一盆凉水。美国俄勒冈州奈特癌症研究所的普拉萨德在2016年9月8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一篇文章称,“精准策略没有给大多数肿瘤病人带来
最近,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和编剧的电影《敦刻尔克》口碑逆天。故事以“二战”为背景,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通过青年士兵的视角讲述了这次撤退中,英法军队面对德军所经历的残酷战斗。敦刻尔克也因为这部影片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法国的小城大港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靠近拉芒什——加来海峡国际航道,东北上是北海,西南下是英吉利海峡。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
强音响的长时间刺激会造成听觉的损伤,特别是高于85分贝的声音。如机器旁的工人每日接触8个小时90分贝的声音,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听力下降。音量每增加5分贝,每天安全收听的时间就减少一半,直到115分贝。高声强的摇滚音乐的音量,每天仅仅听上15分钟,就足以损伤你的听觉,而且是无法恢复的。许多年轻的“摇滚音乐”乐师会出现听力下降,这种听力下降应该是65岁以上的老人才可能出现的现象,他们的问题则是因为摇滚
(拍摄:肖宇宙)  第一眼看到这张图片,你肯定会有疑问:  这是谁?  他身上穿的啥?宇航服吗?  这是在哪里?感觉很高大上又有点怕怕的是怎么回事?  那么多垂下来的蓝色管子又是干啥的呢?  ……  别急别急,马上就为你一一解答。  其实,这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简称武汉P4实验室)里开展适应性演练呢!  那什么是P4实验室?P4实验室又有
这里,有蓝天、白云、沙滩、椰林,一派热带海岛风光。  这里,有高楼、塔架、铁门、钢轨,尽显现代科技风范。  这里,就是海南文昌,集旅游胜地与航天发射基地于一体、秀美与壮观相辉映的南海明珠。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也是第一个滨海发射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和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都是在这里完成首发。不久之后,我国
中国的“天眼”(FAST)以500米的口径成为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以大为美”的天文观测领域,要比较射电望远镜的大小,需要分清射电望远镜的形态,是抛面的、球面的、带形的,还是把许多单个射电镜连起来组成的阵列(这个阵列可以看作是一个超大型射电望远镜)。下面就让我们盘点一下不同类型的射电望远镜究竟有多大。  1.“天马”(65米)  抛物面射电镜是最常见的射电望远镜类型。上海65米口径射电望远
当地时间10月5日,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在挪威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刚果(金)妇科医生德尼·穆奎格和伊拉克人权活动人士纳迪娅·穆拉德,以表彰他们为反对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使用性暴力而做出的努力。  德尼·穆奎格和纳迪娅·穆拉德,前者是受害女性的保护者,奉献了他的一生来治愈性暴力受害者身体与心灵的伤痕;后者是战时性暴力的受害者和目击者,向公众控诉了雅兹迪女性所遭受的残虐对待。他们都
事件  近日,10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签署公开信支持转基因。这封写给绿色和平组织、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的联名信说,绿色和平组织阻碍农业中的生物技术创新,歪曲了新技术的风险和影响,破坏已被批准的试验和研究项目。公开信还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应该让农民有机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具,特别是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种子的技术。  全球的科学和监管机构反复研究、一致发现,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的农作物和食物至少与通过其他方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