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背景
水是地球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地球上虽然有很多水,但97.2%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用来浇灌。在余下的2.8%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还不到淡水总量的1%。珍惜水,保护水,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珍惜水,节约水,同时也为帮助他们形成环保意识,我在与同学们商谈以后,共同确定了“水的世界”这一主题研究活动。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水的作用,知道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动手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协作交流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积极的情绪。
三、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的开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确定主题,制订计划(2课时)
研究阶段:合作探究,自主体验(8课时)
展示阶段:成果交流,资源共享(1课时)
总结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1课时)
(一)准备阶段——确定主题,制订计划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同学们猜猜:人不吃饭能活多久?不喝水能活多久?一般不吃饭七天会死,不喝水三天就会死。不吃饭只喝水就没有肯定的回答了,这要看这个人的身体情况了,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还能成活下来是因为体内的物质在分解,首先是血液中的血糖,再到糖元,最后是脂肪、蛋白质等物,这些物质的分解会为人体提供水分和能源,但是长久下去,不补充的话,也会耗尽。看来,水跟我们的生命关系密切,究竟有什么关系呢?由此,确定本次活动的主题。
2.自由分组,制订计划。关于“水与人类”,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我们吃的水和海水有什么不同呢?水能生喝吗?水可以再生吗?什么水对身体有害?”等等。由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确立了四个子课题,即“水的营养”“有滋有味”“饮水习惯”“用水安全”。进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资源优势,选择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活动步骤等。
(二)研究阶段——合作探究,自主体验
研究活动开始了,根据活动计划,各个小组进行分工合作,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用不同的方式,来调查研究。
1.调查采访。活动中,很多学生实现了自己想当小记者的愿望,绿色环保小组的学生去采访再生资源部的老板;健康小组采访本班同学用水情况……这些活动因为在活动前便做好了准备,制定好计划,所以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学生们轻松自如地完成了任务。
2.查阅图书,上网冲浪。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了解得更充分,除了通过调查采访,学生们还到图书室去借阅图书或通过上网搜索来获取更全面的资料。不少的学生反映,通过这次活动,才知道怎样上网搜索资料,才知道网络这么便捷。
3.实践学习。学生通过资料,了解了水的作用,明白了水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懂得了珍惜水的重要性。
4.整理资料。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如何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呢?这就需要加工提炼。我引导学生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填写采访记录表、制作统计表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料的整理。
(三)展示阶段——交流展示,资源共享
自主探究的活动结束了,一个个小组的学生迫不及待要把自己小组调查研究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倡议书:同学们,你们知道不节约水的习惯对人类的危害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没有水我们人类将会灭亡。(小知识介绍)
大家看过这些小知识后一定大吃一惊吧!所以我向全班同学倡议,在刷牙、洗衣、洗浴、炊事、洗车等方面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
为了把此次活动的收益最大化,我和学生一起认真地进行了总结,交流在活动中的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反思
回顾本次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正悄悄地改变着经历过它的每一个人。那闪着光辉的蜕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变狭窄为广阔。把学习内容从狭窄的课堂上、书本中,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只要是能想到的,身边发生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学生收集信息、采集资料的方式也从狭窄的单一的询问老师、家长,变为更为广阔的采访、询问、实践、上网等多种方式。
2.变被动为主动。学生长久形成的被动学习,已不能解决实践活动课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课中的主体。
3.变盲目为思考。从盲目地听从安排去活动,盲目地为完成任务而操作,变为带着问题去活动,在活动中又生成新的问题,随着问题意识的逐渐形成,学生们逐渐养成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实践活动的收益最大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责编黄桂坚)
水是地球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地球上虽然有很多水,但97.2%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用来浇灌。在余下的2.8%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还不到淡水总量的1%。珍惜水,保护水,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珍惜水,节约水,同时也为帮助他们形成环保意识,我在与同学们商谈以后,共同确定了“水的世界”这一主题研究活动。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水的作用,知道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动手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协作交流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积极的情绪。
三、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的开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确定主题,制订计划(2课时)
研究阶段:合作探究,自主体验(8课时)
展示阶段:成果交流,资源共享(1课时)
总结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1课时)
(一)准备阶段——确定主题,制订计划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同学们猜猜:人不吃饭能活多久?不喝水能活多久?一般不吃饭七天会死,不喝水三天就会死。不吃饭只喝水就没有肯定的回答了,这要看这个人的身体情况了,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还能成活下来是因为体内的物质在分解,首先是血液中的血糖,再到糖元,最后是脂肪、蛋白质等物,这些物质的分解会为人体提供水分和能源,但是长久下去,不补充的话,也会耗尽。看来,水跟我们的生命关系密切,究竟有什么关系呢?由此,确定本次活动的主题。
2.自由分组,制订计划。关于“水与人类”,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我们吃的水和海水有什么不同呢?水能生喝吗?水可以再生吗?什么水对身体有害?”等等。由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确立了四个子课题,即“水的营养”“有滋有味”“饮水习惯”“用水安全”。进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资源优势,选择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活动步骤等。
(二)研究阶段——合作探究,自主体验
研究活动开始了,根据活动计划,各个小组进行分工合作,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用不同的方式,来调查研究。
1.调查采访。活动中,很多学生实现了自己想当小记者的愿望,绿色环保小组的学生去采访再生资源部的老板;健康小组采访本班同学用水情况……这些活动因为在活动前便做好了准备,制定好计划,所以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学生们轻松自如地完成了任务。
2.查阅图书,上网冲浪。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了解得更充分,除了通过调查采访,学生们还到图书室去借阅图书或通过上网搜索来获取更全面的资料。不少的学生反映,通过这次活动,才知道怎样上网搜索资料,才知道网络这么便捷。
3.实践学习。学生通过资料,了解了水的作用,明白了水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懂得了珍惜水的重要性。
4.整理资料。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如何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呢?这就需要加工提炼。我引导学生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填写采访记录表、制作统计表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料的整理。
(三)展示阶段——交流展示,资源共享
自主探究的活动结束了,一个个小组的学生迫不及待要把自己小组调查研究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倡议书:同学们,你们知道不节约水的习惯对人类的危害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没有水我们人类将会灭亡。(小知识介绍)
大家看过这些小知识后一定大吃一惊吧!所以我向全班同学倡议,在刷牙、洗衣、洗浴、炊事、洗车等方面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
为了把此次活动的收益最大化,我和学生一起认真地进行了总结,交流在活动中的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反思
回顾本次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正悄悄地改变着经历过它的每一个人。那闪着光辉的蜕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变狭窄为广阔。把学习内容从狭窄的课堂上、书本中,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只要是能想到的,身边发生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学生收集信息、采集资料的方式也从狭窄的单一的询问老师、家长,变为更为广阔的采访、询问、实践、上网等多种方式。
2.变被动为主动。学生长久形成的被动学习,已不能解决实践活动课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课中的主体。
3.变盲目为思考。从盲目地听从安排去活动,盲目地为完成任务而操作,变为带着问题去活动,在活动中又生成新的问题,随着问题意识的逐渐形成,学生们逐渐养成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实践活动的收益最大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