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学生作文时常常 “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烂铅笔头”。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迷失了写作方向。好像飞机升到了空中,没有雷达的指挥,不知飞往哪里,因此教师就要像个“雷达”,做好学生写作的指南,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一、 深入生活启引思路
作文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一个中心,有条理地用文字记录下来。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只有我们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真实地去反映它。生活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它有甜有乐,也有苦有愁,只要平时认真观察,多留心一些有意义或有趣的事,靠我们的脑海去想象,靠我们的双手去开拓,这样作文时就能水到渠成。比如:做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告诉学生细细回想一下,活动是怎样开始的?这个活动同别的活动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个节目玩得最有趣?同学们高兴时是什么样子……把这些内容有顺序地写下来。通过这样指导,学生作文时就觉得容易了。
二、指导观察写出实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生活是广阔的海洋,万事万物,五彩缤纷,各有特点。我们作文就要热爱生活。我们所处的学校、家庭、社会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只要我们当个留心观察的有心人——一方面积极实践,认真体验;一方面对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努力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动人文章。
比如:一天早晨我有意带学生到郊外游玩,在游玩过程中要求学生细细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掌握观察方法,并学会把留心观察的事物在脑中加工琢磨,加以想象。回来之后,根据学生的感想,我出了个《早晨的公园》题目,有位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柔和的晨光洒在繁花似锦的公园里,春风拂面,空气清新。林中空地上有许多位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打太极拳。听!那边传来了朗读古诗的声音。一个年轻的小伙伴手捧着书正边走边读,是那样聚精会神。人们都在趁着这大好的时光,抖擞抖擞精神,干着各种有益的事情。”这位学生通过他的细心观察,写出了他的所见所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体验真情写出实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作文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我们作文既要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要反映所思所感。而所思所感则要求我们写出真情实感的内容,才能表达文章的真挚感情。
习作要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呻吟”,更不要“言不由衷”。比如:一位学生在《记一次大扫除》一文中,写“今天大扫除,我提了两盆水,擦了两扇门,累得够呛,晚上连床都上不去了”这样毫无真情的话,不仅不令人信服,也无感人的力量。作文如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又给人深刻的感动。如一位学生在《怀念爸爸》一文中,写出了这样一段:“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第一次尝到了失去爸爸的痛苦。爸爸呀!为您送葬的那一天,我的心碎了!我不知用什么来表达我的心情,我只在心里诅咒那可恶的癌症,一声声呼唤,哭着,喊着,爸爸呀,您听见了吗……”
四、阅读书报积累素材
阅读书报是积累作文材料的好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 “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语言积累和内化的过程,而阅读书报是最有效的语言积累和内化。读是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是内在的吸收;写是知识的运用、生活的再现,是外在的表达。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们强调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成千上万写作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克服学生生活面窄小,直接经验少的弊端,让学生借助于大量的阅读认识生活,开阔视野,获取较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通过阅读,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拓宽写作思路,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和表达生活的能力。为了便于翻阅,最好做本活页小本,把平时摘录的材料分类,如:按人、记事、写景状物各项归类,成为小小的作文材料库。这样作文时便可左右逢源,吐玉泻珠。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门滩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 深入生活启引思路
作文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一个中心,有条理地用文字记录下来。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只有我们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真实地去反映它。生活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它有甜有乐,也有苦有愁,只要平时认真观察,多留心一些有意义或有趣的事,靠我们的脑海去想象,靠我们的双手去开拓,这样作文时就能水到渠成。比如:做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告诉学生细细回想一下,活动是怎样开始的?这个活动同别的活动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个节目玩得最有趣?同学们高兴时是什么样子……把这些内容有顺序地写下来。通过这样指导,学生作文时就觉得容易了。
二、指导观察写出实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生活是广阔的海洋,万事万物,五彩缤纷,各有特点。我们作文就要热爱生活。我们所处的学校、家庭、社会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只要我们当个留心观察的有心人——一方面积极实践,认真体验;一方面对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努力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动人文章。
比如:一天早晨我有意带学生到郊外游玩,在游玩过程中要求学生细细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掌握观察方法,并学会把留心观察的事物在脑中加工琢磨,加以想象。回来之后,根据学生的感想,我出了个《早晨的公园》题目,有位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柔和的晨光洒在繁花似锦的公园里,春风拂面,空气清新。林中空地上有许多位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打太极拳。听!那边传来了朗读古诗的声音。一个年轻的小伙伴手捧着书正边走边读,是那样聚精会神。人们都在趁着这大好的时光,抖擞抖擞精神,干着各种有益的事情。”这位学生通过他的细心观察,写出了他的所见所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体验真情写出实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作文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我们作文既要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要反映所思所感。而所思所感则要求我们写出真情实感的内容,才能表达文章的真挚感情。
习作要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呻吟”,更不要“言不由衷”。比如:一位学生在《记一次大扫除》一文中,写“今天大扫除,我提了两盆水,擦了两扇门,累得够呛,晚上连床都上不去了”这样毫无真情的话,不仅不令人信服,也无感人的力量。作文如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又给人深刻的感动。如一位学生在《怀念爸爸》一文中,写出了这样一段:“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第一次尝到了失去爸爸的痛苦。爸爸呀!为您送葬的那一天,我的心碎了!我不知用什么来表达我的心情,我只在心里诅咒那可恶的癌症,一声声呼唤,哭着,喊着,爸爸呀,您听见了吗……”
四、阅读书报积累素材
阅读书报是积累作文材料的好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 “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语言积累和内化的过程,而阅读书报是最有效的语言积累和内化。读是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是内在的吸收;写是知识的运用、生活的再现,是外在的表达。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们强调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成千上万写作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克服学生生活面窄小,直接经验少的弊端,让学生借助于大量的阅读认识生活,开阔视野,获取较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通过阅读,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拓宽写作思路,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和表达生活的能力。为了便于翻阅,最好做本活页小本,把平时摘录的材料分类,如:按人、记事、写景状物各项归类,成为小小的作文材料库。这样作文时便可左右逢源,吐玉泻珠。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门滩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